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曹文轩”之语录预告】
文字与图画(语参中旬编校稿)
北京大学中文系/曹文轩
不管你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一个图画时代就这样铺天盖地地来了。你即使足不出户,但只要打开电视,也能感觉到图画就像潜伏在草丛里的多种动物,看到你就向你奔涌而来。
今天,我们几乎离不开图画了。海报、广告、广场上的巨屏投影、漫画书、图画书等画面,正日夜侵犯着文字的空间。多媒体教学在并不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了所有语文老师驾驭自如的教学手段的事实说明,图画也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并日新月异地挤占着课堂的空间。可以说,没有图画的相助,今天的那些精心设计的观摩课,在呈现出来的时候将会大打折扣。我们这几天经常看到的是,一边是粉笔在沉默和板书被冷落,一边是流光溢彩的电子白板正在成为课堂的新贵。听课时我就在想:我要用童话写一个孤独者,题目就叫《寂寞的粉笔》——我脑子里已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了,如果在座的各位没意见,我就可以写了。(笑声)
不可否认,图画、音乐是美的艺术,恰到好处地呈现恰到好处的画面和音乐,对理解文本的含义是有积极帮助的。《匆匆》一课的执教者所呈现的那个富有意境的水边画面,对学生理解时间的流逝所起的作用,远非一般文字所能及。但在面对这些络绎不绝的画面的时候,我也产生了疑惑,甚至是忧虑。
大家知道,文字是从图画来的,它系图画抽象而成——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它是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抽象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思维出现了本质性的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而只有今天的人看来如谜一般的岩画,那人类今天还处于哪个社会阶段?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的经验的沉淀的结果和表现。它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达;人类通过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创造了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但是,文字的命运在今天却很悲惨,它正受到图画的挤压。
我由图画光临语文课堂想到了许多的问题:我们的语言文字能力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开疆拓土而日益退化呢?我们的抽象能力有无可能因为图画向课堂的挺进而有所下降呢?我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有无可能因为直观的图画的强势挤压而得不到锻炼而最终萎缩呢?昨天,林佩菱老师讲《红领巾真好》一文,该文里有一个形容鸟儿舞动翅膀时发出的声音的词语“扑棱棱”。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想,孩子们会自然地开始联想。而这时呈现一段鸟飞起并发出“扑棱棱”声音的视频,情况又会怎样呢?呈现视屏的效果就一定比前面只出现“扑棱棱”三个字的效果更好一些吗?
学习语文最重要甚至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人的语言文字能力。对这一点,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不可能反对。既然不反对,那我们就应该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只有当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文字能力时,它才是值得引入课堂的。
只要有人请我讲课,他们总要加问一问:曹老师,你有课件吗?对此,我总是笑笑回答道:“你以为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语言文字表达不清楚的吗?”(笑声加掌声)。因为有了这一认识,所以我就在有一次与一个教研员聊天时说:以后能否搞一个语文课“裸讲”比赛?也就是讲课时什么也不带,就带一支粉笔和一本语文书。(掌声)
最后,我特地声明一下:作为一个关心、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作家和教授,我丝毫没有反对运用多媒体教学,反对将图画引入课堂的意思,一点也没有。我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关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图画进入课堂,是否应当有所节制?
