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 工作室动态
文章标题: 《推荐:程少堂工作室2013年十件大事》
     阅读次数:15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程少堂工作室2013年十件大事

 

扎硬寨,打死仗,把语文味带进中国语文教育史

——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2013年度工作总结

又到年底,按上级要求需要提交专家工作室总结。但我不想按总结老套惯例写,只列举本工作室2013年十件大事。同时表态:坚持做下去,本人有信心把工作室作为一个整体带进中国语文教育史。

一、语文名师云集,共组“深圳方阵”――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术报告会”隆重举行

2013411(周四)下午,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术报告会”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隆重举行。全市近300位语文教师冒着大雨参加了会议。

此次报告会,可称得上是深圳中学语文界“名师方阵”的一次最大阵容的聚集。在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少堂教授的召集、主持下,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中学语文学科教师主持的“胡立根工作室”、“吴泓工作室”、“程少堂工作室”等三个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和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中学语文学科教师主持的 “陈继英工作室”、“王满英工作室”、“罗灿工作室”、“黄磊工作室”等四个工作室联合举行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旨在“加强语文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确定了以 “对当前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会主题。本报告会邀请了中学语文的四位著名专家作主讲嘉宾,他(她)们分别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张蕾教授,《语文报》副总编辑任彦钧,《语文教学与通讯(高中版)》主编王建锋。

大会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程少堂教授主持。程少堂教授依次向各位主讲嘉宾和与会者隆重介绍了在前排就坐的7位工作室的主持老师以及深圳语文教学教育界的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程少堂教授精要地评价深圳各位名师的特点,并认为,正是这些在深圳市语文教师中享有盛誉的名师们,组成了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有相当影响的“深圳语文方阵”。

报告会由《语文报》社副总编辑任彦钧开场。任彦钧副总编辑从语文媒体人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深圳语文教师群体,他认为在座的各位语文名师是一支高素质的优秀队伍,特别是程少堂老师,更是全国语文界为数不多的开宗立派的人物。而作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专业媒体《语文报》社,一直以培养青年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为己任,并通过至今已经举办九届的“语文报杯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中学语文名师,这批名师正在引领着中学语文教学的风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国中语会语文名师研究中心”,为名师们提供服务,并促进更多新锐名师的涌现。王建锋主编则介绍了《中学语文通讯》在名师推介上的一些做法,如每期均有“教研方阵”专栏(2013年第4期就隆重推出“深圳语文名师方阵”)。

接着,苏立康教授为深圳名师们做了题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与有效教学”专题报告。苏立康教授从“十八大”、“两会”上提出的“全民阅读立法”的话题开始,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她抛出一个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学生是主体”有多少课堂实现了这一点,有多少教学是实现了学生敢于独立的思考。我们有多少老师也在这方面作出尝试。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学生真的是学习主体吗?阅读教学是,学生真的就是阅读主体吗?

接着苏教授以华东的一次名师“同课异构”为例,来表达她对“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的思考。十位名师都讲杨绛《老王》,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三位名师对文本的解读:第一位是批判思维,显得尖锐,或者他自认为深刻。这位老师认为,杨绛虽然也表达出对老王的同情与悲悯,但是,杨绛的同情也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他向杨绛先生发出质问:平等与理解,杨先生,您也没有给!第二位是理性分析,则显得能理解与包容,他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认为彼此之间的问题出于距离或者是阶层的不同。“老王,你不是我的亲人,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是外人。”这样,对于彼此的关系,或者彼此能做到的就到这一步,也就很能理解与包容了。而第三位老师则反问:杨绛有这个义务吗?她感到愧怍,已经尽了或者额外地承担了义务,还愧怍,杨绛是高尚的人。

苏立康教授就此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出现了这些不同,是不是就是个性阅读了呢?是不是就算创造性阅读了呢?她认为,其实,造成阅读理解不同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大脑,人和人不一样;其次是环境,客观世界是认知的本源,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就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因此也就有了两个不同,即: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衡量事物尺度的不同。可是,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来观察一些课堂,就会引起我们思考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会有这种场面出现吗?各种情况的理解,在你那里会有这种可能吗?在过程上,老师会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但是,却存在个别强往结论上拉的现象。但是,如果每位老师老眼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不一致,就会表现出无奈与遗憾。在就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上课总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而且是唯一的正确的理解,其实有这样的认识是不太合适的。学生有不同认识太正常了,学生的背景与我们相差太远了,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需接受这样一个现实。

值得反思的是,期待学生的认识与我们认识一致,那个结论对于学生的一生有什么用呢?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力,这个能力是一辈子的事。

