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师备考
文章标题: 《名师李锦霞:诗歌鉴赏题答题失误及对策》
     阅读次数:239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名师李锦霞:诗歌鉴赏题答题失误及对策

(堂2014年4月3日21:40:06按:昨天上午我在南头中学听李锦霞老师讲了一堂效果很好的诗歌鉴赏第二轮复习课。这是教案。现推荐给老师们参考。)   

 

诗歌鉴赏题中的答题失误及对策

 李锦霞

(国家级骨干教师,深圳市南头中学本届高三语文教师)

 

 

 

 

高三学生经过第一轮的复习之后,大多已具备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会出现一些答题失误。下面列举学生答题中的一些失误,试做分析,以期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和分数得以提高。

 

一、失误列举。阅读下面一首词,请分析下面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并说出理由。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4分)

答案1:菊花和兰花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0分。病因之一:以译代析。

【分析】

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这两句的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

在题干中,“上阕”限定了答题范围,而“怎样表现”说明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也就是说,指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离恨苦”的感情,是答题的要点。

【对策】读懂题干。

 

答案2:表现了诗人伤心、孤独的离恨苦。

——0分。病因之二:答非所问。

【分析】

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题干问的是“在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依据题干的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

【对策】理清答题思路。

 

答案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孤独寂寞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分。病因之三:笼统空洞。

【分析】

得分点:寓情于景。失分点: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表现离恨苦”时,只用了“用凄凉的景色”这句抽象的话代替了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等一系列鲜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概括,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上阕中,作者看到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默默饮泣。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这里有三个要点:“菊愁兰泣”、“燕子双飞”和“明月无情”。答题时三者的方法和分析缺一不可。

【对策】分析意象特点

 

答案:4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分析】4分。答题思路:方法+分析解说。

 

答案5: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1分。病因之四:只抓一点。

【分析】

得分点:燕子、衬托。失分点:学生只从诸多意象中单单拈出一个“燕子”,然后用一个“等”宇一带而过。以偏概全、挂一漏万,严重失分。词的上阙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渲染一种凄苦的氛围,借以烘托自己的“离恨苦”。在表现“离恨苦”时,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燕子的“双飞”是用来反衬孤独,“菊愁兰泣”是借拟人手法“移情于景”,“明月”则是以“满月”之“圆”暗衬自己的“别离”之“缺”。 

【对策】找出意象的使用方法及表情作用的“区别”和“不同”。

   

答案6:作者借景抒情,用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1分。病因之五:缺乏分析。

【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根据题干的要求,学生应该答的是“用菊、兰、燕子、明月”等“怎样”表现了“离恨苦”,重点在“怎样”,也即艺术技巧;而不是“用菊、兰、燕子、明月”表现了“离恨苦”。学生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脱离诗句本身,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对策】具体分析

 

答案7: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分析】4分。答题思路:方法+分析解说。

 

答案8: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分析】4分。答题思路:方法+分析解说。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分析下面的答案,然后写出自己的答案。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

答案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病因之六:曲解主旨。

【分析】

学生对揭示题旨、堪称诗眼的“乡梦”二字忽略不见,只抓住一个“春”字,就海阔天空地去谈“吹”论“逐”,结果误把一首思乡诗说成是“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语言的鉴赏也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词语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二步才是对其“表现力”也即表达效果的赏析,没有正确理解也就谈不上赏析评价。而正确的理解又来自对诗歌的整体阅读和把握。也就是说,鉴赏词语时眼睛里不能只有词语,而应该兼顾全篇,胸有全局。否则就很容易使分析离谱走调,上一病例便是在整体把握上出现了偏差。

【对策】抓诗眼。

【我的答案】

    “吹”字有唤醒之意,它使春风显得特别多情,唤起游子的乡思并且特意殷勤吹送诗人的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仅写出了思乡之切,而且一个“逐”字还使乡梦由无形变有形,具体形象可感。

 

