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师备考
文章标题: 《曾庆甫:深一模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观题评卷报告》
     阅读次数:167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曾庆甫:深一模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观题评卷报告

  (里面有些图片挂不好,只好压缩一个文件—— (修改)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观题评卷报告(曾庆甫).zip

 

欲渡清溪横古槎

——2014年深圳“一模”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观题评卷报告 

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曾庆甫

 

《无争议陷阱》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余秋雨关于创新无争议不是创新的讲话记录。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举例贴近生活,整个论述平易畅达,阅读难易适中。余秋雨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文化史学家,学术造诣高,学界名声大,而且,该命题业已成为学界共识。因此,选文本身及文中涉及的知识点,极具权威性与常识性,很适合试卷命题。

今年深圳一模第14题考查对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题干为: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第15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干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一样,题干事例来源于所选文段外,考查考生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实际事例的能力。

一、评分标准

14.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答题的信息区间在选文第一、二段。抓住“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等关键句进行概括即可。

15.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元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两点得3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答题的信息区间在选文第一二五六七段。根据题干要求,先筛选信息,提取内容要点,再分析文中无争议陷阱现象与题干莫言获诺贝尔奖引争议现象的契合点。

第一段:创新必然会引来争议——莫言作品创新成果突出,引发争议。第二段:普通民众思维标准陈旧、世俗、平庸——不少人以陈旧、世俗、平庸胡思维标准评价莫言作品。第五段:创新者本身有不足——莫言及其作品难免有不足,引起争议。第六段:对创新者的不足缺乏理解和容忍——社会对莫言及其作品可能存在胡某些不足缺乏理解肯容忍。第七段:小人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有些小人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造者。

二、得分情况

14题平均2.8分,难度0.7。(广东高考2012 2.32分,难度0.5820133.08分,难度0.77

15题平均2.7分,难度0.65。(广东高考2012 2.61分,难度0.6520132.84分,难度0.71

三、失分原因

1审题不准确。14题要求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不少学生没有注意到“褒义”与“贬义”的对比,只解释了“‘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一句的含义,没有解释“‘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的含义;有的甚至答该句起了过渡的作用。第15题要求结合文意分析莫言获诺贝尔奖引起争议的原因,有的考生却分析是对哪方面(莫言作品本身还是创新者人格)的争议(见下面例子)。审题不清导致答非所问。

2表述不清楚。

1)不会分点答题。如:

(2)语句不通。如下例“这件事的发生就是因为这些人心理扭曲造成的”一句杂糅。

3文章没读懂。

 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

不会给文段分层,不会抓关键词句提取各段的内容要点,辨别不出观点句、材料句及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快速确定答题的信息区间,导致答题找不到答案,或角度单一,要点不全。如下面第15题答案只答了“争议人物”一个方面的原因。

2)归纳概括能力不强。有的考生只会摘录文中语句作答,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答案,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在概括转述时常常表意不明甚至出错。如下面第15题答案,把文中谈的“争议这个人”转述成“于是争议作者的作品”。

3  不善于结合文章观点去分析题干的事例或现象。

不联系原文,凭空议论。如下面第15题答案脱离原文内容谈“妒嫉”。

不结合题干中的现象分析,答案不切题。如下面第15题答案只是列举文中观点,没有扣住题干中莫言的事例进行分析。

四、备考启示

这次阅卷,让我们感受到,在论述类文章阅读备考中应强化四个意识:

(一)   强化结构意识

从标题入手,预想寻旨,抓点连线,分层提要,以把握文章的思路与中心。

先看标题,“无争议陷阱”是一个偏正结构,读文之前先想一想:什么是“无争议陷阱”?为什么说“无争议”是“陷阱”?有什么危害?怎样避免?然后从各段中找到关键词句,抓点连线,再分层提取内容要点。全文可分两个部分,逐层深入,结构清晰。第一部分谈“无争议陷阱”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无争议与创新意识不容;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非专业领域里,从众的惰性使民众中无争议,这是创新的陷阱;让创新者成为争议人物不利于创新)。第二部分分析“无争议陷阱”中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现象,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创新者本身有缺陷,让人难以接受;对创新者的缺陷应该理解和容忍;要防范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

(二)强化概括意识

文中能找到答案的,则进行摘要概括,有些答案从原文中找不到现成词句,则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结合起来,不要只是摘抄原文。解答第14题基本上只需摘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即可;第15题要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实际事例,则需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结合起来,如答“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等。

(三)强化审题意识

读题跟读文一样,要善于抓关键词,挖掘题干中的隐性信息,揣摩命题意图,明确答题的方向。第14题要求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此题,不仅要明白解释该句在文中的含义的显性要求,更要抓住关键词“褒义”和“贬义”的对比关系,注意从正反两方面作答的隐性要求。第15题要求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显性要求不难看出,但结合文意的要求和代词“这种”的含义理解却容易被忽略。

(四)强化规范意识

紧扣题目,分点作答。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一定要扣题作答;答案不止一点的,最好是分点回答,并做到语句通顺,书写清晰,表意简明。此不赘述。

 

以上汇报,水平所限,甚是粗陋,敬请指教!

 

2014-3-12

 


最后更新[2014-3-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