叶澜《新基础教育》一书中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的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见该书20页)而对这种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惟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

所以,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别用自己的思维把学生罩在里面,要给学生提供条件,为他们建立阅读支架,在有效知识上,给学生有效信息量,这样的人就有话语权。这样,才可以算得上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

苏教授进入下一个问题:单篇教学,理解的空间在哪里?她认为应该多读一读杨绛另外两篇散文《林奶奶》和《顺姐的“自由恋爱”》,看一看杨绛在其它文章中的表现出的为人,认识杨绛其人,这样,再加在过头来读这篇文章,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

苏立康教授从课例到理论,娓娓道来之中,引人思考:我的课堂把学生当做主体了吗?报告的时间虽短,却给人心灵的冲击。她让人们思考:课堂不能是老师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引入老师的那个结论之中,哪怕是非常自然聪明的引入,也不行,因为,这里是老师的阅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最终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必将是有害无益的。

苏立康老师赞扬深圳的一些研究,认为这些研究有可能代表语文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教授则是从实践的层面,向老师们指出了一条提高自我的“必经之路”:坚持专业论文写作。

张蕾报告的题目是《精心巧妙缜密——与语文教师谈论文写作》,她从论文写作中在“选题、写作、规范”三个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入手,对老师们进行了论文写作的具体指导。张蕾教授利用大量的实例,告诉老师们在论文写作方面如何克服“选题不实、故弄玄虚”、“选题过大、不着边际、无从下手”、“选题缺乏新意、没有突破”等等问题,并从一个个编校过程中出现的实例入手,让老师们明白写作论文的具体操作方法。整个报告实在、亲切、操作性强,引起与会老师的极大兴趣。张蕾教授并介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栏目编辑特点和运用周期,并希望深圳的老师们多给《中学语文教学》写稿。

程少堂教授对主讲专家的报告进行总结。他感谢各位专家对深圳中学语文的良好期待,并对教师自我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五个一工程”的建议,即提出一个教学理念,打造十堂有创意有影响的代表课,写一百篇文章(不是要发表这么多),读一千本书,比同行在专业上多研究一万小时(即坐十年冷板凳,十年磨一剑,每天比别人多读书多研究三小时,十年就是10000小)。

报告会一直进行到下午五点。整个报告会内容丰富,与会老师向学之情热切,态度认真,表现出深圳中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

会后,各个评议工作室的名师们与主讲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葛福安报道)

二、另类解读,别样教研——程少堂工作室5.15活动报道

515下午,借福田外语高级中学举行开放日之机,程少堂工作室在福田外语高级中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工作室成员、福田外语高级中学童宝玉老师以程少堂老师的诗歌《荒原中的舞蹈》为教材,授研讨课一节。

《荒原中的舞蹈》是程少堂老师在东北师大张岩答辩获全优的硕士学位论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增补稿22万字,即将以《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书名正式出版,见此书名之际,夜不能寐所写的诗,是为张岩书名的一种另类解读。这是一种抒情式的语文味研究,是基于理性基础之上的感性解读。

这首诗是对诗人在语文教育事业追求过程中的心境的描述。诗篇恢宏,于悲壮的基调中承袭了深远历史与广袤时空的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悲凉苍茫的色调中,让独舞者成为广漠背景中的一抹亮色。诗中既有慷慨淋漓的胸臆直抒,又有委婉含蓄的内心叩问。诗人一直在以一种呼唤的姿态出现,无论是喃喃自语,还是拳拳呐喊,抑或是默默无言,都表达了一个教育者在孤独冷漠乃至苍凉的世道中的坚贞执着且不悔的信念。诗人不甘于寂寞的生,不甘于在时间的长河中做一颗随时沉在淤泥中的沙子,不甘于表现昙花一现的短暂华丽。花开虽然绚烂,但镌刻在石碑上深刻,是诗人心志的追求。我们能看到诗人对理想的狂热追求,更能看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冷静理智。世道的冷漠与苍凉无法熄灭诗人内心的火种。但凡有所追求者,都会与孤独冷漠打交道,也唯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还主体一颗清凉的内心。诗人跳出了自我,又表现了自我,抒发了自我,又审视了自我,有文学的感性,更有哲学的冷静。

如果这首诗是一条隐含着苍凉的深沉的河,诗人的狂舞是河面热情的浪花,愚以为,这条河会坦荡而执着地流淌,并最终归于平静!