    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

   ——病因之七:望文生义、任意发挥。

【分析】

    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以致误入歧途。如由“春”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内容大谈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偏题在所难免,胡乱发挥是其失分的症结所在。

   

答案2: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

   ——病因之八:无中生有。

【分析】

有的同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读诗,无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无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他都先从政治角度切人,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热爱生命”、“为国效忠”、”怀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凭着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去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果却是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

【对策】品味揣摩

【我的答案】

    在整首诗中,“春”字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发乡梦,吹送乡梦,无所不在。(2分)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使乡思乡梦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2分)

   或:

“春”字贯穿了全诗,引起思乡之情,又把思乡之梦送回家乡。给人一丝温馨的感觉,并不像秋思那么凄凉悲苦。

或:

    “春”贯穿于全诗之中,触发乡思,引动乡梦,使得原本伤感的乡思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抒发了梦境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喜悦。

  或:

  “春”字贯穿全诗,因春天的景物触动了漂泊异乡的情怀,由春触发了思乡,而思乡梦也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春的色彩是明丽的,更多地体现出了乡思的伤感惆怅而减少了沉重苍凉。

 

   【巩固训练】

1.

拟古(其七)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偏偏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匪:②非

问: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参考答案】“舒”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2分)

2.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1分)

    【参考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诗歌鉴赏题中的答题失误及对策

 

一、失误列举。阅读下面一首词,请分析下面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并说出理由。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4分)

答案1:菊花和兰花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得分:         理由:                                                                                                                                                                            

答案2:表现了诗人伤心、孤独的离恨苦。

得分:         理由:                                                                                                                                                                            

答案3:作者用凄凉的景色描写出一幅孤独寂寞的画面,抒发自己的幽幽离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得分:         理由:                                                                                                                                                                            

答案:4:首句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面写菊愁兰泣,实则是人内心悲伤;然后用燕子双飞来反衬人孑然一身,凸显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对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后两句再次使用拟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户的无情,以明月“不谙”衬“人谙”。反复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现离恨苦。

得分:         理由:                                                                                                                                                                            

答案5:作者通过对燕子等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的离恨苦,衬托出自己的苦闷心情。

得分:         理由:                                                                                                                                                                            

答案6:作者借景抒情,用了菊、兰、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离恨苦。

得分:         理由:                                                                                                                                                                            

答案7:花笼轻烟,似脉脉含愁;兰花沾露珠,像默默饮泣。作者先把菊、兰拟人化,表现出自己的哀愁。燕子双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明月之“圆”暗衬离别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拟人”和“反衬”表现了离恨苦。

得分:         理由:                                                                                                                                                                            

答案8:诗人用“愁烟”、“泣露”将“菊”、“兰”人格化,移情于景,借景抒发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用明月之“圆”来暗衬离别之“缺”,又借对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写出自己彻夜未眠,从而有力地写出自己的离恨之深。

得分:         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分析下面的答案,然后写出自己的答案。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歌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现力,试具体分析二字的作用。

答案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念春天,便梦见春风。本来梦是人的主观意识,但这里用“吹”,说明作者是因春风而发梦。“逐”是追的意思,不说春风带我,而说我追春风,是梦吗?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向往。

                                                                                                                                                                                     

你的答案:

                                                                                                                                                                                     

                                                                                                                                                                                     

    2:“春”字在抒发感情方面起什么作用?4分)

    答案1: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代表着万物复苏,也是给人带来希望的季节。作者陶醉于春天,体现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抒发了快乐的感情。

                                                                                                                                                                                     

    答案2:作者借“春”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为国效忠的强烈愿望。诗人连做梦都想随春风来到洛城,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壮志。

                                                                                                                                                                                     

你的答案:

                                                                                                                                                                                     

                                                                                                                                                                                     

【巩固训练】

1.

拟古(其七)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偏偏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②石,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匪:②非

问: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的妙处。

                                                                                                                                                                                  

                                                                                                                                                                                     

                                                                                                                                                                                     

2.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最后更新[2014-4-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