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朋友借给我两本PaulArden(广告业的创意大师)的书,里面有一句对steal others ideas(不好翻译,到底是剽窃,盗用还是偷用)的行为的评论很有感触。 原话大概是:"When using others' ideas, what matters is not where you take it from, but where you take it to"。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不用去管你的想法来自那里,而是你能把这个想法引到哪里。我读到这句话时候,突然发现它对不少学者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的行为是一个很精辟的概括,尤其是对中国学者。 很多人做文献回顾目的都很盲目,常常是把自己阅读过的书和文章一一罗列出来,试图表明自己是下了苦功的。但这些罗列是很松散的,仅仅是告诉读者什么人做过什么研究,而至于这些研究的意义,与当前研究的联系等等却是被忽略掉。还有不少学者会罗列一些比较重要的书或文章来给自己助威。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highlight where you take the ideas from。但正像Paul先生所说的一样,it does not matter。 我们该注重的是where you take it to。在文献回顾里面where you take it to其实是指得研究者如何把已有的文献用作证据来为自己的argument服务。这个论证过程需要对别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梳理,然后糅合到作者自己的观点里面去。这个评价和梳理就是一个take it to a different place的过程。把经过评价和梳理以后的别人的观点以多角度的立体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才能显示一个作者把别人的ideas引到了哪里,才能体现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