这首诗歌给了执教者一个很好的教授范本。无论是“我”版的直击诗人内心深处,深入诗人灵魂的直白,还是“他”版的远远关照,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严肃冷静的审视抒情主体的行为,都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审美体验。超越徘徊于诗歌之外的解读,向青草的更青处满速,深入抒情主体的内心,并达到从个性到广泛的人性解读,才是语文味课堂诗歌教学所要追求的文化层次。

语文味的课堂,注重文化的碰撞,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为“荒原”的特殊背景,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的绚烂舞姿。

将创作上的精细严格追求,甚至吹毛求疵,作为一种创作态度,是一种境界;而将创作上的困惑以课堂的形式去探究,获取各个不同层次群体的意见,更是独辟蹊径。我们的教研在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现。

课后,工作室成员就童宝玉老师的课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之后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参观程少堂老师的书房。一走进程老师家的客厅,但见沙发后靠墙矗立着一大排书架,书架是整整一面墙那么长,高度是从地板直抵天花板,可谓名副其实的“书墙”,书架厚度为45厘米,每层都挤挤地里外放着三排书,很是壮观浩瀚,引来一片唏嘘惊叹。可这还不是书房。程老师的书房和他女儿的房间相邻,十多年前,住进新房前装修时,为节省空间,程老师将书房和女儿房之间的间隔墙壁打掉,以一排从地板到天花板、深度45厘米的“书墙”代替墙壁,这样,朝南向阳的一间自然成了她女儿的“闺房”,朝北面向马路的一间则是程老师的书房。走进书房,发现书房为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长约四米左右,两米多一点宽度;北面朝着马路的一方开着窗户;朝东的一面,刚好能靠墙放下一方写字台;写字台正面的墙上方,挂有书法家撰写的“语文滋味长”的匾额。书房其他三面都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其中,西面、南面两排书架,也是45厘米深度,每层里外均放三排书。由于房间宽度有限,朝北的一排书架深度只有30厘米,每层里外均放两排书。就是这样多的书架,还放不下程老师的书,客厅、书房地板上都堆满书籍。见到这样的书房和这样多的书,大家自然又是一篇唏嘘惊叹。这一片唏嘘惊叹声应该带给工作室成员更大的影响与激烈。

程老师私底下颇有深意地把这间书房命名为“北书房”。是的,那是一个知识分子引以为自豪的精神后花园。一个学者浩瀚的学术气象和学术自信,必然来自于这样浩瀚的精神后花园。(胡蓉报道)

三、理论的盛宴——深圳市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读书报告会报道

912下午,由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中的程少堂工作室、陈继英工作室、胡立根工作室、罗灿工作室和福田区名师工作室中的马恩来工作室联合发起的“赞美理论——深圳市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读书报告会”在深圳市教科院举行。五个工作室的主持人和全体成员济济一堂,参与了这次会议。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大声疾呼要“赞美理论”,因为“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6页)我国著名哲学家孙正聿教授也指出:“理论作为实践的‘反义词’,并不仅仅在于理论的‘观念性’和实践的‘物质性’,更在于理论的‘理想性’和实践的‘现实性’。人是现实性的存在,但人又总是不满足于自己存在的现实,而总是要求把现实变成更加理想的现实。理论正是以其理想性的世界图景和理想性的目地性要求而超越于实践,并促进实践的自我超越。”(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光明日报》20091124日)本次“赞美理论——深圳市语文学科名师工作室读书报告会”,正是旨在以潜心阅读理论并联系语文教学实践的方式,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语文学科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最终达到以理论引导实践、超越实践的目的。

本次读书交流会的暑期阅读书目由各工作室分别指定,不仅提供给了工作室成员极大的阅读选择空间,还加强了专业指导。如程少堂工作室的暑期阅读书目是张世英的《哲学导论》、叶朗的《美学原理》、王岳川的《当代西方最新文论教程》、刘长林的《中国系统思维》(或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这几种书都是当代学术名著,前三种书的作者均为北大一流教授,刘长林、李宗桂分别是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的著名学者,刘长林曾任《哲学研究》杂志主编,李宗桂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研究的综合性成果”。主持人以期用系统的哲学美学理论阅读在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架构起一个比较坚固的理论支撑系统。其他工作室的阅读书目则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如《先生》《大教育家孔子》《教育在十字路口》《汉字的魔方》《诗词例话》《唐诗杂论》《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名作细读》《孤筏重洋》等,从人物传记到诗歌鉴赏,从教育理论到小说诗歌,如满汉全席般丰富。