附原稿——
曹文轩在小学语文研讨会上的发言之九:文字与图画
你愿意也罢,你不愿意也罢;你喜欢也罢,你不喜欢也罢。一个图画时代铺天盖地而来,你走上大街,你走进商场,就是你足不出户,只要打开电视,你都能感觉到图画就像潜伏在草丛里的各种动物出现在你的眼前,并正向你奔跑来,海报、广告、广场上的巨大投影、漫画书的图面正日新月异侵犯文字的空间。今天,我们几乎离不开图画了。它也来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并正在日新月异地钻入课堂的空间,多媒体教学,竟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我们语文老师驾驭自如的。教学手段,到了今天,特别是那些被精心设计的观摩课,没有图画的相助,那些课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些天,我们看到沉默的粉笔,板书被冷落,一边是衣冠楚楚的幕布正成为课堂新贵。当时我在想,准备写一个童话,题目《寂寞粉笔》……怎么看待这些细微变化?我们所有人,无论是执课者还是观摩课,都从中获得莫大的恩惠。或许在坐的各位这几天领略了童话音乐的美妙之处,看到了好多的画面,看到了好多的出现,对理解文本的含义起到了出其不意的作用。记得《匆匆》一课,那个富有意境的水边画面,对我们理解时的流逝效果非一般文字所能及。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络绎画面的时候,产生了……听不清楚57:57甚至是忧虑,我们暂先批判图画来自文字。大家知道,文字是从哪里来的?文字是从图画里来的,文字是图画的摄像,而这一过程,经历的漫长的岁月,它是人类的大脑变得更加发达,抽象能力达到艺术程度时发生的。文字的出现,应用是人类的思维出现了本质性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字的出现,应用于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人类没有文字,而只有今天人看来谜一般的年画,我们今天还在哪里?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经验的层层沉淀。文字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人类大脑的发展,人类通过文字进行思维、进行思考、踏入精神宫殿,文字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但今天我们看到,它正受到图画的挤压,但今天的图画同昨天的图画并非是同等意义上的,它与文本的关系并非是进化与被进化的关系,但,它的依然让我们看到许多问题,我们有无可能因为图画的大面积进步而导致语言能力的退化呢?我们有无可能大面积的图画去掉文字表述而使我们的抽象能力下降呢?我们有无可能因为直观的图画而使我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得不到锻炼而就不说呢?昨天,林佩菱老师讲《红领巾真好》一文里面有一个里面有“扑棱棱”地鸟飞走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当这三个字出现的时候,我想,孩子们自然产生了联想。假设这里出现一幅鸟飞起并发出“扑棱棱”声音的视频,情况又会怎样?后面的效果就一定比前面的效果好吗?就一定比前面只出现“扑棱棱”三个字的效果好吗?我们回到学习语文的目的上,学习语文最重要,甚至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人的语言文字能力。对这点,我想,在座的各位都不可能反对。如果我们承认这个定义,再来反看图画对课堂空间的占有,我们是否同意第二个观点呢?那就只有当图画可以帮助我理解语言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它才是值得我们引入的。
许多年前,我看女词人李清照的材料,其中有一条,李清照弥留之际,对她的丈夫说:“日后,如果家中经济困顿的话,家中经济困顿要卖书的话,你先卖带图画的书,万不得已再卖文字的书。”当时,我一直不太理解,但这些年我才真正地理解她临终的嘱咐。有一次,与一个教研员聊天,我说,以后可以搞一个这样的语文比赛,我当时开了个这样的玩笑,说,有一词,叫“裸讲”,“裸”体的“裸”。就是什么呢?什么也不要,就是一支粉笔,一本语文书。你只要有人请我讲课,总要有人问一问,曹老师,有课件吗?我总是笑笑说:“你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语言文字说不清楚的吗?”(师笑,鼓掌。)我们在这里谈图画与文字的问题,我在这里突出一下:丝毫没有反对运用多媒体教学,反对将图画引入课堂的意思。一点点都没有,只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图画的进入是否应当是有所及至的?
&, nbsp;
【语参中旬“读语录”栏目简介】
说明及要求:名师(或非教育名人)之语录,是勤于实践、善于总结的名师(或非教育名人)们的教学智慧的语言结晶体,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解读和体悟名师(或非教育名人)们的语录,就能够起到提高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促进自己提高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要求解读明晰,体悟深刻,例子具体,行文生动,所选名师(或非教育名人)的语录既可以是思想理念方面的,也可以是操作方法层面上的,但以后者为佳,字数以2600字左右为宜。
供稿情况: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