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中考试题
文章标题: 《青岛市2003年中考试题》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青岛   阅读次数:23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岛市2003年中考试题

                                   青岛市2003年中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斗笠(lì)    褶皱(zhòu)          B。唿哨(hū)   汲取(jí)

C.猝然(cù)   竹篾(miè)           D.琥珀(bō)    阴霾(mái)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眼花瞭乱    肆虐              B.南辕北辙    雄浑

C.姹紫嫣红    苍穹           D.拈轻怕重  匿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因此,气象学家们总是忧心忡忡,深感内疚和不安.(形容心事重重,忧愁不安的样子)

B.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一开一合的意思)

C.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或发生)

D.我们跟大家讨论××厂下岗职工如何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事迹.(形容性格坚强,做事果断)

4.下列句子与课文原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

A.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是光阴.

B.请他们准备欢迎,请所有的人准备欢迎,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

C.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D.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用部首查字法和音序查字法查找下列汉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

序号

汉字

部首查字法

音序查字法

部首

笔画

A

6

D

B

7

Q

C

3

R

D

4

K

 

,古诗文理解题

6,默写(3)

请注意:此题为选做题,请任选三道小题作答,多做不多得分;若多做,阅卷时只阅前三个小题.

①男儿何不带吴钩,________________.(李贺《南园》)

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③越明年,____________,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

⑥《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日、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之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也。(患:          )(辟:     )③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答题(5)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吃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2小题.(15)

                   气候的威力(节选)

……人类在与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雨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824,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721,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上,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此文选自《 初中语文第四册》)

8.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2)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亲根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4)

 

 

 

 

 

 

 

 

 

 

 

 

 

 

 

 

 

 

 

 

 

 

 

 

 

 

 

 

 

 

 

 

 

 

 

 

 

 

 

 

 

 

 

 

 

 

 

 

 

 

 

 

 

 

 

 

 

 

 

 

.课外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17(15)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有“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考虑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游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周围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此文选自《语文课外阅读》,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4.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2)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这一观点,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4)

16.“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问呢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8-22小题(15)“”

                           春风

                           老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衬,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得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观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意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知识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此文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8.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的相同与不同点。(2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 ,重点抓住了___

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

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

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4)

20.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济南、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呢?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在本段画横线处具体描写出作者心目中的春风。(4分)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认真阅读第④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

23.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三年,你与老师朝夕相处,对老师或心存感激,由衷敬佩,或由于误解,产生隔阂……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一)            题目:这事真让我__________________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难免活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请依据上述提示(不限于此范围),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青岛市

一、(每小题2分)

1D  2A  3D  4C  5B

二、(第63分,第712分;(1)(2)(3)小题分别为3分、4分、5分)

6.默写

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

③贫者自南海还。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注意:此题为选做题,任选三道小题作答,共3分,每小题1分,多做不多得分;但如多做,阅卷时只阅学生答卷的前三个小题,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7.阅读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

②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③“乡”通“向”。从前。

④停止,放弃。

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每小题1分,共4分)

3分)简答题

①道理    举例(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死,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得到多助,失道寡助。(2分,每句1分。)

三、(共15分)

8.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幻莫测。(共3分)

9.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分风能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害,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共2分,每一句1分)

11.举例子    列数据   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共3分,每处1分)

12.南极的气候确实实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4分)

四、课外阅读题

(一)(共15分)

13.学贵质疑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每处1分)

14.知识也是无止境的(2分)

15.“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4分,每处2分)

16.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共3分)

17.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共4分)

(二)(共15分)

18,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

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共2分)

19.黄绿的草丛、苍绿的松树和褐色的石层     舒适和安全

秋海的绿波、白帆和小岛   丝丝的甜美(共4分,每一处1分)

20.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3分)

21.答案示例:温柔可人,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地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给人舒适温情的感觉。(共4分)

22.两地的春风给作者以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感受。(共2分)

五、作文(50分)

23

类别

评分标准

一类卷

45-50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新颖有创意,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准确,书写规范,标点正确,600字左右

二类卷

38-44

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准确,书写规范,标点正确,600字左右。

三类卷

30-37

基本符合题意,基本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中心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准确,书写较规范,标点错误不多,500字左右。

四类卷

20-29

基本不符合题意,基本不符合文体要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充实,书写不够规范,标点错误多,字数相差大。

五类卷

19分以下

不符合题意。不符合文体要求,无中心,内容混乱,字迹难以辨认。

说明:

1。每类卷以中点分数为基准分,酌情增减。

   2.新颖、有创意的作文可得满分或酌情加2-3分(满分者不可再加分数)

3.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酌情加2-3分;字迹潦草,酌情扣2-3分。

4.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者不计),不足3字不扣,扣到3分为止。

5.作文阅读按《关于“作文实行三人独立阅读”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操作。

6.凡阅卷三次出现判卷分值不合理的,取消阅卷资格。


最后更新[2004-4-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