汇报会中,各工作室成员轮流发言,汇报读书心得。这不仅是一顿文化大餐,更是一场视觉盛宴。无论是课件的制作,还是发言的角度观点,都是各工作室成员精心准备的体现。这里有“从高端阅读中丰富学识涵养”的概括性心得体会发言;有专业系统的对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特点的解读;有对“语文味”中的“哲学味”的探究;有对孔子的一生——“永不妥协的大生命”的美读;有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我为什么要写作;有对“万物有灵且美”的审美关照;有“教育的十字路口做一名舞者”的独白……

各成员在汇报时颇具个人各色,有的深沉厚重,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娓娓道来,有的清新自然,全面展示了深圳市语文教师的演说风格。

各成员在汇报时都配以课件,这些课件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无论是朴实与素雅,还是精美与简明,都从另一个侧面为本次读书交流会的主题“赞美理论”做了很好的诠释。

本次读书交流会获得了现场成员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望这样“理论的盛宴”能多多举办。(胡蓉报道)

四、名师荟萃、精益求精 ——程少堂老师率语文味工作室成员莅临丹堤实验学校听评课

  20131017日下午,秋意渐浓,丹堤实验学校的陈嫣芹老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程少堂老师率部分语文味工作室成员观看了课堂,随后在三楼会议室里对陈老师的课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点评。

  作为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之一的陈嫣芹老师,在《少年闰土》一课教学中,采用程少堂老师独创的“一语三文”模式,把一节小学语文课上得有趣味、有意思、有深度,充分体现了“语文味”作为一种语文规律的科学性与普适性。

  课后,马恩来老师、钱冰山老师、葛福安老师等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针对陈嫣芹老师的课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评。随后,程少堂老师总结性地道出了陈嫣芹老师课堂的得失,对于如何把语文课上得更加出色,给陈老师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程老师高度评价了丹堤实验学校对语文味工作室的支持,并指出,陈嫣芹老师将“语文味”教学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中的做法,是语文味教学模式之一的“一语三文”走向小学语文教学的标志性事件。

    在程老师评课过程中,丹堤实验学校有老师给陈嫣芹发短信:“好感动。他好实在。你看他给你的评课,多全面。真心尊敬他。得此师学其法,足矣。”

    丹堤实验学校张校长对程少堂老师及语文味工作室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殷切期盼类似的听评课活动能够再次在学校举行。

    下午五点开始,程老师给丹堤实验学校全体老师做了《师有九品:教师层次新论》的讲座,一个小时的讲座让老师们笑声不断。

    陈嫣芹老师的这堂《少年闰土》课将于1020在山东济南面向全国老师们展示,我们期待着她的凯旋。(语文味工作室赵云 报道)

五、陈嫣芹首次把“一语三文”引入小学课堂大获成功

    2012年10月21,全国第六届两岸三地小学语文精品课研讨会在孔孟之乡――山东济宁如期举行,会场千余名教师均来自全国各地的语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深圳市丹堤实验学校年轻教师、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陈嫣芹参会,并代表广东省上了一堂精品课《少年闰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是同课异教,其他来自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两位老师也上了《少年闰土》,陈嫣芹老师的课最受欢迎,她大气幽默的风格,焕然一新的教学模式,让在座的老师们耳目一新,博得了一阵阵的掌声和欢笑声。

在说课的过程,陈嫣芹老师谈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来自程少堂语文味的教学理念下的一个教学模式――“一语三文”。“一语三文”指的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一个结构清晰而且非常现代化的一个教学模式,但从未有在小学语文课堂实施。这次在导师程少堂老师的极力帮助下,陈嫣芹老师做了个极大的尝试,证明了“一语三文”不仅适合初中、高中语文,也非常适合用来教小学语文。课后,来自台湾孔子学院院长孔维勤(孔子72代传人)给这堂课进行了点评,他说:“课堂轻松有趣,很好,就是要这样让孩子们学得愉快而又有所得,这是我听的为数不多的精彩课之一。”

会后,许多听课老师和陈嫣芹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对“一语三文”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这其中,有许多老师提到是名师程少堂的忠实粉丝,看过很多他的书。更是有一位来自济宁市嘉祥县一所偏远农村小学的一名老师这样说:“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上,您的课真是太美了,语文味太美了。我想把这份美继续‘美’下去,在我们乡里上一堂《少年闰土》,比葫芦画葫芦,肯定没有您讲得精彩生动,但我想让我们这里更多的老师接触您的教学方法,更让我们的孩子们接触最新鲜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程少堂老师指出:“陈嫣芹首次尝试把语文味‘一语三文’教学模式引入小学课堂获得很大成功,既是她个人的一大收获,也是语文味研究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语文味工作室的宗旨,是语文教育理论创新与语文教学应用相结合,并以此来改变语文世界。所以陈嫣芹的尝试不仅是在改变自己,同时也是一种改变语文世界的努力。”(邹先平报道)      

