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太多的人间俗世温暖——我读郭文斌小说集《大年》》
     阅读次数:20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太多的人间俗世温暖——我读郭文斌小说集《大年》

 
 
 
 
 
 
 
大生产》/郭文斌   选自《小说选刊》2007年7期。让我更加明白小说的滋味。
 
动态的描写。好像是录像,不是摄影。录象是动态,摄影是静态。录象是现在进行式,摄影是过去式。
 
               《大生产》/郭文斌
 
腊月和正月被一阵敲门声惊醒。睁眼,地上站着哥。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娘,快,我媳妇要生了。娘一边穿衣服,一边说,你小子还真行,数着天数当爹,恭喜啊。哥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夜凉,娘你穿暖和。娘说没事,惯了。爹也穿了衣服,坐起来抽烟,一脸的开心。爹把烟盒放在哥面前,意思是允许哥抽烟。自从哥娶媳妇后,腊月和正月就发现,爹不在阻止哥抽烟,另家后更进一步。每次哥来家里,爹就先自己装上一烟锅,然后把旱烟盒往哥面前一放,只不过不像对外人那样出口。哥说他不想抽。正月说,抽吧,平时逼着我们从爹这里给你抽烟呢,这时倒做起人来了。哥瞪了正月一眼,但很快又换了大肚在脸上,真象一个要做爸爸的人了。娘一边系扣子,一边说,真快,这小子也要当爹了。
 哥弯腰把娘的鞋带摆顺。好让娘快点出发。。。。。。。。
 
 
 
太多的人间俗世温暖——我读郭文斌小说集《大年》/刘新锁
 
雷达曾说,读完郭文斌的小说让人大吃一惊。没想到还有这么美的短篇小说。没想到还有这么美、这么纯粹、这么含蓄、这么隽永、这么润物无声的小说。他的小说你要做理论上的概括可能不容易,但是感动得我掉泪。郭文斌给我们提供了罕见的审美体验。他的作品提供的美学价值,那种罕见的美,尤其是值得我们珍视的。而白烨则称:《大年》是2004年乡土写作最重要的收获。郭文斌可以被看作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异数。他的乡土小说呈现出了相当明显的地域色彩,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到浓郁的地域风情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但是他并不借这种“地方特色”来炫耀自己和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而是用清新峻逸、舒卷自如的语言饱蘸着深情书写着自己生活的那一方水土,书写着其中的温情与诗意、困乏与富足、从容与酷烈、自由与扭曲,给那片干涸、贫瘠的土地涂抹上一层诗性的美丽光泽。他看到了西海固地区“最不适宜人生存”的环境给人带来的困苦与折磨,但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和捕捉着生存于其中的生命身上具有的真、善和美,将其发而为文对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繁衍生息的生命不断进行吟咏和歌唱。

  我一直相信“文如其人”这种说法,读郭文斌的小说可以看出,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朴素善良而又敏感多情的西部汉子。他的乡土小说中充盈着太多的人间俗世温暖,流淌着太多民间人伦情谊。作品中洋溢着的温情毫无功利目的和利害算计,只是生活在西部那片土地上的人一种天性中生来具有的恻隐之心和朴素善良与诚挚,是没有被生存的困境所泯灭的一点善念和对每一个生命出自天然的尊重与呵护。而这些离我们身边的世界已经有些遥远了,正因为这样才弥足可贵更加令人痛惜。在引发了很多争议的中篇小说《大年》中,郭文斌写到了一个民间的“知识分子”——父亲。父亲是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但有些文化的普通人,在他身上却保留着来自中国人文传统优秀精神的深厚积淀,而且这种积淀已经被内化成为他做人与处世的固化的精神构架。儿子提出把写坏的对联送给村里的一个傻子,父亲对此大为生气。他教训儿子说“只有小人才欺负瓜子(傻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中那种“仁者爱人”传统精神的影子。父亲数年来一直坚持义务先给全村人写好对联才动手写自己家的,在村里有人因为日子过得没有盼头丧失心劲时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动情而严厉的语言和行动促使他感愧从而在精神上振作起来。在父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熏染出来的美好人性和动人的脉脉温情。在这种重情重义的传统浇灌下,在温情流淌的氛围中,村人才在过这个物质极为贫乏的“年”时,在精神上感受到了充盈、和谐与美好,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和感动。用笔极为精炼传神的短篇《剪刀》中,生活上已经陷入绝境的夫妻相互的调笑和谑骂中漫溢出来的是相濡以沫的至爱与挚情。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但是小说中在深情和绝望之间经历着撕裂般痛苦的男人和女人并没有因为无望而陷入无边的哀戚沉溺下去。即使妻子最后对自己的毁灭和牺牲也闪耀出了美好人性和生命尊严的璀璨光芒。他们身上那种对生命的坚忍和顽强,因为物质贫乏而手足无措的无奈抉择和绝望的放弃足以让读者潸然泪下。再如短篇《呼吸》,在西海固令人几乎彻底无望的巨大贫乏中,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生活的苦难,没有让主人公们怨天尤人愤恨天道不公,而是浓墨重彩描述了懂事的女儿、朴实憨厚的父亲和似乎已经具有了人的灵性与情义的老黄牛之间相依为命与天灾残酷斗争中活下去的意志与恒心。在这种达到极至因而足以直接威胁人肉体生存的可怕贫乏中,人与人、人与动物构成了一幅在苦难的生命之路上相互支撑跋涉前行的动人画面。而作为生命之源的水之贫乏与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郭富水”、“川川”、“水水”之间的巨大反差也能令人心酸使之欲哭无泪。

