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转载]浅论中医方法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阅读次数:121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浅论中医方法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浅论中医方法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本文写于2001-07-25。

   

       看了《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中心》(http://www.ctmrc.com)、《北中医信资源》(http:// www.bcmir.com)上有关中医及其现代化的的若干大家的论点,我不禁想说说自己的一孔之见。下文中只列出姓名的观点即来自该两个网站。

    钱学森说过:“中医上的东西是知识,不是科学”[1]。这就提出了中医的方法与现代科学的方法的关系问题。具体说就是:(1)中医、现代科学哪个更“科学”?(2)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彻底改造中医吗?(3)中医的现代化能彻底排斥现代科学吗?

    本文的看法主要依据笔者建立的“知识的复杂性分层”、“人脑的复杂性估计”、“第2类数学”等哲学-科学观点[2 - 4]。得到的结论是:中医属于第2类科学,比现代科学(第01类)更科学;尽管现代科学对于解释和发展中医是十分重要的[5 - 8],但绝对不能用现代科学“彻底”改造中医。本文的有关观点为:

  

一、 知识的复杂性分层、人脑的复杂性估计

    可以将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按照复杂性分为 012345 …… 等层次。这是将数学基础“集合论”中的康托定理加以运用的结果。在这里,编号大的系统比编号小的系统复杂“无穷大”倍[2 - 4]

    第0类系统的复杂性不超出“整数”的复杂性。常见的第0类系统有:形式逻辑、数字计算机、自然数理论等。1类系统的复杂性为“实数”的复杂性,它们的基本元素是“实数”点,是“整数”的指数次幂。常见的第1类系统有:实数理论、微积分、模拟系统理论等。2类系统的复杂性为“几何曲线”的复杂性,它们以“曲线”为基本元素,是“实数”的指数次幂。目前还没有比较完整的的第2类系统的理论。常见的第2类系统的客体有:视觉、电影胶卷等。

    人脑的复杂性不低于第3类。人脑能有效地加工处理第0123类复杂性的问题[2 - 4]。但是数字计算机的复杂性只有0类,因此它们难于处理第1类以上的问题。这就是日本1980年代“第5代智能计算机”失败的原因。模拟系统的复杂性只在第1类,它们难于处理第2类以上的问题。这就是美国人1990年代的“没有推理的智能机器”的失败的原因。

    按照1981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斯配里的“裂脑人”的实验结果,上述观点可以改述为:现代科学是大脑左半球的功能的外在化;而第2类以上科学则应该是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的外在化。

  

二、中医属于第2类系统,是比“现代科学”更“科学”的体系

1、中医比现代科学更科学

        中医的大多数内容是属于第2类的。如脉象,是对脉管的血流脉动的的形状、强度、速度等的把握。这显然是“几何曲线”的复杂性层次的事物。望诊则更是对现代科学(大脑左半球)难于描述的“气色”等的把握。望诊的一般规律有:“(1)五官分应五脏。(2)局部对应脏腑。(3)局部对应周身。”耳穴、全息穴则是可以反映全身生理信息的局部[9]。因此中医的基本变量主要是靠大脑右半球来把握的。显然它们难于用复杂性在第01类的现代科学(大脑左半球)来描述、把握。

    关于定性和定量哪个更科学:笔者建立的“第2类数学”的初步结果表明,定性(大脑右半球)的复杂性远远超出定量的“实数”、“整数”,这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复杂性的更高的主观把握。因此,定性是比定量更普遍的科学[4]

    例如,人体血液的pH值稳定在7.23左右,这与化学上的缓冲溶液的性质有关。弱酸及弱酸盐(或弱碱及弱碱盐)的混合溶液的pH值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因稀释或外加的少量酸和碱而发生显著变化。人类的血液即倚赖缓冲作用而维持其pH[10]pp89-90。这提示我们,中药用量“一把抓”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很科学的;过细地强调“定量化”的意义并不明显。不能拿从物理学等相对简单的客观系统得到的科学方法论直接应用在客观复杂性更高的中医中来。

2、根本不能用“现代科学(大脑左半球)”来彻底改造中医

    不能用客观复杂性低的系统完全替代客观复杂性高的系统;相反,反过来到是可以的。如同电脑不能取代人脑,但人脑可以制造电脑一样[2 - 4]

    中医的第2类方法是比现代科学所研究的复杂性更高的客观系统的运动规律的体现。应该用体现在中医上的方法论来指导西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实际上,西医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在大约1970年代后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客观上证明的中医方法论的科学性。体现在中医方法论中的“整体观”、“辩证法”、“人天观”、“阴阳”、“五行”、“脏腑表里”等属于第2类方法论的东西是更可贵的。这是大脑右半球的思维活动对客观复杂性更高的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比较正确的主观反映。

