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隐喻认知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摘 要:隐喻(metaphor)是人们在体验现实的基础上感受到事物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并运用联想思维对事物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产生感觉后形成的,可以说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本质,联想则是隐喻产生的具体方式。创造性思维(creativity thinking)的产生也正是基于对两个事物的内在相似性产生联想的外在显现和积极运用,从本质上说二者都是一种相似性思维。因此,隐喻认知作为对事物内在相似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必然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天然的关联。本文试图通过对隐喻认知与创造性思维的分别考察,来探讨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内在关联,从而为相似性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中介与桥梁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相似性;隐喻;隐喻认知;创造性思维
一、隐喻的认知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是语言之谜,是意义之谜。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看作语言内部的修辞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出现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不仅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脑海中对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连接的方式,它直接参与了人们的认知过程。
1.隐喻及其认知功能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最早对隐喻做出系统性阐述,他认为隐喻就是把某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另一事物,它可以区分为四种转用方式:从物类到物种、从物种到物类、从甲物种到乙物种、类比。亚氏把隐喻看作是一个概念对另一个概念的替换。进入20世纪以后,隐喻的认知功能被贬低,隐喻被当成了一种静态的形式逻辑的符号。例如Searle(1977)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语用现象。在乔治·雷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两人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雷考夫和约翰逊将隐喻定义为一个认知的过程:一个概念(或概念范畴)通过另一个概念(或概念范畴)得到理解。他们把起模型作用的概念称为“源范畴”,把被“源范畴”解释的概念称为“目标范畴”,“目标范畴”由于“源范畴”的参照得以延展和实现。如果我们把“源范畴”比作行走时的第一步,“目标范畴”就是迈出的第二步,只有在第一步的支撑下,第二步才能在认知层面实现。这就是说,“目标范畴”由于“源范畴”的参与,意义得到了延伸和拓展,模糊、生疏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具体,人类的认知因此更进一步。认知过程就是这种隐喻实现的过程,认知的脚步步步相连,人们沿着脚下已知的道路线性地朝着未知的认知目标前进。人们对世界的描述和认识就建立在这种“认知隐喻”模式之上。乔治·雷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所说的语言中大量的“根隐喻”表明,语言本身是富含隐喻性的,而这种“语言的隐喻性”指的就是我们思维中那种推理的、线性的运行轨迹。
为此,雷考夫和约翰逊一针见血地指出:“典型的看法都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特点,是语言的问题,而不是思想或行为问题”(Lakoff & Johnson, 1980)。他们以《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大张旗鼓地提出了隐喻的认知功能,从而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的观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修辞学视角,进入了认知科学视角。现在,人的概念系统就是通过隐喻建构起来的,即所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本质上都是隐喻的”(Lakoff,1980)。自此,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雷考夫和约翰逊阐释了隐喻的本质,即用一种事情或经验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理查德的“互相作用理论”区分了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1]
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隐喻认知也扩大了认知范围,能在不同类别的事物中发现和建构相似联系,从而建立更广泛的语义联系。
2. 隐喻的基本特征和认知机制
从“隐喻”这个词的词源上讲,它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基本特征可从英语的等同词metaphor的构成中体现出来。“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meta”意为“从一边到另一边”,“pherein”的意思是“传达、传送”,二者合一意为用一个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转换。简言之,隐喻涉及两种事物,一个是出发点,另一个是目的地。它是从 “始发域”向“目的域”的结构映射。也就是说,一个概念域是用另一个概念域来解释的。其方向是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此外,隐喻是直陈,是利用结构比较清晰的概念来系统认识未成形的经验或概念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产生了隐喻的认知性。隐喻并不是表达现成的、明摆着的相似性的一种手段,而是运用形象思维将表面上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观念联系起来的一种方式。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亲身感知世界,并对所获的经验进行组织的过程。隐喻就是在向陌生概念(具体和抽象)的映射过程中发挥作用,拓宽意域,升华认识的。正是隐喻思维使隐喻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当代西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和概念系统,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结构相对模糊的概念。[2]在隐喻思维形态中,人们之所以通过隐喻把原本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事物相互联系,并把它们相提并论,用已知事物或现象来解释未知事物或现象,以此达到认知新事物的目的,是因为人们在认识领域对它们产生了某种相似的联想,会用这两种事物的相似性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感受。这就是隐喻的认知基础。[3]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和思维方式。