  除了温情的笼罩,在郭文斌的小说世界里,西部贫乏的生活环境中还四处盛开着繁密动人的诗意之花。对西部生活的场景、天真未凿的儿童视角、对生死的达观态度、少不更事的心灵中萌动的朦胧性意识这些的描写都使得他的小说焕发出了动人的诗性光泽。丁帆教授将中国西部文学的外部审美形态概括为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并认为这“三画”使西部文学具有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风俗画面,同时也构成了西部文学赖以存在的底色;在郭文斌小说中,西部生活场景描绘同样具有相当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地域特色。《大年》中描绘了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和挂上的新糊的灯笼、供奉的香案和“献饭”、家长给每个家庭成员分的有限的几粒水果糖和几颗核桃;《开花的牙》和《三年》中写到了给老人办丧事和祭祀去世亲人时的搭帐篷、上香、供奉、纸糊的童男童女和金银斗以及各种风俗传统各种程序等,所有这些都能够让人体会到浓厚的人间生活气息产生的诗意和温暖。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郭文斌和一些西部作家作品中才能够看到,“从新生命的出世到老人的葬礼,从邻里共处的嘘寒问暖到家人远离时的关切和思念,贯注于其中的仅仅只是人类那种最基本也最直接的爱,但就是这种简单明了到了极处的爱却包含了人性的最为复杂深刻的内容。”郭文斌的西部乡土小说多采取一种儿童视角来展开叙事,从天真未凿的儿童眼里看到的世界没有经过成人化的世俗色彩染指和种种程式化思维的规范,因而完全是纯真而明净的,澄澈清新而显露出一片赤诚之气。在《我们心中的雪》《门》《快乐的指头与幸福的纸》等直接写儿童心理世界的作品中,郭文斌写了处于性初步觉醒期的孩子那种源自本能的懵懂性意识和性幻想,写了少男少女成长过程中敏感而脆弱的心灵中一个个小小的秘密,活画出了少男少女内心隐秘的深处风景特有的诗意朦胧美。正是这个原因,张晓峰博士才认为郭文斌对性的书写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是中国作家中在性描写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郭文斌似乎对将西海固文学定调为“苦难”文学有一种近乎固执的抵触,他认为这将是西海固文学的悲哀。他说“对于西海固,大多数人只是抓住了她‘尖锐’的一面,‘苦’和‘烈’的一面,却没有认识到西海固的‘寓言性’,没有看到她深藏不露的‘微笑’。当然也就不能表达她的博大、神秘、宁静和安详。培育了西海固连同西海固文学的,不是‘尖锐’,也不是‘苦’和‘烈’。而是一种动态的宁静和安详。”因此,他在自己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地用手中的笔去发掘西部人困乏、艰难和酷烈的生存状态中蕴涵的生命诗意与日常生活中的温情和美好。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给郭文斌的主人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物质生活磨难与困苦,但是这些在生存路上艰难行走着的人却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存欲望、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们活得安详、从容,不乏美好的情致与俗世生活的情趣。当然,郭文斌的乡土小说也没有回避物质困乏给人的生存带来的灾难性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他的《剪刀》《呼吸》都涉及到了天灾或人祸。