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多星期,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展开贴身肉搏战,不但直接反映了两大互联网集团你死我活的血战,也折射出“中国式竞争”正是各国担心崛起中的中国会改变国际秩序的由来。
本月17日,嘀嘀打车宣布将给予出租车司机的补贴上调至10元(人民币,下同,约2新元),快的搭车随即宣布“永远比同行多1块”,把补贴提高到11元。第二天,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又先后调高补贴。
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分别是马化腾的腾讯集团和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开放的打车应用程序(App)。马化腾和马云的战争始于三年前腾讯微信的出现。微信原本只是手机上的社交平台,但微信支付的开通,刺激了马云,马云认为腾讯涉足电子商务。
于是,原本只做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也进军社交和手机游戏,腾讯在电子商务领域也越做越大。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最近的贴身肉搏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两大打车App鹬蚌相争,但长期而言,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未必是得利的渔人。
目前,两大打车App吸引了许多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使用。据报道,嘀嘀打车的全国日均订单70万,其中微信支付订单超过48万。快的打车的日均订单量超过100万,其中使用支付宝钱包付车费的最高突破60万。
然而,大使用量是两大集团“烧钱”堆砌起来的。两大集团“烧钱”的目的是要增加绑定用户群,即增加用户对打车App及其相关服务的粘性和绑定用户的银行卡。
这么做能否真的增加用户粘性,目前还是个问号。跟一个20来岁的出租车司机聊起,他说他用了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两个月后就放弃了,原因很复杂,包括获得的补贴不能变现、在路上用手机不安全、重庆路边打车的人还是很多等。
个人经验是,在重庆除了繁忙时间,路边打车还是挺方便的。在繁忙时间用过打车App,最终还是打不到车。
在我看来,打车App并不是以方便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为最终目的而存在。南京有报道说,打车App的出现已导致一些不会使用这种软件或不愿加价的人很难打到车。
在中国,还有很多类似嘀嘀打车和快的搭车的中国式竞争,例如王老吉和加多宝、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
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同为立足湖南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两家公司在过去10年发生了激烈的竞争。财新《新世纪》周刊去年一篇探究其生死缠斗缘由的文章说,“这是一种在中国特殊土壤上滋生的、与正常竞争并不相同的可怕缠斗”。
从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的谈话,可以看出他是怎么看待这种竞争的。他说:“等三一重工比中联重科大很多的时候,就不存在现在这种竞争局面了。”
在国际上,两家类似公司的竞争比比皆是,但很少像中国式竞争那样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是典型的例子,两家汽水的竞争让人看了赏心悦目。苹果和微软的竞争持续了几十年,但没有出现这种不计成本的血战,而是形成差异化竞争;苹果与三星的交恶也仅限于法庭上和口头上。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李光斗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受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家习惯以分出胜负的战争思维来应对商业之争,所以中国企业家的竞争有一种“有你没我”“一股独大”的心态。
很多人看到中国式竞争,担心中国企业有朝一日在国际舞台上和其他对手竞争时出现这种局面,更有人担心中国会否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也出现这种“零和博弈”的局面。
人是很胆小的动物,不喜欢改变熟悉的现状。国家也一样。于是乎,有一些国家希望美国继续强大,避免现有国际秩序向中国倾斜,尽力保持国际格局的现状(status 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