总之,人们在对某事物的隐喻认知中,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知、对待或经历那些不熟悉的、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互为关联的认知方式。在隐喻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先从隐喻的源域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映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通过隐喻思维可以减轻认知负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已知表达未知。在这个意义上,隐喻相似性是人类认知创造性的中介。雷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就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我们熟知的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我们不熟知的或抽象的事物。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描述。[4]根据认知科学的观点,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的认知过程。国内学者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把隐喻功能划分为修辞功能、语言学功能、诗歌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字游戏功能。其中隐喻的认知功能主要是指隐喻是人类认识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主要体现为从源领域(始发域)到目标域(目的域)的映射,表现为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系统的概念隐喻。在特定语境中,这种概念隐喻常常意味着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根据雷考夫的“不变原则”,这种认知映射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领域的结构系统映射到目标域时,原有的基本图式结构不变。利科在论证其“隐喻的真理”概念时也曾提出,只要人抽象地思想,用形象性的语言去表达非形象性的观念,人就进入了隐喻。事实上,在此之前,尼采就曾以他哲学家的理性深度对隐喻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隐喻性的解读在人的思维和语言中普遍存在,而且他认为在语言创立之初隐喻就是沟通事物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隐喻不仅体现为语言实体,而且体现了人类认识、把握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真理的本质:“那么真理是什么?一大堆动态的隐喻、转喻和拟人用法而已。” 英国后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家玛丽·赫西也曾谈到,“理论概念在本性上是不可还原的隐喻式的,因为只有隐喻才能把最抽象的概念和日常生活的现实通过一种结构相似性联系起来。”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基本手段,也是我们走向理性的一个必然路径。隐喻这种认知模式不仅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和诗歌当中,也渗透在所有日常语言之中,是我们赋予世界以意义的典型手段,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类认知的推进。例如,在美国女诗人爱米莉·迪金森的诗句“生命是一场穿越时间的旅行”这个隐喻中,“旅行”是一个“源范畴”,被比作“旅行”的“生命”是一个“目标范畴”。用旅途去阐释生命,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生命所具有的类似旅途般的绵延与波折。诗歌中的这个隐喻虽然具有很强的诗学与修辞学价值,但其最深刻的意义还在于通过“旅行”这个“源范畴”对“生命”这个“目标范畴” 在认知层面上的延伸和拓展,即与“绝对真理”或“逻格斯”的进一步贴近。
总之,隐喻就是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通过用两种事物的内在相似性来解释、评价、表达人们对客观现实的感受,通过隐喻思维,我们将概念体系融入到我们的感性生活中,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认识水平。换句话说,隐喻就是用一种事物结构的内在相似性来沟通事物与人,从而提高人的认知水平的重要介质。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不仅仅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且是在认识事物内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发现、产生新关系, 形成新组合、新模式。它突出的是思维过程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是通过对惯常关系的突破, 对新关系的选择或重建, 最终以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新方法等多种形式的新质态表现出来。
1. 创造的含义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这一定义不仅包括了精神领域,也包括了物质世界。从中文“创造”一词的根源上看,“创”在《辞源》的义项主要有戕伤、始、造、惩等意思,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是“破坏”和“开始”,“造”的义项主要为建设、始、制备等意思,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是“构建”和“成为”。我们不难看出“创造”一词的原意应该是“破坏和建设相统一”。所以从语言学角度看,广义的创造是在破坏和突破旧事物的前提下,重新构建并产生新事物的一种活动。因此,我国的《辞海》把“创造”一词界定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造性(creativity),也被译作创造力,源于拉丁文creare一词。creare意指创造、创建、生产和造就等。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异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活动过程。”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是指思维活动过程包括对事物内部结构和关系渐进性的认识和不连续的突然变化等环节, 是在大脑自组织系统的协调下, 依据长时记忆中的储备信息和感知到的思考对象的信息, 加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它强调新信息的产生是借助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的。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是发现新关系、形成新组合, 是大脑内部信息加工活动产生的新关系引起的质变过程。
