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按:众所周知,一般人命题,心中眼中有的就只是考点;众所不周知的是,我的语文味命题,除了客观考点,还有主观表达。换言之,一张语文试卷就是我的一个创造性作品,是有主题的。今年深圳一模语文试题也不例外。我当然是很欣赏作家刘瑜书中的“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这句话的,它成为我QQ的签名文字很有一段时间,代表了我的人生观。这句话也应该代表了清华副教授刘瑜本人的人生观。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激励我工作室成员。但正如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所有作文题目,也都可以正面文章反面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范磊这篇下水作文的观点,确是很普遍现实之一种真实反映。年前,当我确定把刘瑜书中这句话作为深一模作文题后,在网上查过,发现以前有个别外地学校考过这个题目,其中一个学生作文观点就和范磊下水作文类似:人不一定要活得像一支队伍,活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即可。是的,这种人生观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无可非,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人有各的活法,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各种活法有各种活法的道理和价值。事实上,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活得很普通。不过,我以为,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活得很普通”,就更有必要提倡“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这种人生观,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一种更亟需的稀缺资源。因此我以为,一个人,在中青年时代,还是以努力争取活得像一支队伍才好(至于最后做不做得到有那样强大,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还以为,“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不应仅仅是男人的追求,也应是有作为的女性的追求。刘瑜也是女性,所以范磊下水作文题目“性别与表达”值得讨论。如果不是范磊,而是一位男性教师使用这样的题目,就有性别歧视之嫌。至于陶渊明与王维,我觉得都是内心极强大的人,灵魂深处都浩荡着一支自己的队伍,不然不会有那样丰富的、源源不绝的创作精神力量。特别是陶渊明。我同意一篇文章的观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为中国传统文人寻找了一个避世的港湾。当入世不能成为现实时,就会独善其身,超脱旷达。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人间的伟丈夫。 什么是伟丈夫?标准是:一旦入世就惊天动地;一旦出世就潇洒从容。无论入世还是出世,都不粘不滞,无挂无碍。 入世要惊天动地固然不易,出世要潇洒从容也同样很难。陶渊明,具有强烈旺盛的生命力,洒脱入世,超然出世。甚至,在我看来,陶渊明,不是活得像一支队伍,而是远远胜过一支队伍,胜过千军万马。)
范磊:性别与表达——一个人与一支队伍(深一模下水作文)
(范磊:武汉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北大中文系硕士。现在深圳南头中学任语文教师。)
刚看到一模的作文题目时,我很新奇。这种表达仿佛击中了现代人精神的某种软肋。一个人活得像 一支队伍,不仅仅是说人要活得有精气神,还激励人们战胜现代社会里的心灵孤独。程老师的《荒原上的舞者》就是表达某种人生的孤高境界。孤独是伴随始终的,似乎,在无人陪伴的高原,只有一个人壮大自己的内心,分裂出无数的自我来,才能避免长时间的自言自语,成就解除孤独之王道。
但是,这是相对于有进取心且达到人生追求某种境界的人而言。对于大多数人,日子过得平平淡淡,其实,像一支队伍和不像一支队伍远没那么重要,因为人生很短,你要不断的加入某些“队伍”中,这就够一个人忙碌一辈子了。
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国人的求“证”之路。各种证件的办理,其实就是加入不同队伍的过程。
因为我和所有中国人一样,经历过这种长时间耗时耗力的办证,所以,我对“队伍”一词有了别样的敏感。队伍,从部队中来,是一个团体或者国家争取自己利益或者捍卫主权时必备武装组织。部队是要打仗的,进军千里,出兵攻击、车轮滚滚,辎重一路、烟炎涨天、攻城掠地,摧枯拉朽、杀一儆百、生灵涂炭、血雨腥风、动荡不安……悲壮、智慧、谋略、荣誉、牺牲、英勇……
那么,一个人的心灵招兵买马的队伍,自然也是为既定目标发起进攻做准备。有时是主动建构自己世界,有时却是绝境或者危机中的捍卫与崛起。
假如,人活在一个平静和平的世界,这种奋起抗争是否显得有些多余?
有人说,这个心灵的队伍还可以做精神灵魂修养来解释,这诚然没错。而我想说的是,总有一种生活方式不在一支队伍的范畴,比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比如,王维的“春山静夜空”,他们心灵修为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已经在过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了。尤其是王维,人家修佛,最后遁入空界,去我,去法,去无常,连“我”与“法”都不存在了,还要一支队伍干什么!
于是,我想到“性别与表达”一词。队伍这个词语,原本是属于男性的,男性的进取、扩张、挫折、勇敢和“队伍”一词密切相关。而女性呢,曹雪芹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女性如水,她们的生活大多数的时候是与娴淑贞静温柔慈爱平和相连。自然赋予女性的特质与责任是慈爱、善良与包容。她们要一支队伍干什么呢。她们本来就是肩负生产人类人口“队伍”的使命。
女人的一生,都可以不和“队伍”有任何联系。女孩子的时候,日子过得月朦胧鸟朦胧,或在云淡风轻的天空下,看山花流水;或坐在自家后院里,三五结伴,在一起描图刺绣,飞针走线,世界在她们眼里美好、温馨而又浪漫;嫁许之后,肩负一家的幸福,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现代女性还需要职场打拼——她们天性里的善良慈悲甜蜜温柔浪漫等特质有一定的磨损,但这并不表明,她们的天性是需要“队伍”的。
女人是一种家居的动物,远古的时候,男性在外面打猎,而女性在山洞里持家。发展到现代,格局依然大体如此。家居的动物没有进攻性,只有保护心。“队伍”一词,容易让我想到“侵略”,男人们在职场攻城掠地,获取功名,建立各种帝国,运用战略战术、智慧、谋略、进取心……,往好的方向说,是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是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往不好的方向说,是世俗魔障、急功近利、有“狼子野心”。
而一旦“侵略”的本质和状态锁定,那么宁静淡泊的修为就只是一种调剂和补充了。那么,世界在男性的眼里,就是“一场战争连接另一场战争“的代名词。人事的代谢、朝代的更迭,生老病死……都可以看做“队伍”不断重组的各种版本。而女性的眼里,世事的变幻更像是流云波澜,虽不断流动,却温柔宁静,平和自然。
原来,语言是有性别的,一种表达会排斥另一种表达。
如果,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是一种“突兀”的选择,那么,人可不可以活得像一朵山花、一条溪涧、一片流云、一场梦幻……
事实是可以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我愿意自己活得像什么?不知道。我这个年龄,已经经历了草创队伍时期的粗粝、疲惫,也经历了无声厮杀的紧张、迅猛、绝望、艰苦卓绝……,而现在,我只希望自己活得像山像水、像云像风、像鸟像鱼,云淡风轻,自由自在……
野果香,山花俏,马儿走,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
《少林寺》里的牧羊女的歌声缭绕在耳边,虽然,后来出现了小和尚,出现了一场场惨烈无比的打斗,虽然,整部电影都是在表现队伍的正义勇猛精进无敌……但是,无瑕姑娘出现时那虚幻与短暂但特别宁静美好的一幕,还是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