3、中医的现代化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

    中医的现代化包括用比较简单的东西来局部地解释更复杂的东西(中医的细致化);中医的概念的信息传递、加工的客观化(中医的表达的现代化);中医和西医的配合(中西医结合)等。但必须坚持中医方法论的指导性。

    中医上的某些经久之谜,可以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笔者曾经解释的《内经》中“女七”、“男八”生理周期的天文成因[5]、《褚氏遗书》以及现代人的优生年龄[6、体表形状及某些穴位与器官的相关性[8],以及尚未发表的“金元四大家”学术观点差异的起因(初步结果)等,都说明可以由现代科学“细致化”一些中医的东西。

    中医的现代化的工作是很艰苦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物力。应该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安排。

  

三、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初步看法

1 关于中医科学的基本变量:“变与不变”的程度

       与西医相比,中医诊断所依据的人体信息具有更多的变化性。如脉象、气色、寒热等。这与中医主要是大脑右半球的能力的使用有关。由于现代科学只是大脑左半球的文字、数字等抽象逻辑能力的体现,因此它们难以表达、加工中医(右半球)的许多关于图形、几何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因此,与西医相比,中医的教学不仅要有“言传”,但更注重“身教”,强化大脑右半球的信息的传递、加工。

    中医是用正常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手段来感知人体信息的。所采用的术语(基本变量)应该与之对应。它们把握了在一定的程度上比西医更具变化性的信息。比脉象、气色等更易变化的“人体能场”[11],即使它们不是“伪科学”,也主要不是中医的基本变量。

    因此,中医的基本变量的选择还是强调“寻找变化中的相对不变”的原则(李印生,http://www.ctmrc.com/ylts.htm)。

2 关于“人天观”

    天文学家认为[12]p60:“人在宇宙间不占有特殊地位。当然,人类外形是地球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是碳化合物经过几十亿年演化的结果。在条件和地球相差很大的其他天体上可能存在着生理结构和地球上人类相差很大但能适应那里条件的高级生物。”这说明,人的生理特征起源自地球的天文环境。例如,《内经》中“女七”、“男八”生理周期就有明显的天文成因[5]

    关于“人天观”的研究有2个侧面。

    (1)是临床。目前的看法是,五运六气等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干祖望,http://www.ctmrc.com/ylts.htm)。实际上,外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体质(阴阳的偏颇)的人的身体上的反映是不同的。“由于机体的阴阳偏颇之异,外邪侵入机体会出现寒化、热化的不同”[13],不同的人对外界气候变化反映的复杂性,可能是临床中医大家轻视它们的原因之一。

    (2)是基础理论研究。如果认为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等是毫无一用的唯心学说,则难免流于武断。实际上,不同时间出生的人,其怀孕阶段的天文、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影响,在他的人体的生理特征上是有一定的反映的。不提《内经》中的关于“五行之人”、“天干预后”等有关内容,就是西方现代科学,也发现了这方面的规律。例如,英国《自然》杂志曾经报道:上半年出生的男子比下半年的个子高[14]。因此,中医在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是不能武断抛弃的。应该结合现代科学的有关知识对这方面的遗产进行“扬弃”。临床医学上应该选择与人体的作用有比较简单、明确的关系的“天”的因素的作用。

3 经络与穴位

    本文的看法是:“经络”属于“形”、“阴”,“穴位”属于“神”、“阳”。

    经络是对光、声等信息高效传递的液晶通道,是有形之物。但不是唯一的光、声等信息的传递媒介。人体全身、空气等也是传递这些信息的媒介。

    穴位是光、声等人体能量的汇聚点,是无形之物。这种能量的汇聚(传导、折射、反射)的主渠道是经脉。络脉、人体的一般组织等是能量汇聚的副渠道。

    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

    (1)经络、穴位都与光、声等人体能量有关。因此,由于光、声等的反射、折射、传导的不同作用,使经络、穴位都与人体的体表、骨骼等的形状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由“体表、骨骼等的形状”结合“同一组织内的光、声等的传导;不同的组织间的光、声等的反射、折射”定位[15]

    (2)人体的大多数穴位都有隶属的经脉。但不是所有的穴位都能归经。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阿是穴”、“生物全息穴(如耳穴)”。归经的穴位主治其所属经脉直接相连的人体部位的疾病(通过经络),也兼治人体其它部位的疾病(非经络的光、声等信息的传递)。经外穴的治疗范围就更广泛了。

