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词,一颗心
——听少堂先生《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教学语言》大型报告后的杂感闲谈
祁兵
后话先说:“语文味”才是你的兴奋剂
2013年12月19号下午,报告会后,听少堂先生说,自己一天做了两场报告,中午赶路没得休息,很累!下午报告一直靠一大把西洋参泡茶提神。可是,单从我的感觉来看,提神的那里是什么参茶,“语文味儿”,那才是你真正的“兴奋剂”!
一个下午的神采奕奕,神采飞扬,如同带领芸芸靠语文吃饭的众生神游了一遭他“语文味”的“故国”,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很爽”的!怎么能不爽呢,你单从效果上看,“语文味”就仿佛一剂“迷迭香”,“迷力”四射,迷倒了一大片“语文味”的“味蕾”!
当然,少堂先生那天也许是“刻意”地把自己“捯饬”了一下的。别说,这一“捯饬”,也还是起到了那么一点点“美化”的作用的(不用说,少堂先生本来是不需要什么美化的),让报告人和报告一样“靓”(此处引号只起强调的作用,勿作他解!)了起来!
总之,还是那句“老话”讲得好啊:这场报告,是成功的报告!是很“给力”的报告!
遥远的一个词:一声“同志”,温暖人心
《纪念白求恩》对我和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红文”了——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这段文字,老实说,不是这篇文章中我最熟悉的,但耳熟能详是一点都没有问题的。读过那么多遍,自己从来没有留意过这里面的称谓和称谓的变化,也没有人告诉过我,给我指出来要注意这里面的称谓变化及其别具的意味。少堂老师,是第一位这样教我的先生。
要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称谓是多么的讲究,又是多么的计较。对传统文化烂熟于心的毛泽东,在这里,对称谓的运用何止是到位,应是出神入化了!而且,还那么平白,那么不露痕迹!所以,经少堂先生这么一点,嗨,你别说,还真是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的!
我想,语文课、语文味或者其他已经被确立的、将要被确立的语文XX流XXX派XXXX宗XXXXX法,谁也不会、更不敢不把“语言”(“语词”)当作自己开宗立派的“法宝”和理论学说的“命根子”。任何的一“家”,如果不是立足于“语言”(“语词”)这块基石上的话,都是立不起来的。即使成立了,最后也注定是要垮台的!
大概,这也是少堂先生在罗列了n多种“语文味”的表达公式后,如此钟情于这一种——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根本原因吧!
这一课,单单是学到了这么一点,我都感觉是很有收获的。当然,收获还远不止这一点。
敏感的一颗心:平等,对生命的尊重
第一次,在丹堤,听陈嫣芹老师执教《少年闰土》,当时很不明白她为什么在“文化”层面上升级设计出“平等”的思想和主题来。
回来的路上,一个多小时;在学校,晚自习三个小时;这以后的很多天,我都没有想明白,一直!直到听到少堂先生的报告。
为什么我会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呢?因为,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我一直都没有想到这上面去。也就是说,“平等”的主题,比我的阅读的认知结果高,而且高了许多!
终于,我明白了,在听了少堂先生的报告之后!原来,这里的“平等”,是对任何一条贫贱生命的尊重。而这“尊重”里面,有少堂先生对“平等”思想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有少堂先生刻勒在少年记忆里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的刻痕和由此造成的伤痛,不仅无法用时间之手来抚慰、抚平,反而在少堂先生极敏感的心灵和神经的感应下,即刻转化为血管里滚烫且汩汩滔滔的血液,形成了程氏独有的“生命源”。
从来不流泪的妈妈的“眼泪”,化而为少年少堂腔膛里仇恨和不屈的“血液”;这一腔的“热血”,在此后的成长和阅读中随时随地地迸化为咬牙前行的动力和四溅的思想的“火花”。
生命,需要体验。
体验生命,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烧越“火”!
在“少年闰土”身上,在“荷花淀”里,在漫天的“雪”中,在浓郁的“语文味”里——
这“火”, 让人在“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世态炎凉里感到了一丝温暖!
这“火”,让人重温了人与人之间的久违了的真情!
这“火”,让人看到了自己渐行渐远却原本那么可敬可爱的身影!
这“火”,让人回到了过去,回到了童年!
这“火”,让人看到了烛光里的妈妈和妈妈烛光里晶莹的泪花!
结语
燃起这“火”的,是那一颗敏感而又热烈的心!
有了这颗敏感、热烈、燃烧着的心,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语文味,都是属于你的,少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