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是下围棋的。下围棋的人很多,但厉害如吴清源的,就凤毛麟角了。
日本前棋圣藤泽秀行曾经说围棋史上最强者是中国清季的黄龙士,他说黄的棋力有12段。不过这个说法不大被采信。更多人倾向史上最强者是道策和吴清源,这两个人被认为有11段的棋力。也有说20世纪前半叶是吴清源,后半叶是李昌镐的。
前不久《围棋报》上有篇文章,综合各家论点,做出这样的结论——以实力论:道策、吴清源并列第一;小川道的第三;以下依次为秀策、秀荣、丈和、李昌镐。以贡献论:吴清源第一;道策第二,秀策第三;以下依次为秀荣、武宫正树、藤泽秀行、聂卫平。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吴清源的史上地位是打出来的。1928年,14岁的吴清源去日本,19岁开创“新布局”,此后几十年间,打遍日本无敌手,在黑棋没有贴目的条件下,将所有一流高手全部打至降格,这样的战绩被认为是“至难之极”(赵治勋语)。
除开骄人的战绩,吴清源在围棋理论和围棋的下法上也有巨大贡献。青年时代,他与日本棋手木谷实一起倡导“新布局”,这是围棋史上划时代的革命性事件。“新布局”奠定了现代围棋的基本格局。像中国围棋爱好者喜欢的日本棋手武宫正树的“宇宙流”或谓“自然流”其实是“新布局”的流变而已。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老年吴清源并没有停止对围棋的上下求索,进入新世纪,他又推出《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下法》。吴氏虽然自己无法亲自去实践自己的围棋理想,但是他的弟子芮乃伟成为世界女子围棋第一人,或许是一个间接地证明。在《围棋天地》杂志上,我们还不时读到一流高手学习吴清源围棋理论的心得文章。青年吴清源的革命是“石破天惊”,老年吴请源的探索是“意味深长”。
天才的刻苦与专注
吴清源12岁时跟父亲的对手下彩棋获胜。在这之前,他只是在棋盘边上旁观父亲下棋而已。吴清源因此被时人惊为“神童”。
吴清源现在的经纪人忍本寺说“吴先生是四五百年一遇的天才。今后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天才很难说。”对于吴清源是天才,这一点没有异议。
所谓天才,就是天生成为某种人的材料。对于吴清源,“天才说”是最省事的解释。但是把一切奥秘都归之于天,又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
天才本人对“天才说”好像颇不以为然。他经常说天才也要刻苦用功,否则天才是没有用的。比如,吴清源虽然说李昌镐是天才,但是他又说李昌镐的师傅才是真正的天才,李昌镐只是刻苦。
李昌镐的围棋成就超过他的师傅。换句话说,刻苦的重要作用还在天才之上。一个人是不是刻苦,这是自己可以负责的。
吴清源自己也是刻苦用功的榜样。他说“这个围棋虽已被思考了五千年,但恐怕人们能懂的还不及十分之一,而且越学越会发现不懂的东西,为了更懂一点,我,吴清源,每天面对着棋盘,向着棋盘,而每天有新的发现,是让人愉快的。……我已逾八十,余年不会长久,但我希望至少活到百岁,能亲眼目睹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会变得怎么样,同时还要研究,以贡献于围棋界。”(参见《二十一世纪围棋的下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第190页)
海外学人余英时对吴清源的神乎其技,有另一番解释。余英时强调吴清源的精神境界。他说,西方所谓“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在吴清源身上得到百分之百的体现。他不断超越了“利”,也超越了“名”。除了围棋,吴清源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环顾今天世界各地超一流的围棋高手,我还没有发现第二个人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他的高度和纯度。”(参见余英时《“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吴清源〈以文会友〉读后》一文)
余英时的解释是一个最恰当、最正确的解释,但也是一个最古老的解释——中国的古人对于这些不可思议之神秘,都认为是精神高度统一、专注的结果。
棋盘边上的哲人
不过,余英时说吴清源“对这个世界几乎一无所知”,则有商量的余地。除非他所谓的一无所知表达的是不愿意有所知的意思,那才是对的。
吴清源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问世事的天外高人。在《中的精神》一书开篇,他就说,“我自己也觉得,促进国际友好是我的一项使命。”(参见《中的精神》第27页)
作为一个风华绝代的大棋士,吴清源对这个世界的关怀,仍然是用围棋的语言说出来的。晚年的吴清源,最喜欢说的正是“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个人不知“道”,可以成为匠人却无缘晋级为大师。道是哲学,是宗教,是精神层面的存在。
吴清源说:“我的围棋理想可以用‘中和’这个词来表达。翻译成日语也许可以用‘调和’这个词吧。‘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我经常说,要思考‘中’的那一点。中和了棋盘上各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参见《中的精神》第29页)
在《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下法》一书中,吴清源说:“在我喜欢的语言中,所谓‘六合’是一个,这是古代中国的语言,指的是天地和四方(上下和东南西北)。棋的一子一子必须与六合、即和所有的方面和谐,追求的是恰到好处地处于当时的位置。”(第2页)
我尤记得日本“美学派”的棋手大竹英雄说他的围棋理想是,双方都下出最善的一手又一手,直至终局。这个理想与吴氏的理想庶几近之。
事实上,吴清源已经把中和作为他的信仰了。他坚信中和是最好的状态,也是最对的状态。围棋如此,人生如此,世界亦如此。他已经从围棋的胜负中出脱出来,对于这个世界,他也说,应该争取“共赢”。
围棋的至上快乐
不了解吴清源的人,或许以为他是一个愁眉不展的苦行僧。实则不然。探索棋道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说:“围棋真是不可思议,可使弱者强者同乐,也可使三岁童子和百岁老人同乐。如此妙物,却有人不知,有人不想知……围棋,对弱者而言有无限进步的快乐,只用摆上许多子,也能让吴清源败北,对强者而言,更有体味棋道之深的快乐,再强一目,就是至上的快乐。”(参见《二十一世纪的围棋下法》第236页)
强调快乐的价值,这也是地道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
已故美术大家熊秉明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参见文汇出版社出版《书法与中国文化》第260页)。书法所以有如此地位,原因之一是书法是“活泼的”。
在“极高明而道中庸”、极深邃而快乐的意义上,围棋不也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吗?
2003年10月31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