2.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思维科学的倡导者钱学森院士曾指出,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相似性是形象思维的重要因素,重大突破的取得实际上靠的是形象思维,而所谓灵感只不过是形象思维的特殊表现形式。1945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出版了《创造性思维》一书。他通过对教学、日常生活及高斯、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发现事例的分析,认为无论是发现还是创造性工作都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虽然不能离开传统逻辑的运算和联想,但是其过程跟逻辑思维与忆想迥然不同。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功能在于“探求结构的真相”,发现事物之间“结构的内在联系”。为了取得这样的成果,“必须先看到和发现问题”,“把握情境的具体结构特征”,然后根据问题的要求去进行诸如“拆散、组合、找出中心、在结构上互换位置”等运算。在这个过程中,“要不为旧习惯所束缚”,“不能像奴隶一般重复所学过的东西”,“要自由地、没有成见地观察全局”,去发现各种联系,提出各种假设,经过检验,放弃不符合结构实质的设想,达到对内在结构的“顿悟”或理解。创造性思维与机械性思维都依赖于相似性,但二者依赖的相似性却是有差异的:创造性思维所依赖的相似性是表面上相距甚远甚至被认为具有本质差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机械性思维所依赖的则是被视为“同一”或者接近“同一”的相似性。[5]
对当前思维对象及其结构的分析, 只是创造思维过程的开端。若要真正产生创造性成果, 还需发挥想象力或进行联想思维, 进行超越时空的多维联想和发散生成, 增添新的要素、质料或新的结构方式,生产更多新信息。借助创造性联想, 常常会发现信息要素之间的新关系, 以新的结构方式重新整合大脑中的信息, 直接产生新设想及新的配合。如果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或联想,就不可能发散出大量的、多变化的新颖独特的图形、符号或语言的意义。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像一种看不见的“桥”。依赖联想思维或类比思维, 把相关信息甚至关系极远的意象通过“桥”联结起来,也就是通过联想将事物之间的内在相似性形成新的信息块。有时, 这种过程是逆向的, 即先分析联结在一起的信息组块, 找出信息间的关系, 形成一个广布的关系网络, 与此有关的信息就如同网上的纽结, 再以此为起点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联想和想象。在此, 着重强调的是存在于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关联, 以及关系的多样性和联想、想象的独创性。当发散生成时, 大脑中已有信息以及问题中包含的众多元素动用得越多, 可能组合的数量也就越大, 关系的种类也越多, 出现“组合爆炸”效应。在发现新关系的过程中, 原来的信息扮演了重要角色。没有一定数量的源信息, 新质就无从谈起。[6]可见,联想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重组、加工和再发现。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体,是多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过程,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可见,基于相似性的联想类比是创造性思维的真正源泉。《辞海》上说“类”就是相似。具体来说,联想思维是指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而产生认识的心理过程,即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由于有些事物、概念或现象往往在时空中伴随出现,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某种对应关系,这些联想由于反复出现,就会被人脑以一种特定的记忆模式接受,并以特定的记忆表象结构储存在大脑中,一旦以后再遇到其中的一个时,人的头脑会自动地搜寻过去已确定的联系,从而马上联想到不在现场的或眼前没有发生的另外一些事物、概念或现象。联想的主要素材和触媒是表象或形象。表象是对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印象,即感知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有个别表象、概括表象与想象表象之分,联想主要涉及前两种,想象才涉及最后一种。
按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律”、“相似律”与“矛盾律”,可以把联想分为相近、相似和相反的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联想都是这三类的组合或具体展开。第一是相近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时间相伴或空间相接近的事物或现象的联想。第二是
相似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刺激想到与它在外形、颜色、声音、结构、功能和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其他事物与现象的联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这些联系不仅仅是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联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性的联系。如学习中的 “高原现象”与企业成长阶段的“瓶颈”;“狐借虎威”与“品牌联盟”;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与企业的健康生态系统。利用相似联想,首先要在头脑中储存大量事物的“相似块”,然后在相似事物之间进行启发、模仿和借鉴。由于相似关系可以把两个表面上看相差很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普通人一般不容易想到,所以相似联想易于导致创新性较高的设想。第三是相反联想。这是指由一个事物、现象的刺激而想到与它在时间、空间或各种属性相反的事物与现象的联想。如由黑暗想到光明,由放大想到缩小等等。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通过联想思维或想象对已有知识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重组、加工和再发现,其中对事物间的内在相似性的认知是关键因素,因为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功能在于“探求结构的真相”,发现事物之间“结构的内在联系”。
三、隐喻认知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1.相似性是二者关系的基础
