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李敏才:第四届“圣陶杯”教学大赛观后》
     阅读次数:181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敏才:第四届“圣陶杯”教学大赛观后

 

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观后杂感

深圳市沙井中学:李敏才

一、扬中扬中

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东道主定为百年老校扬州中学。

迈入校园,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两排似乎见证了学校百年历史的法国梧桐。老树盘根,落叶萧萧。满园的树以金黄的秋意一下子给来客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掩映在树丛中仿古教学楼又加重了这种厚重感。片片落叶又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是一种积淀,有积淀才有厚度,厚度才叫高度,有别于那种靠推土机、靠打造、靠呐喊宣传“喊”出来的高度。

一转身进入会场,两排排列更深的老树又似乎告诉我们:老校就该有一种庭院深深之感。

这时,一片落叶轰然坠地,砸中我头,我猛然醒悟:这片片落叶之中,没准还真能“砸”出个牛顿来呢!

上午,有几位专家做报告。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操江浙口音的院长。他的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例证典型而亲切,言谈严谨而不乏幽默。我仔细听完他的报告,从头到尾,他没有一句“嗯”“啊”报告腔,没有一句重话、废话;浓重的江浙口音带给人们的是平平仄仄的韵味。

二、盛宴盛宴

下午,无声的锣鼓敲响了,有声的哨音吹奏着,教学比武正式开始了,中青年才俊粉墨登场了……

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该以怎样姿态走上讲台,走向舞台?接下来这几天,这些中青年才俊向我们传递了一串串浓厚的信息——

且不说姿态优雅而自信,语音亲切而字正腔圆,课堂设计有序而深入,单就教师个人读书写作功力而言,他(她)就应该充满书卷味,而祛除迂腐味;其渊博的学识,不光是呈现在幻灯片中,而是于其一言一谈的点拨、讲解中迸发出来。他(她)虽不必苛求文不加点、出口成章,但作为学生引路人,感染者,其下水跋涉、展示才情这一块是断不可残缺的。这一点,新疆的王雪英老师,江西的高维斌老师,北京的王广杰老师等,给我印象最深刻。

一节好的语文课又该怎样上?我们带着问题去品这些课,而这些中青年才俊又向我们呈上了一桌桌风格异样的盛宴——

比如长文该怎么教?北京的王广杰老师教《琵琶行》,抓住“如裂帛”三字切入,引领学生往深处挖;新疆的王雪英老师教蒲松龄小说的《香玉》,选取三个典型的词语来引导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又选取花神“香玉”复活后的细节描写反复诵读、品味;江苏扬州的吴高扬老师教《听听那冷雨》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切入;代书宇老师上《祝福》,紧紧扣住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鉴赏小说人物的方法。等等。长文小切入,长文简梳理,成了很多老师的佳选。

比如短文、短诗怎么教?吉林的张悦老师用比较鉴赏、梳理知识的方法教《杜甫诗三首》;河南的余晓维老师用三个词“形胜”、“都会”、“繁华”入手,并选取同题诗句作比较鉴赏。等等。比较鉴赏不光是文本广度上的拓展,更是深度上的厚挖。

比如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意识?很多人备课,“备学生”是走过场,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空谈这课该怎么怎么上。深圳的闫敬霞老师教《拿来主义》,先是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然后对这些疑问进行归类,最后选取其中典型的问题,有次序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的课朴实而充实,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语言犹如茶馆中的交谈”(某评课专家语)。

比如如何解决预设和生成的问题?上课之前我们要先设计,预设一堂课该怎么教,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设计好,使得我们的课堂不流于随意化;但是,预设有时犹如紧箍咒,困住了我们的手脚,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抑制了我们课堂创造力。有的老师用的是详案(预设过细、过死),有的老师采取的是简案(留有弹性空间),我比较欣赏那些用简案老师的智慧。比如北京的王广杰老师、新疆的王雪英老师、河南的余晓维老师、深圳的闫敬霞老师等。用简案的老师至少在学生回答时少吃一些“标准答案”的苦头,也就是说,课堂生成的成分应该会多一些。

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扬州中学的学生。这里的学生读和说的能力超强,让我们感到意外,因为我们觉得江浙人普通话的方言味是比较浓的,但这里的学生个个字正腔圆,表达流利,朗读情感饱满,甚至超过上课老师,赢得听课老师们的阵阵掌声。这就会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不可以把更多的舞台留给学生呢?老师为什么不可以做个本分的引导者呢?

三、如是如是说……

上完课自然要评课,可惜麦克风交到了专家(一般是省级教研员)手里,令人嘴痒不止。好在专家都不是吃素的,点评非常到位,言我之欲言,道我之不曾想,让人痛煞快哉!现凭印象加上自己的理解,撮要概录一些专家的如是说——

1、语文课最忌上成哲学课、政治课、历史课……

蒙田的哲理散文里中哲理确实很精彩,但是语文课不能全部用来引导学生探讨生命、人生等等,那就变成哲学课了。我们的语文课经常被异化成哲学课、政治课、历史课,还有一种最时髦的课,就是文化课。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言的课。

2、我们的课往往上成“一里宽,一寸深”。

我们的课往往喜欢贪多求全,喜欢补充很多令人目眩的材料,喜欢在学生已经会的地方滔滔不绝,而在学生最需要老师地方往往像浮云一样地“飘”过去了。“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逆向思维训练学生居然说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学生是怎么想的?如何去点拨?这时候,学生是最需要老师的,可惜老师轻描淡写地过去了。

3、走近“孔子”最近的人应该是孔子的弟子。

我们经常喜欢用“走近……”来设计课堂的主旋律,而且还喜欢一鳞半爪地选取一些酷评、媒体视图来帮助学生“走近”。比如“走近孔子”,殊不知,离孔子最近的不是我们现代人,而是孔子的弟子。弟子们记录的孔子言行,应该是弟子们觉得最精练的表达。不去引导学生细读这些语境、语言,就来一番热闹的“走近”,真能“走近”吗?

4、切入点设好了,重要的还是如何步步为营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很多老师课堂的切入点选得很好,如《琵琶行》的“如裂帛”,从描写音乐最具探点的三个字入手,抓得很准;而且老师的理解也非常有深度,很到位。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达到老师的高度,我们还缺少有效的办法。要知道,文本除了描写音乐外,还有像“未成曲调先有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等,琵琶女自述身世、作者白居易自述遭遇等,这些部分有无关联,是不是非写不可,引导学生去读、去讨论,应该比老师独自去讲解要好些。再如《听听那冷雨》,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导入,角度是很好的。好在哪里?“断魂”与“冷雨”之“冷”色调上相似的。“冷雨”何以“冷”?文本语言为什么选择最具文化味道的传统汉语表达形式?这跟“冷”又有什么关系?引领学生去自己体味,比老师自己去体味又强加给学生,要好得多。

5、检查预习的词语如果跟后面的课堂无关,宁可不要。

好课的每一环节应该都是有机的,是相互关联的。写作讲究前后呼应,好课也是这样。我们的课好像总喜欢按部就班地设置一些既定程序,是不是这些程序每节课都必要,则考虑甚少。写作讲究前后呼应,课堂设计也是如此。

 

 


最后更新[2013-11-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