1128,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陈嫣芹老师,采用“一语三文”的模式,参加了龙华新区“卓越课堂”小语说课比赛,勇夺第一名,为“语文味网站”成立十周年庆,献上一份厚礼。

    本次龙华新区“卓越课堂”说课比赛,汇集了新区小语界青年才俊,比赛精彩纷呈。说课比赛内容为季羡林的《怀念母亲》。在程少堂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陈嫣芹老师以《既要就语文讲语文,又要跳出语文教语文》为题,用季羡林的故事为引子,把教学过程分为:初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再读课文,品味文章之美;三读,赏析文学之美;四读,探析文化之美。特别是第四个层面,文化探析——“孝顺母亲,感恩祖国”,提出“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自己的母亲、亲人,同学,朋友,爱周围的一草一木,爱草叶上的露珠,爱放学时的晚霞,这样的人不会不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个话题引起了评委和听众的共鸣,最后,陈嫣芹老师获得全场最高分。

1021,全国第六届两岸三地小学语文精品课研讨会在山东济宁举行,陈嫣芹老师代表广东省上了一堂精品课《少年闰土》,首次把“一语三文”引入小学课堂,千人会堂,引起轰动。本次龙华新区说课比赛,嫣芹老师再次尝试将“一语三文”引入小语教学设计,获得成功,可谓“梅开二度”。129,陈嫣芹老师将参加龙华新区“卓越课堂”上课比赛,我们期待嫣芹老师勇往直前,上演“帽子戏法”,验证:“一语三文不仅适用于中语课堂,同样适用于小语课堂,一样有广阔的天地。”(邹先平报道)

六、致语文——深圳市第三届中学语文名师论坛成功举办

对深圳乃至中国语文教学界来说,20131127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十年前的这一天,语文味网在深圳高级中学举行的深圳语文教学论坛上正式开通。十年前,很少有人关注此事,即使有人知晓,也不会视为大事。十年织一“网”,语文味网从当初一个小小的学术网站,锻造成为今天中国语文界的著名网站,访问量已超过120万人次。十年间,有多少语文专业网站在风雨飘摇中从声势显赫走向无息无声,而语文味网站,却在艰难中一路前行,写出十年无限风景。回眸十年,滋味悠长。

这是风雨的十年。

这是兼程的十年。

这是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十年。

为纪念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20131128日下午,一场主题为“致语文”的“深圳市第三届中学语文名师论坛暨语文味网开通十周年纪念会”,在语文味网发源地深圳高级中学学术报告厅举行。当天,深高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会场里热气腾腾,一如窗外煦暖的冬阳,空气里弥漫着古曲《高山流水》的雅韵,屏幕上一棵花果满枝的槐树风姿挺拔,傲然独立。这曲,这树,缓缓拉开了本次论坛的序幕。全市高中语老师和部分初中语老师济济一堂,尽享着这场诗情与语文的盛宴。深圳市名师、深圳高级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汪进,深圳市名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高级中学语文科组长黄磊特级分别代表深圳高级中学和黄磊语文工作室向程少堂先生和语文网站送上鲜花以示祝贺,程少堂先生接过鲜花后,疾步走到今天的特邀贵宾、自己的恩师孙东临先生面前,转而将这大束鲜花恭敬献给了恩师,台下一片热烈掌声。

本次论坛由一节诗歌欣赏公开课、两位名师评课和三位专家讲座等活动组成。

公开课执教者为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何泗忠老师。何泗忠老师带着一份对语文味深深的感动而主动请缨开讲。他以程少堂先生为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所作诗序《荒原中的舞蹈》为教学内容。这堂课的主题自始至终突显着“语文味”和“程少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与此次论坛的主题巧妙吻合,因而有着特别的意味和特殊的意义。何特以“初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形象美;再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三读诗歌,领悟诗歌的情感美”三个部分来组织教学,以朗读贯穿全课,以比较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细腻丰富而孤独的灵魂深处,以情感层层递进的方式在听者的心灵上不断掀起波澜直至推向高潮,引得台下的程少堂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眼睛湿润了。整堂课师生情感热烈激荡,时而激越高亢,时而浅吟低唱,听众为之感怀神牵。深圳高级中学的学生也深为此诗所打动,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特别是那位朗诵全诗的女同学,其朗读字正腔圆,情感把握比较到位。正如深圳市名师、龙岗区语文教研员曹清富先生在课后点评时所说:“这首诗遇到何泗忠先生是这首诗的幸运,先生遇到这首诗也是先生的幸运,我们遇到这样的诗歌课堂是我们的幸运。”