相似论断言: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7]人的创造同样是基于相似性的创造:“一方面是以认识自然界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中某些原理而去进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进行的创造。”[8]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一段话表明了隐喻中所包含的相似性的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善于使用隐喻字。唯独此中奥妙无法向别人领教。善于使用隐喻字表明有天才,因为要想出一个好的隐喻字,须得于不相似的事物中看出它们的相似之点。”[9]如前所述,隐喻作为人们认知和建构世界的方式对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中相似性是隐喻认知的基础。隐喻认知和创造性思维之所以存在内在关联,主要是因为事物都具有相似的基本属性,以及人们对事物之间感受上的相似性。而人类普遍具有的通感又能将这种相似性捕捉。通感又称联觉(synaesthesia),是创造和理解隐喻的一种常用形式。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隐喻就是从某一认知领域引向另一认知领域,也就是“类比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从生理意义上讲,人体的感受器官各司其职;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在日常经验里、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既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温似乎有锋芒”。[10]因此,隐喻认知是一种具有深潜创造力的思维方式。[11]
隐喻的认知机制是以认知思维为主, 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和认识的方式和机制。可以说[12],隐喻认知也是一种相似性思维,即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着的几何相似性、结构相似性、运动相似性和功能相似性导致新的认知的思维活动。当人们要认识和描写以前未知的事物, 而原有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事物, 原有的语言符号已不能表达新的概念时, 人们往往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及表达方式以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由熟悉到陌生、由一个事物到另一事物,发挥人的想象和联想,并将两个貌似毫不相干的概念或事物作不寻常联系的过程就是隐喻的核心,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总之,隐喻认知和创造性思维之所以能够对不同事物进行联想类比,关键在于事物间具有的相似性。例如, “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科技是生产力”等隐喻的表达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言。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发现,如暗物质、暗能量也是科学家对自然奥秘的隐喻表达。这就构成了人类的隐喻思维体系。隐喻思维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 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困难所不可缺少的工具。[13]
2. 隐喻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同时,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人们认识世界, 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14] 。创造性思维是隐喻认知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人们对事物或现象进行相似联想和重组以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一个过程。尤其是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了新的角度。因此, 隐喻性思维其实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和思维表达形式充满了隐喻[15]。语言中的隐喻是隐喻思维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 同时, 隐喻也会对思维方式及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产生影响。隐喻在人们心中唤起了相似关系的变化, 用语词建立起某种相似性模式, 进而建构起与词典结构同构的世界结构。同一个事物由于在语言中不同的相似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正是对这种相似性的创造性把握和熟练应用。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隐喻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对隐喻认知的成功运用。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法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16]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首先是思维产生了隐喻概念, 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词语的现象。隐喻与概念紧密相关, 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这与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由具体形象发展到抽象概念思维的思维发展规律和概念形成规律是一致的。隐喻思维是一种超越型思维,直接涉及认知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以达到对事物的整体理解。[17]创造性思维是对相似性思维的一种超越,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的升华和再创造,二者的内在关联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张光鉴 张铁声.相似论与悖论研究[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42
3. 李 艳.认知视野中比喻的相似性[J].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总140期).
4. 徐东妮.从认知角度看跨文化交际中隐喻的相似性[J].中美英文教学.2009年4月第6期.
5. 徐建平.论创造思维的本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第28卷第2期.
6. 丁毅伟.隐喻思维的认知基础[J]. 北方论丛. 2007年第5期.
7. 束定芳.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200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