所有这些对于只能满足最低生存需求挣扎在最低生命保障线上的西海固人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甚至会对他们构成灭顶之灾。《剪刀》中的妻子善良朴实而又坚忍刚烈,但是灾难选中了这个不幸的人,她患上了重症需要五千元来动手术。这个数目对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生活在西海固的这个家庭来说却犹如空中楼阁那样遥不可及。她和对此一筹莫展的丈夫在命运的挑战面前、在精神上没有低头,依旧相互戏谑和相互扶持努力延续自己已经非常微弱的生命之火。但是物质上的困乏并不是完全靠精神上的乐观与从容就可以战胜,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日子已经不起任何风雨的侵袭,为了不给丈夫和儿子日后的生活造成沉重的负担,这样一个美好而又坚强的生命勇敢地选择了主动向黑暗的死亡迎头而去。在作品中可以看出郭文斌的本意更在于对这种生存环境中的生命个体身上表现出的乐观、坚强和牺牲精神发出赞叹,但是其中物质的极度匮乏导致的生命毁灭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呼吸》更是一篇直面生存苦难的小说。不管是大人孩子,还是和他们相依为命几乎有了人的感情的老黄牛,都在旱灾面前经受着生命意志和毅力的严峻考验。也正是这种近乎生命绝境的考验下,人和动物身上体现出了生命精神的尊严。也许是因为郭文斌太过善良,他并不是看不到西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现实之恶对自己心中守护的温情诗意的打击和对生命存在尊严的危险与剥夺,但他总是在触及到这些时转而将用笔的着力点放在对美、善和温暖的歌咏之上。从郭文斌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同样是在西部人困乏的物质生活中执著地寻找和描绘着温暖和诗意,这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如同民谣或者挽歌那样一种非常朴素的感染和打动人的力量
另附专访问:记者注意到,你一向注意语言,你的语言很有特点,评论家对此也有较高评价。曾和冯敏先生谈起《大年》,他说,《大年》把土字用奇,把常字用新,把汉语的妙处用到了极致。他说,你对汉字的表意空间有独特理解,请谈谈你的体会
郭文斌:在《大年》的自序中,我谈到了自己对文字的理解。现在,我谈几点其中没有写到的。我一直对文字有一种敬畏感。我非常喜欢古人讲的“敬惜字纸”这句话。我从来不用书,包括报纸垫屁股坐。我觉得文字是有灵性的。我们先人把关于文字的智慧叫文字般若。今天,胡平老师说我的小说用词量不多,却达到了丰富表意的结果。事实上我仍然觉得我滥用了大量的词,什么时候我能够把词汇量减少到零,却能够表达我要表达的,那才是我的成功。
作为一个作家,在使用文字时,的确要有使命感。秦万里老师说,郭文斌的小说里没有暴力。崔艾真老师说,读了郭文斌的小说,才知道郭文斌是一个不忍心把世界弄脏的人。这让我惭愧。事实上,我没有能够完全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我们不但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保护自然,更应该保护心灵。
电影《英雄》里有个情节,音乐可以杀人,我觉得不是演绎。音乐的确可以杀人。文字也可以杀人。当我们每天看着安详的文字,就心平,而只有心平才能气和。而气,在中国就是原始生命力。恶劣的文字通过眼睛,种在心田,无异于毒药。在我看来,文字就是大米,大米养身,文字养心。古人说,量彼来处,计功多少,忖已功德,全缺应供。这几年,每当我喝一口水,吃一粒米的时候,都要在心里默诵这句古训。它的意思是:想想我们用的这些东西,其中包含着多少造化的慈悲和人的辛苦。再想想我们的德行,配用这些慈悲和辛苦吗?对于文字,我想也同样。