《荒原中的舞者》一诗中的“我”正是由语文味创始人程少堂先生幻化而来。能在语文的课堂里“舞蹈”,本是一种美丽的生命状态,但是,现实中的“荒原感”却往往会消磨一个人的激情斗志,泯灭一个人的狂热梦想,这种“荒原的孤独感”极有可能扼杀了舞者的这份美丽与曼妙,所以,能在“荒原中”执著地激情独舞,温暖地深情呼唤,舞者那信念之坚定和精神之高蹈,则更显弥足珍贵。诗中“我”的抒情形象里,分明活跳出程少堂先生那孤独执著的灵魂。十年间,他独舞在语文教育的茫茫荒原之上,舞出了一名斗士奔逸绝尘的潇洒背影,舞出了一片风光无限的燎原之势,何等自豪,何等气魄!然而回首这十年,其中的非同寻常,个中的甘苦滋味,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和体会?深圳高级中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汪进老师在回顾语文味风雨十年的历程和他与程少堂先生十年相知相得之谊的点滴情景时,情深意切,听来令人动容,他总结了程少堂先生十年间一路走来的坚毅与执著,激情与感动,称“语文味已经成为程少堂的生命和灵魂”。此番概括,真可谓兄弟之间的肝胆相照,心有灵犀。

随后,论坛播放了“程少堂简介”PPT。五分钟里,高度浓缩了程少堂及其语文味十年间于荒原之上孤独舞出的无限风光,为全体与会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本次论坛共请来三位专家,一位是40年前程少堂中学时代的语老师、原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孙东临教授,一位是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学语文》杂志主编潘纪平先生,一位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写过多篇语文味研究论文的山西大同大学教授张毅先生。

年近古稀的孙东临教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眉宇间一派学者风度。他谈到了当年在湖北黄冈新洲县农村中学的艰苦生活,深情回忆了程少堂少年时代刻苦求学的情景,说程少堂很早就表现出了写作的天赋。教授说他为自己的学生程少堂创造性地提出“语文味”的教学理念并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而感到自豪。教授还说,程少堂的“语文味”理念与他本人在大学时的古诗文教学主张有很多相通之处。端坐在老师身旁的程少堂先生,听着自己当年恩师的温情叙述,不禁思绪飘飞,悠悠往事历历在目,四十年那剪不断、载不动的师生情谊,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竟感动得他几度哽咽,几近落泪。

潘纪平先生的报告从学理层面阐述了“语文味与民族化”的关系。他特别着眼于当今中国语文教学几大流派来看“语文味”,认为论语文情感教学,于漪老师是一个高峰;论品析语言,洪镇涛先生做到极致,那么,语文味理论独有的特色在哪里?先生通过研究认为,不管哪一个语文流派,语言这一关都是绕不过去的,都必须要学语言,而在学语言的过程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语文味在突出语言的文化性方面更为突出。有老师在讨论中谈到,语文味虽然有浓郁的文化性,但是这种文化性与一般的文化教学并不相同,语文味教学中的文化味儿是有前提和依托的,那就是生命体验,从语文味教学的几个成功案例来看,无论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还是“从《荷花淀》看中西文化”,都有执教者鲜明的独到的生命的印迹,这种生命的印迹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教学的文化味儿,因此,语文味教学流派与其他流派的不同,最核心还在于在教学中灌注生命体验,是一种热美学指导下的教学。

张毅教授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在黄土高坡我闻到了“语文味”》,这个标题极富感染力,很能吸引人眼球。正式报告前,教授谦逊地自我介绍说,他来自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大同,那是一个很封闭的地方;然而,就是在那样一个“很封闭的地方”,他也能闻到“语文味”,可见,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之深入人心,之影响深广了。