    (3)“阿是穴”的机制是:疾病所造成的直接相连的经络阻滞,引起人体病灶及其相关的一般组织(非经络)对光、声等信息的传导、折射、反射的变化所形成的新的能量汇聚点。“阿是穴”的出现,一般伴随传统穴位的机能的下降。疾病消失后,“阿是穴”也消失,传统穴位的机能得到恢复。

       得出上述观点的依据有:

      1)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经络是有生理的物质基础的。例如:“经络通路是机械刺激体表引起人脑感知跨体节双向部位循行现象;经络通路的组构是由细胞间含液并置膜结构连接成的低阻通路;经络通路在细胞层次的机能是通过整体低阻贯通调节实现的”[16]。“人体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组织结构中,富集有CaPKFeZnMn等元素。这个物质基础中的液晶态胶原纤维具有高效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17]。虽然没有发现某种有明显界限的“管道”作为经络的物质基础,但还是发现了液晶状的通道作为经络的物质基础。这对于理解经络、穴位的机制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2)近乎“伪科学”的“人体能场”的研究发现,气的漏斗状的能旋涡“查克瑞”[11],与任督二脉上的重要穴位,以及劳宫、涌泉等的位置十分接近。这就提示我们,穴位是能量的汇聚点,是无形之物。对能量汇聚点(穴位)的刺激,会使人体内与之有关的能量重新分配。实际上,比较严格的现代科学也发现了“液晶态胶原纤维具有高效传输红外光”的经络的物质基础[16]。红外光、声等已知的经络能够传递的信息,与肉眼不可见的“人体能场”、“查克瑞”是密切相关的[11-18]

   (3)关于“最令人惊异的是薛崇成教授的‘口裂试验’:循经感传经过口唇时、双唇的张开并未妨碍传感沿任脉继续前行。类似的实验证明,肌肉伤口的开裂、也不能阻止经脉感传。”(刘长林,http://www.bcmir.com/forum/disp.asp?id=25 这只是证明了“经脉感传”传递的红外光、声等信息(或者称为真气等,见吉良晨,http://www.ctmrc.com/yszd.htm)可以不经过经脉进行传递,不能直接证明经脉可以断开。实际上,红外光、声等(真气)可以以空气和一般的生物机体为传递媒介。只是空气和一般的生物机体对红外光、声等传递的能力与经络有差别。

       上述实验启发我们得出,“经络”属于“形”、“阴”,“穴位”属于“神”、“阳”。微弱的人体能场,可能与经络的红外光传输等(真气)有关,不能简单地视为“伪科学”。气功中“玄之又玄”的“外气”治病,与以空气作为红外光、声等(真气)的媒介有关。于是,“外气”治病的适应范围就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成了鉴别“伪气功”的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 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6

[2]  杨正瓴. 人脑有多复杂?《百科知识》,19977(总第216期):pp39 – 40

[3]  杨正瓴. 人脑复杂性的估计及其哲学意义,《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1999,第1p296。卢继传 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ISBN 7 – 5017 – 4100 – X/G. 374(第2编,哲学,第4章,自然辩证法)

[4]  杨正瓴,林孔元. 人类智能模拟的“第2类数学(智能数学)”方法的哲学研究,《哲学研究》,19994pp 44 – 50

[5]  杨正瓴. 《内经》中“女七”、“男八”周期的天文成因,《中医杂志》,1998,(393pp187 – 188

[6]  杨正瓴, 梅岩. 等比、黄金分割与优生年龄,《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3,(124pp7-8

[7]  杨正瓴, 马智. 优生年龄与天人观浅说,《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181pp6-7

[8]  杨正瓴. 体表形状及某些穴位与器官的相关性,《中医杂志》,1999,(403pp188

[9]  张秉伦,黄攸立. 望诊:人体脏器疾病在体表的有序映射,《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 (10)1pp70-80

[10]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普通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  B. Conaway, R. Dobrin, J. Pierrakos. Historical indications of the existenc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energy, 人体能场的存在及其功能的历史记述,《自然杂志》,1981, (4)11pp831-836 ,张爱学,等译.

[1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80

[13]  汪琴川. 外感病与体质关系,《中医杂志》,1998,(393pp187 – 188

[14]  G. W. Weber, H. Prossinger, H. Seidler. Height depends on month of birth, Nature, 1998391):pp 754-755

[15]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

[16]  张人骥. 经络科学的里程碑,《科学通报》,1998, (43)2pp113-121

[17]  费伦,等. 经络物质基础及功能性特征的实验探索和研究展望,《科学通报》,1998, (43)6pp658-672

[18]  B. Conaway, R. Dobrin, J. Pierrakos. 人体能场的仪器测量,《自然杂志》,1981, (4)11pp837-841,张爱学,等译.

 

 

源地址:http://bbs.sciencenet.cn/blog-41757-653123.html

 


最后更新[2014-2-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