  问:你为什么总是喜欢用童年视角?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作家不可能永远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描述成人世界。你今后的创作会改变这个视角吗?

  郭文斌:说起来这是个方法论问题,其实是一个对生命的理解问题。在我看来,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被污染的过程,只不过有些人能够通过污染超越污染,有些人则不能。而童年是反污染的,是最接近生命本意的,也是最能体现天性的。中国汉语有一个词叫天性。它是和人性对应的一个词。这些年,人们过于强调了人性,却忽略了天性。而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可能就是传达、传承这个“天性”。只要我们回头去看看那些流传下来的文字,那些像火种一样流传下来的文字,能够让人百读不厌的文字,我们就知道什么叫生命力。目前,我还没有碰到哪部文学作品是因为人们出于喜悦,出于生命本质渴求而读一百遍(至少对我是这样),但是确有一些文字,是我们愿意每天都诵读的,而且每读一次都有大欢喜,都有新收获,可谓法悦为食。这些文字肯定是传承“天性”的文字,而不是现代人所谓的“人性”的。当然,当天人合一时,人性即天性。但当天人严重的不和谐时,那么人性就不是天性,可能就是别的什么性。

  至于今后是否改变,我觉得并不重要。当我需要童年视角时,我还会用,不需要时,就自然不用了。就像迎春属于春天,腊梅属于冬天。我不准备刻意地去改变什么。就像阳光,你不能说我今天晒了太阳,明天就要换个别的什么去晒晒。

  我喜欢一句话:一个不依附形式的人不必改变形式。

  问:《大年》这部小说集是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第一本市场运作的纯文学作品集。你对宁夏以至乡村以外的普遍读者接受你的作品有信心吗?

  郭文斌:当然。我想读者是不愿意错过《大年》的。哈若蕙老师不是在编后中说,错过有罪嘛。至于“宁夏和乡村以外”这个因素,有趣的是《大年》恰恰不是从宁夏热起来的,恰恰是从都市、从宁夏外面热进宁夏,被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哈若蕙老师他们捕捉到,并经过市场和读者调查后,社里才决定不惜用最好的材质和工艺出版的。今天发言的各位评论家老师都是“宁夏和乡村”以外的,但他们的认可是出乎我意外的,感觉得出来,各位老师,特别是雷达老师,贺绍俊老师,胡平老师,张水舟老师,白烨老师都像谈自己的孩子似的对《大年》津津乐道,从他们对其中细节的熟悉,我能够感觉到他们的真诚的欢喜。而阎晶明、张陵、吴秉杰和牛玉秋老师说他们喜欢排在集子最后面的小说,也出乎我的意外。还有没有来得及发言的李平老师,找到我房间把他对《大年》的详细批注给了我。作为中国文学界的巨腕,他们的鼓励当然给我以莫大的信心。但我还是要借用敬泽老师的话说,《大年》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但郭文斌应该把《大年》作为一个总结,然后寻找新的力量和勇气。

  问:有评论家认为,你的作品缺乏西部作家惯有的那种力量感,对生活的残酷性表达得不够,你怎样把握你的创作基调?

  郭文斌:这存在着一个人对力量的理解问题。一个东西,当它看上去非常有力量时,恰恰说明他没有力量。对于圣雄甘地来说,当时的英帝国是有力量的,但是最终,胜利者是圣雄。在我看来,主张非暴力的甘地是有力量的。我一直认为,文字是存在着教课书三种功能之外的第四种功能的。就拿一个方面来说,今天,牛玉秋老师说,郭文斌的小说和欲望无关。为欲望写作的人肯定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懂得读者内在的需求是什么。不懂得生命最需要的那眼泉水是什么。欲望肯定不是人的天然渴求。就像一个孩子,在外面玩了一天,很尽兴,但是天黑下来了,一个必须的问题横在眼前。是什么呢?回家啊。这才是最根本的(恐怕没有比这个问题更残酷的问题了)。但是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这时,道路是需要的,月光是需要的,包括星光,包括母亲唤归的声音。

  问:苦难对你个人生活和创作的影响是什么?

