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文化沉思
文章标题: 《人才史话:“工之侨的轮回”当止》
出处:2014-01-25光明日报      阅读次数:76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才史话:“工之侨的轮回”当止

人才史话:“工之侨的轮回”当止

20140126_004

资料图片

    刘基在《郁离子》中,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一张琴,发出来的声音十分优美动听。他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于是把它献给太常寺鉴赏,掌管礼乐的官员答复说,这琴不够古老,便退还了。工之侨回到家,跟漆工商量,在琴身上绘出残断的花纹;又跟雕工商量,在琴身上刻出古文款式;然后把它装进匣子,埋到土中。一年后挖出来,抱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看到了,就花大价钱买下来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稀世之宝啊!工之侨得知后感叹,这世道真可悲啊!难道仅是一张琴吗?世事莫不如此。

    春秋时,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给孔子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时间久了,却发觉他言谈另类,喜欢耍小聪明,且十分懒惰、屡教不改,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孔子还有个门生叫子羽,体态和相貌都很丑陋。孔子本认为他才智浅薄,没多大出息。但后来,他却成为声名远扬的学者。为此,孔子感慨地说,我以言辞取人,错看了宰予;以相貌取人,错看了子羽。其实,这种现象却并非始于孔子,也并未止于孔子。

    三国时期,鲁肃将享有“凤雏”美誉的庞统引荐给孙权。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心中不喜;听他出言狂妄,轻视周瑜,就越发不高兴了。于是便用客套话将庞统给支走了。鲁肃见孙权之意已决,就劝庞统改投刘备。不料刘备也因其貌不扬,礼数不周,不待见他,打发他到耒阳当县令。庞统到任后不理政务被免官,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始得倚重,为刘备进占益州立下大功。

    联想到现今的人才招聘,以貌取人的流弊并未完全根绝。新近就有报道说,南京新街口一家饭店员工的工作服上印有“新街口某某,因为长得帅被录用了”,十分醒目。有人说,这样招聘也太雷人了,不凭能力,光看长相,莫非这家老板是“外貌协会”的?用人单位若把“选美”标准用在选人上,有意无意地挑剔身高、容貌等外在条件,无疑会造成狭隘的用人导向。据媒体报道,有些求职者为了给招聘人员一个好印象,除了在简历上下功夫,在口才上练技能,在着装上想点子,还有人不惜重金去整容。这种刻意伪饰外在形象的做法,与工之侨卖琴有什么两样?难道不是同样可悲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貌取人与“首因效应”相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通俗的说法叫“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以先入为主的印象为参照系,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人们首次接触某人或某物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持续的时间也长,以至于后期很难改变。但是,一位社会阅历深厚、社交经验丰富、社会知识充实的人,是不会被“第一印象”所左右、被“首因效应”所支配的。伯乐所以为人称道,正是因为他不迷表象重本质,马的肥瘦、毛色甚至性别都可能被忽略,却不会错失千里马。因此,作为招聘者,讲究仪表没错,但更重要的是依据贤能选人,不可以貌取人;作为应聘者,讲究仪表也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凭借才智服人,不可以貌事人。


最后更新[2014-1-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