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汕尾喻春玲来稿:导亦有“道”(浅议导学中的语文味)》
     阅读次数:13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汕尾喻春玲来稿:导亦有“道”(浅议导学中的语文味)

 

导亦有“道”

 ——浅议导学中的“语文味”

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  喻春玲

【文章摘要】该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课堂导学中也应渗透“语文味”,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试图阐释“语文味”主张的“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但是不反对一定的教学修饰,更不反对教学技巧”理论。

【关键词】导学 语文味 趣味 情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 导在课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所以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程少堂老师也提出要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引导学生,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把课堂教学中的如珍珠般的精华贯穿,让学生在其中体会出语文独特的“味道”。

一、感同身受 乡味醇厚

池田大作说,“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心”。你读,你听,你是用心去感受;你说,你写,你是捧出一颗感受了生活的心。读时,感同身受同课文进行着对话交流,便可以“复原作者意欲勾勒的生活场景,呈现作者意欲诉说的情志,展示作者意欲表达的见解”,写时,有感而发,真情实感,呈现生活情趣。

选修课本《汉家寨》一文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那一老一少不愿离开绝地,对于生活在城市,从未离家的学生来说,甚难理解。因为缺乏同样的感受,于是教师便举例某些老人,生活在乡村几十年,儿女接其到城里享福,但他不愿搬离贫困的故乡,为何?看到同学们似懂非懂的眼神,教师便再举出“江南山水,汕尾山水,在外地人眼中,哪个美?在本地人眼中,哪个美?”学生立即回答“谁不说俺家乡美”。于是再回到课文,学生便理解了老人的“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思想。教师趁此机会,抛出写一篇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为话题的文章的要求,学生反响强烈,在课堂上不再是冥思苦想,而是洋洋洒洒,一挥而就。节选衡同学笔下的《我爱这土地》“红宫红场,继承了先辈们如血一般鲜红的顽强意志,为建立中国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拼搏精神,是汕尾革命先驱之地的见证;玄武灵声,水榭歌台,纵横交错,香雾缭绕,古朴静谧,恬适开阔,是汕尾丰厚文化底蕴的证明;有凤来仪,依山面水,眺望南海,长堤蜿蜒,海鸟翩翩,妈祖文化,独步天下;遮浪奇观,风平浪静,波涛汹涌,一左一右,截然不同,金厢银滩,银光熠熠;莲峰叠翠,层峦叠嶂,翠绿相间,堆叠而起,层次分明,玉龙喷须,三井回音,龙潭飞瀑,奇险秀幽;一饭千秋,宁死不降,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读过此篇,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

二、化繁为简 趣味盎然

“尽管数学是那么枯燥,学生却偏偏觉得有味。因为对“智趣”的热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一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规范答案、答题模式更重要。高三复习中,语法是学生的薄弱项,对于费解的语法问题,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举例,比喻,联想等方法化繁为简,使学生在“枯燥”的语法中寻找、感受到趣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举例比喻法 《逍遥游》一文的讲解中, 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中的“而”字为承接还是递进关系出现了争议,课文中翻译虽为“顺应大自然的本性并且驾驭六气的变化”,但学生仍不能理解“而”的递进关系,于是教师举出身边的例子,就像顺应大自然规律与红海湾风力发电站的建立之间的关系,是承接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一样。学生立即反应:递进关系,因为是先顺应、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利用规律,建立风力发电站。

2、联想造句法 语病专题的复习课上,语序不当中定语的放置位置繁琐,不易记忆,让学生自己领会如何简单记忆,大多学生采用“例句记忆法”来巩固记忆定语位置,教师此时抛出“不妨找出每个短语中得关键词加以造句联想记忆的方法”,先列出定语放置顺序: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代或数量的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再挑出关键词:领、时、处,代、数、动、形、名,最后学生造句联想为:失(时)处领代数,动用行(形)人、名人。

3、逆向反义法 2013年百校联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有一个题目:第五、七段的作用,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教师反其道而行之,问道如果没有第五、七段,文章会变成怎样。学生不假思索回答:显得单调乏味单薄。教师再加以引导,从正面说,有了第五、七段,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生动。

4、类比教学法  在病句练习中,有一题为“他刚考上高中时的精神面貌和现在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从语法结构看,没有语病,从内容上看,也较难察觉。于是教师另造两句:你刚考上高中时的相貌和你现在相比大不相同,你爸爸的相貌和你相比很相像。同样有一题为“这个经验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让学生仿照此种结构另造一句,进行类比,学生造出“这种优秀品质值得我们的学习。”这两个类比的句子一出,满座惊呼,立即发现其中的错处,并饶有兴趣的用此种方法完成试卷上同类的题目,效率大有提高。

三、情景设置 其味无穷

语文读写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由“作者、读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的整体,在这“三边”活动中,“作者必须将自身的体验、自身的情感投注在文本之中,读者才会与你对话,才会同你产生共鸣;同样,读者也必须将自身的理解和体验融注到文本中,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与作者形成心的交流。”乔治·布莱说,“‘阅读过程’乃是一个主体经由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 的过程,而设置具体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读如此,写亦如此。

《心随飞翔》这篇新闻中,场面描写非常细致,初学新闻文体,学生在理解时不能到位,于是教师便设置成具体情境:在座的各位都没有在神五升空的现场,但是我们现在看见描写的如此细致的场面,自身会生出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踊跃回答,有“身临其境”之说,有“再现真实及紧张有序的场面”之说等等,教师只需总结学生的回答,再加以强调文体特点,学生对新闻的细节描写作用可做到心领神会。

设置具体的情景不仅能入乎其内,遁入主体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出乎其外,帮助学生在写作时将情感诉诸笔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 例如课外阅读课中,我们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往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大多很生硬,于是教师便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景来进行写作训练:假如你是参与“三·一八”请愿的一名群众,面对段政府对刘和珍等君的污蔑时,作为幸存者,你如何去反驳?学生经过多次朗读,想象自己进入了现场,看到了执政府所谓的“防备暴乱者”的真实场面。这二十分钟时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积极参与,并且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不乏精彩之作,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建议教师在阅读课中经常能采用此种形式。

教师要以发展性的眼光来,即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也就是可以通过设置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既能领悟学到知识的趣味,又能将学生的情感水平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

 

教师的“引导”实际上要贯穿整节课,导要导得有艺术,不能太刻意,否则,也只会使课堂“死气沉沉”,走形式主义路线而已。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①《“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程少堂        2013年第2

②《一花独放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语文教研方阵扫描》程少堂  葛福安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13年第4

③《新的语文教学美学原则在崛起 ——以“语文味”或“文人语文”为核心》    程少堂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年第4期。

④《关于语文味的思考》 王飞   语文教学通讯   2009·12B

⑤《试说语文学习过程的三重趣味》  胡立根      语文味网站

 


最后更新[2013-12-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