  郭文斌:这还是牵扯到一个人对苦难的理解。在印度,有一个无比灿烂的生命。他是一个王子,父亲让他继承王位,他不快乐。父亲把全国最美的女子召来陪他,他也不快乐。父亲把倾国的富有给他,他也不快乐。他仍然要在严密的监视中翻墙逃跑,到外面过我们现代人看来无法忍受的苦日子,宁可“饿死”在菩提树下。可见有一个比权力、比金钱、比美女更大的快乐在。所以,在《大年》的后记中,我写到了我对西海固文学的理解,事实上就是我对苦难的理解。

  胡殷红(中国作家网主编,《文艺报》记者)

附;吉祥如意宁夏作家郭文斌作品                       

《吉祥如意》 

 

五月是被香醒来的。娘一把揭过捂在炕角瓦盆上的草锅盖,一股香气就向五月的鼻子里钻去。五月就醒了。五月一醒,六月也就醒了。五月和六月睁开眼睛,面前是一盆热气腾腾的甜醅子。娘的左手里是一个蓝花瓷碗,右手里是一把木铲锅。娘说,你看今年这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六月看看五月,五月看看六月。用目光传递着这一喜讯。五月把舌头伸给娘,说,让我尝一下,看是真发还是假发。娘说,还没供呢,端午吃东西可是要供的。五月和六月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
    院里,天还没有大亮。爹正在往上房门框上枝。五月和六月就后悔自己起得迟了。出大门一看,家家的大门上都插上了柳枝,让人觉得整个巷子是活的。五月和六月检阅队伍似的跑到巷道尽头,又飞快地跑回。长长的巷道里,散发着柳枝的清香味,还散发着一种让他们说不清的东西。雾很大,站在巷子的这头,可以勉强看到那头。但正是这种效果,让五月和六月觉得这端午有了神秘的味道。来回跑的时候,六月觉得有无数的秘密和自己擦肩而过,嚓嚓响。等他们停下来,他又分明看到那秘密就在交错的柳枝间大摇大摆。再次跑到巷道的尽头时,六月问,姐你觉到啥了吗?五月说,觉到啥?六月说,说不明白,但我觉到了。五月说,你是说雾?六月失望地摇了摇头,觉得姐姐和他感觉到的东西离得太远了。五月说,那就是柳枝嘛,再能有啥?六月还是摇了摇头。突然,五月说,我知道了,你是说美?这次轮到六月吃惊了,他没有想到姐姐说出了这么一个词,平时常挂在嘴上,但姐把它配在这个用场上时还是让他很意外,又十分的佩服。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它呢?随之,他又觉得自己没有想到这个词是对的。因为它不能完全代表他感觉到的东西。或者说,这美,只是他感觉到的东西中的一小点儿。
     等他们从大门上回来。爹和娘已经在院子里摆好了供桌。等他们洗完脸,娘已经把甜醅子和花馍馍端到桌子上了。还有新下来的梨、大枣。在蒙蒙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仿佛真有无数的神仙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等着享用这眼前的美味呢。
     爹向天点了一炷香,往地上奠了米酒。无比庄严地说: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
                                 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艾叶香
                                  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吉祥
                                 那儿吉祥
                                处处都吉祥
                                   ……
     接着说了些什么,五月和六月听不懂,也没有记住。爹念叨完,带领他们磕头。六月不知道这头是磕给谁的。想问爹,但看爹那虔诚的样子,又觉得现在打扰有些不妥。但六月觉得跪在地上磕头的这种感觉特别的美好。下过雨的地皮湿漉漉的,膝盖和额头挨到上面凉津津的,有种让人骨头过电的爽。