教授的报告从“语文是什么”这一感性话题谈起,进而指出母语课程的本质属性就是民族性和语文性的统一,并由此认为,“语文味”的理念是契合中国语文的本质内涵的命题。张毅教授指出:和“语文味”近似的“语文性”这个词早就有人提出,却并没有流行起来,而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语文味”一经提出就形成燎原之势,原因何在呢?对此,教授给出了一个颇为风趣幽默却又耐人寻味的回答:这是因为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谈“性”,(语文味网按:即客观研究),中国文化喜欢谈具有审美特质的“味”,所以“语文味工作室”不能改成“语文性工作室”。由此可见,“语文味”的盛行是中国文化和语文教学内在规律的驱动使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经他考证,“语文”一词并不是由叶圣陶最早提出,而是张之洞从山西巡抚任上来粤任职在广东最先提出的时,对“语文味”研究兴致淳厚的教授,特意将张之洞、叶圣陶、程少堂三人照片依次排列开来,为听者展现了“语文”特质发展的一脉相承。张毅教授进而引导听众思考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那就是,张之洞率先在广东提出的“中国语文”,在百年之后,又回到了其诞生地广东,这恐怕是“语文”本身的美丽回归,也似乎是程少堂对张之洞百多年前呼唤的应答。

接着,张毅教授从历史的高度详细阐释了“语文味”话语的三种意义。(一)是母语课的高标的提出。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也指出:母语教育“包括三个任务:A.语言文字;B.语言文字的运用;C.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所负载的文化内容(包括文学等)”。可以说,完成A任务只能说是解决了扫盲脱贫问题,完成B中的语言文字一般运用的任务则相当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学习语言文字的艺术化运用及C中语言之文化传承的任务则属于奔小康以及进入小康阶段了。因此,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是母语课的精神标高。(二)语文味的提出是对两个传统的继承和重建——既是母语课程的历史转型,也是对“五四”以来形成的现代性诗意(审美)启蒙传统的重建。首先,语文味的提出,是母语课程的历史转型,具体说是“五四”以来形成的现代性诗意(审美)启蒙传统的重建,语文味是在审美与启蒙之间对一种现代性的张力的寻求。其次,语文味是中华民族兴味美学传统的激活。“语文味”话语激活了本应受到重视却长期被漠视的汉民族的兴味美学传统,是母语教育界对中国美学当下因趋向重视“中国体验”而致力于抢救和转化中国传统美学话语的大趋势的回应,是汉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东西方教育话语交流中对于自身话语权的一种争取。中国母语教学界有望构建起以“语文味”为核心概念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洽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他认为语文味既是在审美与启蒙之间一种现代性的张力的寻求,又是中华民族兴味美学传统的激活。(三)语文味是对“中国梦”这一民族振兴宏大叙事主题的积极应答。“语文味”作为能够体现中国精神、反映中国文化、利用中国表达的话语体系,是用本色的中国话语对伟大的中国梦在我们学科建设上的具体呈现的准确描绘。

张毅教授还建设性地指出,“语文味”这一话语进入课标有着充分的理据和现实的必要性。

教授的报告,时间不长,但视野宏大,内涵丰富,在历时与共时的纵横捭阖中挥洒自如,在幽默与活泼中凸显出深刻的逻辑力量和强烈的哲思冲击力,极富有启发性,其研究角度与前瞻性评价,让程少堂先生深感“与我心有戚戚焉”,当天和之后曾多次引发程少堂先生发出“知音能逢”之浩叹。张毅的报告也给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来自“很封闭”的黄土高原的学者,思想非但一点儿也“不封闭”,反倒更有着黄土高原般的原始的开放与博大,充满着感性与理性、严谨与奔放相统一的理论审美张力。

20131128,正好是西方的——感恩节。深圳市教科院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研究员在论坛尾声满含深情地总结道:“这次会前,我在我工作室征求意见,问大家希望听我老师讲什么,去年深圳高中语文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国家级骨干教师、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葛福安说,请孙教授回忆:程少堂怎样做学生?然后程老师再讲:怎样让一个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老师?今天我的老师讲的就是葛福安想要听的内容。至于我,如果有时间我打算讲——‘一个人如何能记住另外一个人’。‘记得’不是‘记住’,我们有时能记得许多人,但我们并不一定能深深记住这些人。把一个人‘记住’,是把他放在我们的精神世界深处,放到我们灵魂的家园深处。而值得我们像精神家园一样崇拜敬重的,一定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灵魂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一定是在我们人生最艰难的时候给予我们精神上以特别鼓励的人。这样的人让我们记住一辈子,感恩一辈子,我的老师孙东临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今天是感恩节,让我们感恩所有帮助支持我们的人。”

会后,会务组还向与会老师赠送《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有近200名老师获赠此书。老师们纷纷请该书的“传主”程少堂先生签名留念。纪念会在一片温情与激情中结束。我们期待着语文味和语文味网站未来十年获得更大发展。(语文味工作室徐国年、葛福安、梁青等人供稿。)

