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连云》是高尔泰的最新文集,主要收录了他近年来漂泊海外写就的文章,主题关涉故友亲朋、艺术、文学等等。这其中,我读来最喜欢的是前半本“隔膜”、“山路崎岖”等几篇思亲怀友的篇章。这些篇章,感情沉郁,却又干净克制,晶莹剔透,好像一块块水晶,令人想起他最有名的作品———《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可以传世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够不被这本散文诗一般的回忆录打动。在书里,我们看到一个自由、桀骜不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仅仅因为几篇讨论美学的文章,就惨遭打击,沦为右派,流离于夹边沟、敦煌等地,一生坎坷,九死一生。人性的幽暗、倾轧、屈服、扭曲和抗争,就像在永不谢幕的剧场轮番上演。
然而,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命运的跌宕,而是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命运如何颠沛流离,即使“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活得潦草疲惫”,高尔泰却始终都没有屈服。他的骨子里的那种沧桑和抒情仿佛与生俱来,一生之中无论漂泊何地,始终一如既往地体验生活,追求自由,追求美。
这次读到《草色连云》,在想起自己当初彻夜痛读《寻找家园》情形之余,还想起了曾经读到的另一本与高尔泰有关的书:《一叶一菩提》。
《一叶一菩提》出版于2010年,作者是高尔泰曾经的知交———清华大学教授萧默。在这本回忆录中,萧默讲述了不少高尔泰的轶事,但也写下了高尔泰复杂的一面:有着明显的受虐心理,总是把自己周围的人几乎都预设为自己的敌人,出卖朋友和同事的告密者,“高尔泰是一头被追猎的狼,同时也是一头追猎着的狼”。
萧默的回忆曾引起不小轰动,高尔泰愤而反击,两人在媒体上打了好长一段时间笔战。《草色连云》中的《哪敢论清白》一文就是高尔泰当初的一次“回击”。但在这篇文章之外,其实还有另一篇更长、硝烟味也更浓的文章,高尔泰没有把它收进来。那篇没收录的文章名为:《昨日少年今白头———一头狼给一只狗的公开信》。当初我读到这篇文章,可谓惊得目瞪口呆,全文用词之刻薄、语气之尖酸,可谓是气急败坏、风度尽失,让我不禁怀疑作者还是否是写《寻找家园》的那个高尔泰。
如今,萧默已于2012年驾鹤西去,高尔泰也在异乡漂泊,真真切切是到了“昨日少年今白头”了。这段公案谁是谁非,恩恩怨怨,真相究竟如何,外人已难明了。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纠缠于往事细节,论定谁是谁非,似乎已经不再重要。两个人都是非常年代的受害者,后来人如何从他们的经历、过往的历史中汲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再退一步说,即使高尔泰真的如萧默所言,在人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幽暗面,那也不会影响《寻找家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卢梭的《忏悔录》不也流传至今吗?
载《文汇读书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