    供完,娘一边往上房收供品,一边说,先垫点底,赶快上山采艾。说着给他们每人取了一碗底儿。然后拿过来花馍馍,先从中间的绿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半牙中间的红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牙上的黄线上掰开,给五月和六月每人一牙儿。他们拿在手上,却舍不得吃。这么好看的花馍馍,让人怎么忍心下口啊。可是娘说这是有讲究的,上山时必须吃一点供品,不能让胃空着。五月问为什么。娘说,讲究嘛,一定要问个子丑寅卯来。六月说,我就是想知道嘛。娘说,这供品是神度过的,已成仙了,能抵挡邪门歪道呢。六月说真的?娘说当然是真的。六月说,那我们每天吃饭都供啊。娘说,好啊,你奶奶活着时每天吃饭就是要先供的。
    甜醅子是莜麦酵的,不用吃,光闻着就能让人醉。花馍馍当然不同于平常的馍馍了,是娘用干面打成的,里面放了鸡蛋和清油,父亲用面杖压了一百次,娘用手团了一百次,又在盆里行了一夜,才放到锅里慢火烙的。一年才能吃一次,嚼在口里面津津的,柔筋筋的,有些甜,又有些淡淡的咸。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
    接着,娘给他们绑花绳,说这样蛇就绕着他们走了。六月问为什么。娘说蛇怕花绳。六月就觉得绑了花绳的胳膊腕上像是布下了百万雄兵,任你蛇多么厉害老子都不怕了。绑好花绳后,娘又给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插了一根柳枝。有点全面武装的味道。让六月心里生出一种使命感。
    五月和六月在端午的雾里走着。六月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绳亮出来看。六月手腕上是一根三色花绳,在蒙蒙夜色里,若隐若现,让人觉得那手腕不再是一个手腕。是什么呢,他又一时想不清楚。六月想请教姐姐五月。可当他看见姐姐时,就把要问的问题给忘了。因为姐姐在把弄手里的香包。六月一下子就崩溃了。他把香包给忘在枕头下面了。六月看着姐姐五月手里的香包,眼里直放光。六月的手就出去了。五月发现手里的香包不见了,一看,在六月手上。六月看见姐姐的脸上起了烟。忙把香包举在鼻子上,狠命地闻。     五月看见,香气成群结队地往六月的鼻孔里钻,心疼得要死,伸手去夺,不想就在她的手还没有变成一个“夺”时,六月把香包送到她手上。五月盯着六月的鼻孔,看见香气像蜜蜂一样在六月的鼻孔里嗡嗡嗡地飞。五月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闻,果然不像刚才那么香。再看六月,六月的鼻孔一张一张,蜂阵只剩下一个尾巴在外面了。五月想骂一句什么话,但看着弟弟可怜的样子,又忍住了。就在这时,香包再次到了六月手里。六月一边往后跳,一边把香包举在鼻子前面使劲地闻,鼻孔一下一下张得更大了,窑洞一样。五月被激怒了,一跃到了六月的面前,不想就在她的手刚刚触到六月的手时,香包又回到她手里。
    嗨嗨。五月被六月惹笑了。这时的六月整个儿变成了一个大大的鼻子,贪在那里,一张一合。五月的心里又生起怜悯来。反正肥水没流外人田,要不就让他再闻闻吧。就把香包伸给弟弟。不想弟弟却摇头。五月说,生姐姐气了?六月说,没有,香气已经到我肚子里了。五月说,真的?六月说真的。五月说,到了肚子里多浪费。六月想想,也是,一个装屎的地方,怎么能够让香委屈在那儿呢。要不呵出来?五月说,呵出来也浪费了。
     我可以呵到你鼻子里啊。六月为这一发明兴奋不已。五月也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就把嘴大张了,蹲在六月的面前。六月就肚皮用力,把香气一下一下往姐姐鼻孔里挤。
但六月却突然停了下来。六月看见,姐姐闭着眼睛往肚里咽气的样子迷人极了。那香气就变成一个舌头,在五月的额头上亲了一下。
    妈哟,蛇。姐姐跳起来。六月向四周看了看,说,没有啊。姐姐说,刚才明明有个蛇信子在我头上舔了一下。六月说,大概是蛇仙。五月说,你看见是蛇仙?六月点了点头。五月问,蛇仙长什么样儿?六月说,就像香包。五月看了看手里的香包,说,难怪你这么喜欢它,原来它成仙了。
