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高级中学贾晓明与程少堂争鸣》
出处:语文味课题组    作者:本站记者王小应报道   阅读次数:251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级中学贾晓明与程少堂争鸣

    深圳高级中学贾晓明老师在语文味网站“论坛交流”发表文章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程少堂先生商榷,对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深圳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本站热烈欢迎像贾晓明老师这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争鸣。

200441日,深圳市教学研究室在深圳高级中学举行了全市中学作文教学研讨会,深圳市全体高中语文教师和初中备课组长共800多人参加了会议,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在会上所作的《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深圳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42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程少堂报告的上半部分,引起深圳市市民特别是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各种意见像雪片一样飞向报社。《深圳特区报》拟辟出版面展开讨论,明天的《深圳特区报》(49日)将发表程少堂报告的后半部分。欢迎老师、同学参加讨论。

 

 

贾晓明文章附后: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与程少堂先生商榷

                                                   深圳市高级中学贾晓明

程少堂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语文教研员,他的“语文味”的教学观很有思想,他的讲课颇具激情,颇具感染力。4月1日听了少堂先生在高级中学的专题讲座,我更有这种感觉。
   少堂先生在讲座中对那篇作文的讲评,大部分观点我都赞同:那是一篇感情细腻,语言优美,颇有语文素养、“语文味”的作文。但是,若说那也是一篇“中心很突出、内容既纯粹又充实”的作文,我又不敢苟同。现不揣浅陋,写出来就教于各位方家,兼与少堂先生商榷。
    正如少堂先生所分析的,作者是使用对比的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先写小时候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没有玩伴而“感到无尽的孤独”,台阶上的几棵青草给了“我” 很大的慰籍;后写搬到新居以后,居住条件改善了,虚情假意的交际多了,但内心却分明失去了平静和幸福感,因而“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但是如果据此就说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似乎还嫌理由不充足。
    首先,原文并没有表达出“孤独并幸福着”的意思。原文写到:“童年的我总感到无尽的孤独。日子总是那样的难过。我常常坐在屋外大门口的台阶上,等待玩伴的出现,也许一个这般大小的男孩只会在这般无奈的情形下才会去留意身边细微的事物。”你看,一个十岁出头、因没有玩伴而感到孤独的小男孩,在百无聊赖的情形中,去留意身边的一棵小草,这里有幸福可言吗?那么后来写到“我对‘父亲慢慢带我接触一些他圈子中的人’,并‘时常告诉我,何时应该笑,何时应该忧,何时应该痛苦,何时应该沉默’这种世故的成人生活感到厌倦了”等情节,是不是可以反衬“我”顽童时期孤独的生活是幸福的呢?恐怕也不能。也许小作者的主观意图是这样,但很显然,客观上没有达到这个效果。这不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比如说,让“我”再回到那种百无聊赖,只能观察台阶上的小草打发时间的“幸福”生活中去怎么样?恐怕“我”不会给予肯定的回答。
    其次,小作者的文章虽然没有跑题,但对原材料的把握恐怕还是有一些偏差。也许有人要说,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地表达出那段孤独的日子是幸福的,但结尾部分写的“我想起了那几棵可爱的小草,那是真正的生活啊!不用受人支配,不用看人脸色,独自在雨中起舞。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这也可以说是明确表达了“失去后才觉出珍贵,觉出幸福”的意思了。且慢,原材料说: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这里叔本华说的“幸福、安乐的源泉”,还不能和“幸福、安乐”等同起来。就像“失败乃成功之母”并不就是“失败乃成功”一样。少堂先生也认为:“叔本华这里所说的“孤独”,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孤独有所不同,它既包括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孤单,更包括了独处、静处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承受这种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正是叔本华的本意所在。而当代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承受孤独的能力,通俗地说,他们最耐不得寂寞。这固然有时代的原因(现代城市病),但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因此,这个话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我理解,少堂先生这里所说的“独处、静处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指远离世俗的悠闲、消遣而生活得充实、有意义,是不包括无所事事或百无聊赖的。那么,这篇文章中的小男孩的孤独生活,不是远离尘嚣的独自学习,独自钻研,而是等玩伴不着而去观察一株小草,这样的生活究竟有多充实,有多大意义?恐怕很难说。看看少堂先生给我们推荐的另一篇作文吧:
   “古人认为,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其实,这首小诗仔细一读,不外乎五个字:‘孤独与幸福’。如果没有久旱中缺水的孤独,又何来遇逢甘雨的幸福;如果没有他乡举目无亲的孤独,又何来遇故知的幸福;如果没有相思的孤独,又何来洞房花烛夜的幸福;如果没有十年寒窗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孤独,又何来金榜提名时的幸福?牛郎织女相逢那一刻之所以会幸福,也是因为他们忍受了三百六十四天的孤独啊!
    “现在,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最幸福的事也因人而异。但从根本上说,仍没有离开孤独与幸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西边的唐古拉山上,有着许多的边防战士日夜保卫着祖国的疆土。曾有记者顶风冒雪登上唐古拉山,来到其中一个边防哨所。当记者采访哨所中的一位小战士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小战士眼圈一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出一句话:‘读信’。记者呆住了,没想到小战士说出来的,竟然是这么平凡的一件事。当她进一步追问时,小战士哭了,边哭边说:‘想家,但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哨,所以……’是啊,只有孤独的人,才知道幸福的可贵;只有孤独过的人,才有资格来谈论幸福的精髓。”
     这里的孤独,才可以称为“幸福、安乐的源泉”吧。而且,与这篇作文里谈到的“孤独”相比,我们所评论的那篇作文的“孤独”,其单薄和不充实不就显而易见了吗?
顺便说一下,少堂先生啧啧赞赏的“扶摸”,恐怕是爱屋及乌:这并不是小作者的匠心独运,而是写了一个别字,因为“扶摸”实在是一个生造词。
总而言之,小作者力图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孤独有时也很美,而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的主题,用意良苦,但效果因为前面对那一段孤独生活描述的单薄和不充实,而大打折扣,笔者以为用“主题不是很明确,内容不够充实”来评价还是比较合适的。因而,虽然给此文打32分是无视这篇文章的闪光之处,但若打58分,也明显偏高。愚以为,打48——51分(换算成百分制,就是80——85分)比较合适。
    另外,少堂先生提出的“审美疲劳”这一概念,含义很丰富,但我以为用来形容这件作文误评的事,还是不够合适。“审美疲劳”当指美好的事物看多了,反而辨别不出美好,而变得麻木了。而按照少堂先生说的“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只有水平才能培养水平,只有才华才能培养才华,也只有才华才能评价才华”,恐怕要说阅卷老师“审美缺乏”(缺少审美能力,因而发现不了美)才对。可我又觉得说阅卷老师“审美缺乏”恐怕也不符合实情,还是说阅卷老师“阅卷疲劳”可能更恰当一些。笔者没有参加这次阅卷,但只要参加过以往的阅卷,就会知道批阅作文是怎样的情形了:参加全市高三模拟考试统一阅卷的,就是这些学校高三的任课老师,大多数是一人教两个班级,少数教一个班。按每班50人计算(很多班级要超过这个数目),我们假设每人平均教80个学生,那么每人就要阅80份试卷(有些老师因故不能参加阅卷还不算内),除去批阅基础知识和阅读题的(按1/3算,他们也够紧张的了),每人要批阅120份作文;“为避免误差太大,我们安排每篇作文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这样每人实际批阅最少要达到240份。12个小时(一天半)中,至少要有半个小时,甚至要一个小时熟悉情况:阅读几篇不同档次的作文,研究、讨论、最后确定评分标准,好使其尽量统一;最后还要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登分统计时间。这样,即使把阅卷人喝水,上厕所,开始几篇批阅时的熟悉、斟酌、比较,以及遇到个别特殊文章还要和其他教师探讨研究这些情况都排除在外,足班足点,中间又一分钟不休息,精力也高度集中(这些实际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分到每篇文章的批阅时间最多2分30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判定一篇文章的“生死”,对那些中心明确,意境比较直露的文章,勉强可能做到打分适当;而对那些中心不够明确的、意境比较含蓄的文章,怎么可能评判得当呢?但是,每次考后阅卷,又不可能给你更多的时间,其他学科早已结束,你语文老师怎么办?只有加快速度这一点办法了,那么你不“草菅人命”怎么可能呢? 2003年,曾以一篇《平台》在第一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两轮筛选后现场作文)获得金奖(该文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读本)的江苏考生费滢,其高考作文《人情与节日》只得了25分。正式高考每年都有许多这样的“屈死鬼”,又何况“模拟考”呢?至于后来两位老师的解释也很好理解,问题提出来了,总得给个理由。这里似乎不能简单地用师德或责任心来批评他们。
     那么是不是对这个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并非如此。我以为,少堂先生恰恰提出了一个存在多年始终没有解决,而又到了不能不立刻解决的地步的问题。高考不是一件小事,牵扯到千千万万考生的前途和命运,实在是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增加阅卷人数。尤其是高考,你不可能在大暑天让阅卷教师再延长工作时日,人的耐力有限,达到一定程度再延长,情况只会更糟。但是,必须保证阅卷老师对每份作文有5分钟的有效阅读评判时间(即不包括喝水,上厕所,研究特殊作文,以及必要的休息甚至阅卷中间的突然打盹的时间),每天评阅不超过120份,才能保证阅卷教师把每份作文从头看到尾,从而保证判卷质量,把误判减少到较低(注意:不是最低)程度。如果这一点保证不了,那么我敢断言,阅卷的质量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我倒觉得,就少堂先生提出这个问题为契机,或者就是少堂先生牵个头,全市教师在媒体上展开一场大讨论,一定会得到全社会、尤其是考生和他们的家长的响应和拥护,或者能够改变全国高考作文阅卷存在的痼疾。不知各位方家以及少堂先生以为然否?

 

 



最后更新[2004-4-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