七、“语文味教学法”亮剑龙岗、大鹏两区                             

1219下午,深圳寒冷天气持续。龙城初中报告厅内却春意融融,来自龙岗区的600多名中小学语文老师,齐聚一堂,聆听了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法——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语言》的专题报告,满怀热情走近有广泛影响的语文味教学理论与实践。

2007年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公开课开始至今,程少堂老师已通过教学实践,对语文味教学法进行了六年之久的持续探索,本次讲座则是进行相关理论酝酿多年的程老师在全国各地讲学中首度详细解读语文味教学法这种新的语文教学语言。程老师的报告不仅有理论高度,而且充分展现了他一贯的幽默风趣和深入浅出风采,激情洋溢,新见迭出,受到与会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会场气氛热烈,掌声、笑声不断,大家对语文味教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场《语文味教学法》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程老师用三句诗进行了概括:积土成山风雨兴,十年星火已燎原(“语文味”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味”从理念到方法再到教学法);鸳鸯绣出从教看,且把“金针”度与人(“语文味教学法”究竟是什么?)。程少堂老师详细解读了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内容——“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的常式,认为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是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程老师指出,在语文味教学法中,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程老师认为,流行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客观性的教学(只是在朗读时强调一下带感情朗读),这种客观性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冷”的教学,因而缺乏有深度、有力度、有灵魂共鸣度的感染力,是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师职业怠倦感强的主要原因。程老师强调指出,语文味教学法之所以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语言,是因为语文味教学法要求语文教师不是只把文本(课文)当成是别人的作品来教学,而是强调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语文课当成自己的作品来打造,其中的关键点是要将主体(师生)的生命体验和客体(文本)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锻造出一种既来自于文本(课文)又高于文本(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从而创造出一种既与文本(课文)密切相关,又和文本(课文)不同的教学作品来。显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是一种主客观统一的教学,因而是“热”的教学,是一种真正美的或趋向美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当然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的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从而给语文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发动力。

程老师还指出,语文界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目前的语文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对提高学生的智能用处不大,学生学与不学,参加考试时的成绩区别也不大,其原因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缺少一定的难度,没有在师生之间形成不对称知识——对称知识——不对称知识的无限运动,只是在平面滑行。而语文味教学法是一种文化教学(多年前学术界有专家撰文认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可称为“文化语文”教学流派),相对目前流行的语文教学法而言是一种深度教学,因而它能使语文教学过程在师生之间形成不对称知识——对称知识——不对称知识的无限运动,进行这样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信息优势,会在学生心理与智能上形成一定的信息势能,因而为知识与技能从教师向学生流动提供了动力。

程老师在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一语三文”教学模式的常式结构(主模式或基本结构)之后,继而重点介绍了语文味教学法的多种变式结构(副模式,即全面模式和重点模式),列举了不少课例,特别介绍了用语文味教学法指导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陈嫣芹(小学语文教师)在山东讲授六年级《少年闰土》一课大获成功的案例,为大家答疑解惑。将生命体验融入教学过程,是掌握语文味教学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生命体验如何融入语文教学过程,程老师引用了陈嫣芹以及程老师自己的多篇教学案例,从操作层面进行了详细解说。程老师在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需要教学模式,现在有人以反对教学模式为新潮,实则反模式就是反教育,反模式就是反文化,反模式就是反文明。程老师指出,教学、教育要有模式,但我们要反对模式化,模式化即匠化与僵化,其本质是对模式的反动和扼杀。最后,程老师从语文味教学法掌握需要提高教师素质的角度,顺“流”而下,用20多分钟时间为老师们讲了《本论完全属实,欢迎对号入座——师有九品:教师层次新论》专题,受到与会老师非常热烈的欢迎。

会议主持、龙岗区高中语文教研员、深圳市名师曹清富老师在程老师报告结束后的会议小结中高度称赞程少堂老师报告充满生命力、创造力、感染力,认为这场报告非常及时,对语文味教学法之“一语三文” 教学主模式和副模式解读新颖,给一线老师研究语文味教学法带来了理论的支持,特别是操作层面的帮助。

这场由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活动,是程少堂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专场培训活动,也是深圳市教科院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继续教育月”活动之一。活动结束后,程少堂老师和“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一道,与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

当天上午,程少堂老师还在大鹏新区向全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了相同内容的讲座,获得老师们好评。(邹先平报道)

八、葛福安获省教学比赛一等奖。

九、马恩来、何泗忠各出版专著一部。

十、工作室成员2011——2013年共发表论文、文章93篇 。(据不完全统计)

 


最后更新[2014-1-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