做香包讲究用香料。五月和六月专门到集上去买香料。五月说她要选最香最香的那种。要把六月的鼻子香炸。六月说把我的鼻子香炸有啥用,我又不是你女婿。五月说,反正香炸再说。二人乐颠颠地向集上走去。
集上的香料可多了。五月到一个摊上拿起一种闻闻,到一个摊上拿起一种闻闻,从东头闻到西头,又从西头闻到东头。把整个街都闻遍了,还是确定不下来到底哪一个最香。五月犯愁了。这时,过来了一个比五月大的女子选香料,五月的眼睛就跟在她的手上。 
    五月问六月,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是新媳妇?六月看了看,屁股圆圆的,辫子长长的,像。五月说,那她买的,肯定是最香的。五月就按刚才那个新媳妇买的买了。 
    然后他们去挑花绳儿。街上到处都是花绳儿,这儿一绺那儿一绺的,让人觉得这街是谁的一个大手腕。六月和五月每人手里攥着两角钱,蜜蜂一样在这儿嗅嗅,在那儿闻闻,还是舍不得花。直到集快散了,他们才不得不把那两角钱花出去。他们的手里各拿着五根花绳儿。那个美啊,简直能把人美死。 
    山上有了人声,却看不见人。五月和六月被罩在雾里,就像还没有出生。六月觉得今天的雾是香的。不知为何,六月想起了娘。你说娘现在干啥着呢?六月问。五月想了想说,大概做甜糕呢。六月说,我咋看见娘在睡觉呢。五月说你还日能,还千里眼不成,怎么就看见娘在睡觉呢。六月说,真的,我就看见娘在睡觉呢。五月说那你说爹在干啥呢?六月说,爹也在睡觉呢。五月说,我们走时他们明明起来了,怎么又睡觉呢。六月说,爹像是正在给娘呵香气呢。五月说,难道爹也把娘的香包给叼去了?六月说,大概是吧。
    突然,六月说,那是我的香包。说着往回跑。五月一跃,像老鹰抓鸡似的把六月抓在手里,说,你走了,我怎么办?六月说,我拿了香包就回来。五月看了看六月,解下脖子上的香包给六月,说,我把我的给你。六月犹豫着,没有动手。五月就亲自给六月戴上。六月看见,胸前没有了香包的五月一下子暗淡下来,就像是一个被人摘掉了花的花杆儿。但他又没有力量把它还给五月。六月想,人怎么就这么喜欢香呢?是鼻子喜欢还是人喜欢呢? 
    雾仍然像影子一样随着他们。六月的目光使劲用力,把雾往开顶。雾的罩子就像气球一样被撑开。在罩子的边儿上,六月看见了星星点点的人。六月给姐说,你看,他们早已经上山了。五月说,这些扫店猴,还扇得早得很。说着,二人加快了脚步,几乎跑起来。 
    到了一个地埂下,六月说,这不是艾吗?五月上前一看,果然是艾。一株株艾上沾着露水豆儿,如同一个个悄悄睁着的眼睛。五月看了看山头,说,他们怎么就没有看见?六月说,他们是没有往脚下看。五月说,他们为什么就不往脚下看?六月说,他们没有想起往脚下看。五月觉得六月说得对,欣赏地看着六月说,你就怎么想起往脚下看?六月说,我本来也想着山顶呢,我也不知道咋就往脚下看了一下。五月说,山上那些人多冤枉。六月说,但我还是想上山。五月说为啥,这里不是有艾嘛。六月说,我想着大家采艾,我也想和大家一起采。五月说,那姐采你看不就行了?六月说,你一个人采,有啥看头。五月说,可是万一路上碰上一个蛇呢?六月说,我们不是绑了花绳儿吗?我们不是吃过供了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那就到山顶吧。五月想,其实她也想到山顶呢。人怎么就那么喜欢到山顶上去呢?脚下明明是有艾的,却非要上到山顶去。
    五月缝香包时,六月就欺负她。噢噢,给她女婿缝香包着呢。噢噢,给她女婿缝香包着呢。五月追着打六月。六月一边跑一边说,养个母鸡能下蛋,找个干部能上县。但五月总是追不上六月。这连她自己都奇怪。平时,她可是几步就一把把六月压到地上了。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是有私心的。她就是不想追上。她只是喜欢那个追。说穿了,是喜欢六月一边跑一边这么喊。羞死了。羞死了。六月跑一跑,停下来,把屁股撅给五月,用手拍拍。跑一跑,停下来,把屁股撅给五月,用手拍拍。五月就真羞了。就装作生气的样子回到屋里,把门关上。任六月怎么敲也不开。六月就在外面给她一遍又一遍地下话,一遍又一遍地保证不再欺负她。五月就好开心。她喜欢六月这样哄她。之前,每当六月欺负她,她总是像猫扑老鼠一样抓住六月,拧他耳朵,听他告饶。但现在她不喜欢那样了。她觉得这样躲在门后听六月下话,感觉真是美极了。
