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网按:本文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广东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深圳市高中语文教学比赛第一名获得者、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科组长葛福安老师应《南方教育时报》之约而写。)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选择一题作文,不少于800字。(60分)
作文试题一: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
作文试题二: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精神至上
----2014年深圳一模作文题目评析
伟人毛泽东曾言“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在精神层面把这两个作文题联贯起来,这句话应该比较合适。只不过,这两个题目对于“精神”的要求不是“一点”,而是更多。追求“精神至上”,建构起更强大、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人,才能在物质世界中求得自立,才能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之旅中追求超越;追求“精神至上”,建构起深刻的清醒的价值观,一个人,才能超越物质的贫困、思维的平庸,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独立、自由的精神境界。
从命题立意上讲,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势必承载着命题者的一种思想期待,一种价值观照。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甫一解密即获得全民围观,原因恐怕就在这里。要让“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这需要一个人拥有强大的内心。从生命的有限性上看,一个人的躯干、身体发肤等生理意义上的个体,并不见得有多强大。但是,“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造化赋予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灵,在我们的心灵领地,我们可以招兵买马,可以构筑我们的心灵防线,以强大的内心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是可以通向即将成为社会人的每位高中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指引。而且,古往今来,凡有成就者,莫不是精神强大、追求精神至上的人。因此,考生们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引证他人,展现出自己的精神理解。写作成文,有话可说,自是不难。
精神至上,还在于精神的独立与自由。面对现实生活的纷繁复杂,要有自己的认识,这就是精神的独立,不盲从,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第二个作文题目创设了一个“弹”“赞”皆可的两面语境。认同作家的看法,则可以从精神超越物质的角度来思考,苏轼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即可作如是解。“穷”与“快乐”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重点在于你的内心如何自处。如果批判作家的看法,那么,自然可以站在人性关怀的角度,批判“作家”的“白天不懂夜的黑”的隔膜与虚假。毕竟,偏远山区的大人小孩,“很穷”但是否“很快乐”,也不是作家这样仅仅通过浮光掠影式的浅观察就能体会到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一个以精神作品为业的作家,若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精神的高度与深刻,就应该做池中水,林中鸟,山中树,冷漠或矫情,都无法让自己的作品具有心灵沟通的力量。
从命意的指向上讲,这两个题目都还具有精神指向的丰富与多元,因精神“丰富”而引发考生思考,因精神“多元”而避免考生“遵命写作”。“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虽为命题作文,却论域宽广,几乎涵盖了整个高中阶段有关生命、生活、人生、精神、灵魂、思想价值,在限制中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当然,要写好这篇文章,也需要考生自身的精神境界、人格建构、阅读视野,知识储备……应该说,用丰富的精神世界去写作精神丰富的作文题目,这就不难;反之,则难。这也体现出题目的梯度与导向,符合考试作文的选拔功能的要求。在立意的多向多元多层上,第二道作文题用意更加明显。语境虽是作家对“穷”与“快乐”的自我认知,但这种认知背后关涉的则是文学与人文、理智与情感、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等诸多话题。因此,这道试题的精神价值指向背后是立体的,用例方面,也容易让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的生活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突出了立意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对于处在高考前奋战的高三学子而言,这句话有着它特别的意义。与人生的每一个关键选择一样,高考,它背后的含义太过丰富,它是一个终结,更是一个起点,在这里,失败、困惑、挫折等等消极情绪,都需要一种正能量来消解,“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让心灵丰富完善提升壮大,让心灵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两个题目的背后可见命题者对高三学子的殷殷之意,精神至上,也是每个人终身不懈追求的动力。因此,这道试题的精神价值指向背后是立体的,用例方面,也容易让考生联系社会现实的生活风貌价值取向精神追求,与刚公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24字核心词一脉相承,突出了立意的时代感与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