    上到半山腰,六月就跟不上了。六月说,姐慢点行吗,我走不动了。五月回头一看,笑笑。这时,五月发现雾的罩子破了一条口子,从口子里看去,村子像个香包一样躺在那里。五月的舌头上就泛起一种味道,那是娘捂在盆里的甜醅子。五月想回家了。但艾还没有采上呢。这是一年的吉祥如意呢。五月就叫六月快走。不想六月索性蹲下了。
     哎哟蛇。五月突然叫了一声,跑起来。六月在后面拼命追。不一会儿就超过姐姐,跑在前面,并且一再回头催姐快跑啊。跑了一会儿,五月的腿就不听话了。就索性一屁股坐在路上,出着粗气大笑。六月回头,上气不接下气地问,你真看见蛇了?五月说真看见了。六月说,蛇是啥样的?五月说,就像个你。六月说,才像你呢,你就是一个美女蛇。五月说,你不是说一点都走不动了吗,怎么跑起来还比姐快。六月就看见他的心被姐的话划开了一条缝儿。是啊,当时明明走不动了嘛,怎么姐一声蛇,自己反而就跑到姐前面去了呢? 
    五月说,娘说了,蛇是灵物,只要你不伤它,它是不会咬人的。娘说,真正的毒蛇在人的心里。六月说,娘胡说呢,人的心里怎么能有毒蛇呢。五月说,娘还说,人的心里有无数的毒蛇呢,他们一个个都懂障眼法,连自己都发现不了呢。六月就信了,就在心里找。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最后,他发现问题不是有没有蛇,而是他压根就不知道心在哪里。问五月。五月也说不上来。六月的心里就有了一个问题。
    娘说香包要缝成心形,心肩上吊三色穗子,心尖上吊五色穗子。一般情况下,每年的香包都是没有过门的新媳妇做好了让人送给婆家的。六月家没有没过门的新媳妇,就只能是娘和姐姐自己做了。这让五月六月心里多少有些遗憾。但五月比六月看得远,五月说,其实没关系,娘年轻的时候不也是咱们家的新媳妇嘛。六月一下子对五月佩服得了不得。六月说是啊,可是她是谁的新媳妇呢?五月都笑死了。五月说,你说是谁的?六月想了想,没有想出个所以然来。五月说,爹啊,你这个笨蛋,明明是爹的新媳妇啊,还能是别人的不成?六月恍然大悟。经五月这么一说,六月突然觉得娘和爹之间一下子有意思起来。还有五月,今年已经试手做了两个香包了。娘说,早学早惹媒,不学没人来。五月就红着脸打娘。娘说,男靠一个好,女靠一个巧,巧是练出来的。五月就练。一些小花布就在五月的手里东拼拼西凑凑。
    但六月很快就忘了这个问题。因为五月真的看见了蛇。六月从五月的脸色上看到,这次姐不是骗他。五月既迅速又从容地移到六月身边,把六月抱在怀里,使劲抓着六月的手。然后用嘴指给六月看身边的草丛。六月就看见了一个圆。姐弟二人用手商量着如何办。六月说,我们的手腕上不是绑了花绳儿了吗,我们不是吃过供过的花馍馍了吗?五月说,娘不是说只要你不伤它它就不会伤你吗?六月说,娘不是说真正的蛇在人的心里吗?难道草丛就是人的心?五月说,人心里的那是毒蛇,说不定眼前的这条不是毒蛇呢。这样说着时,六月的身子激凌了一下,接着,他的小肚那儿就热起来。五月瞥了一眼六月。六月的脸上全是蛇。
    就在这时,那圆开始转了,很慢,又很快。当他们终于断定,它是越转越远时,五月和六月从对方身上,闻到了一种香味,一种要比香包上的那种香味还要香一百倍的香味。直到那圆转到他们认为的安全地带,五月和六月的目光相碰,然后变成了水,在两个地方流淌,一处是手心,一处是六月的裤管。
    娘教五月如何用针,如何戴顶针。五月第一次体会到了用顶针往布里顶针的快乐,把针穿过布的快乐,把两片布连成一片的快乐。五月缝时,六月趴在炕上看。真是奇怪,这么细的一个针,屁股上还有一个眼儿,能够穿过去线,那线在针的带领下,能够穿过去布,那布经线那么一绕一绕,就连了起来,最后成了娘说的“心”。有意思。手就痒了。就向姐要针线。拿我也试
   
(原载《人民文学》2006年第10期/第四届人民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最后更新[2014-1-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