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报4月9日就程少堂发表在4月1日该报的《不及格还是优秀:一篇作文的命运》一文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今天特区报除发表广大读者的意见《好作文还是"问题"作文———读者评〈映阶碧草自春色〉》外,还发表了程少堂《语文教师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有删节)一文外,现将特区报今天的文章和未删节的程少堂文章的全文转载于下。深圳特区报下周还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好作文还是"问题"作文———读者评《映阶碧草自春色》
2004年04月09日 深圳特区报
4月2日,《教育周刊》发表了我市一位高三学生在市模拟高考中的作文试卷,同时介绍了评卷、审评人员对这篇作文的不同看法和打分,并刊印了一份“评分表”,请广大读者当回“评卷官”,打出自己想打的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广大读者通过电子邮件和书信,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打分意见。读者和编者想到一起了:通过这件事,考查和反省我们的教育,考查和反省学校教师业务建设的状况,以及如何培养教育学生等。
从收到的“评分表”大致可以看出,多数“评卷官”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是一篇好作文,扣题紧,立意好,文字清新朴实,应得高分。其中13%的“评卷官”给了满分60分,53%的“评卷官”给了56-59分,也有12%的“评卷官”给了“不及格”。其中理由,下文将有所引述。
他们的意见、看法,连同编者约请程少堂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本刊今天在这里一并刊出,供读者进作一步了解,也供老师参考。
一篇好作文
甘肃退休语文教师李贞崇说:今晨我反复阅读《映阶碧草自春色》一文,实感这位高三学生文笔之流畅,题目之贴切,含蓄而耐人寻味。此文首尾自然照应,对石阶的情丝、无限的眷恋,对儿时往事的简洁叙述,其情切切,其意绵绵,涌上心头而又难以忘怀的“孤独”,令人遐思,感慨无限。这难道不是贴题而主题突出、立意新颖的表现吗?
另外,本文有记叙,而更属抒情散文之范畴,结构之巧妙严谨,更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较强能力。
深圳的胡为涛先生认为,相信看了这篇作文的人,大多会认可这篇作文的题目妙不可言。
作文要求写的是“孤独”与“幸福”。“孤”而且“独”又何能“幸”并且以之为“福”呢?这是该作文的一大难处。这一要求极可能会引导作文的同学朝着一个方面走:先“孤独”,再由“孤独”转而“幸福”。该文作者另辟蹊径:为什么“孤独”与“幸福”不可兼得呢?就这一点,作者的构思已高出一截。
为何会有不同看法
深圳的吴永余先生说:深感报社对此组织讨论,很有现实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学生的作文问题,而且关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许多问题,甚至关系到倡导什么文风的问题。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一篇难得的好作文,但为何对同一篇作文有如此大的不同看法。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对话题型作文的性质特点的理解有偏差。
话题型作文的性质特点,就在于给学生宽广的思想驰骋的空间,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体现“大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特点。因此,只要与“孤独与幸福”这一话题有一点相连(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也只能抓住一点来谈)就不能判它为“离题”。就拿《映阶碧草自春色》这篇作文来说,其实扣题是很紧的。由于“孤独”便去寻找“乐趣”(幸福),从小草(大自然)中找到了慰藉;由于“喧嚣与世俗”,反使其领悟“孤独静处”的妙处。一正一反,相得益彰,既扣住题意,又主题明确,颇有新意。
第二,评价作文的价值取向有差异。
从两位评卷老师的回答话语来看,实际上集中于这样两点:一是如何判断作文的扣题与离题,着眼于文字形式上,还是着眼于文章内容上。前者是传统的八股式的作文论,非得要从提供的“话题材料”中,引上一两句等才算扣住了题目。但即使传统的作文论,对“审题”的要求,除了要明确“题意、题旨”之外,还特别强调要扣住“题眼”———“眼”乃光彩四溢之物,这实际已含有“形不接而神乃接”这审题之要诀的意思。很显然,两位评卷老师判其“离题”是不对的。
关于语言的优劣。这牵涉到两个问题:语言美的问题及文风的问题。应该指出,词藻华丽是一种美,但词语朴实也是一种美。语言上的形式美,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不管这种美那种美,准确地表情达意,是一切语言美的基础。以此而论,判上述作文“语言平淡”,也是不当的。
第三,语文老师自身的写作实践和理论修养不同,这是造成对一篇具体作文产生不同看法的根本原因。
语文老师要提高语文素养
蛇口的徐宜认为,有些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差、积累少,观念陈旧。“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假如自己都没看过多少名著和新作,不懂文艺评论,缺乏生活常识,缺少真实情感,那么如何去鉴赏美文佳作,去评判学生作文优劣呢?时代在变化、在发展,老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积累,观念要不断更新。现在学生的变化要比老师快得多,他们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特别快,如果老师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就必然落伍。现在有那么多新生代的小说作品,孩子都看过了,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呢?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有大量的时间来读书,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
建议主管语文教学的部门,加强师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
《映》文问题不小
深圳王世奇先生在来信中说:我对《映阶碧草自春色》一文的评分如下:“基础等级分为28分,发展等级分为0分,合计为28分。”
他说他的理由是:“作者本意是想刻画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儿女成长的重要性和反对部分家长过早地把社会生活与孩子的成长扭在一起的做法。但事与愿违,这一主题未能得到明确体现和升华,反而暴露了作者本身对‘绝对自由就是幸福’这种渴求的不健康的心理思维。”
深圳罗湖区的张云鹏先生则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一文立意深刻,有文采,有创意。然此文以影射方式拟文,通篇没有明确点题。此文不宜用作高考应试作文,因为容易给人一种离题错觉,评卷老师是没有过多时间给你细细品味的。
“另外,此文颇有“世人皆浊我独清”之意,如以此为人生观,将来不易融入社会。”(艾舟) |
二、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成因及克服
程少堂
(由于篇幅所限,深圳特区报今天发表本文时做了删节。以下是未删节的全文)
拙作《不及格还是优秀:一篇作文的命运》在本报(2004年4月2日)发表后,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问题不仅引起了我市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不少家长的高度关注。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拙作提出的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甚至可以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因此,研究、探讨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的成因,努力找出克服审美疲劳的对策,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各类考试中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文成绩,也有利于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进一步提出个人的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客观原因 :缺少审美之苗生长的工作环境
审美是一种“闲情逸致”,需要一种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而缺少审美之苗生长的工作环境,是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客观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沉重的考试负担。考试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容怀疑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人类存在,考试就必然也有必要存在。但是,考试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对人的发展有利,也可以对人的发展有害。素质教育就是为了抵消考试的负面影响而诞生的。非常遗憾的是,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压在教师身上的考试重负并没有减轻。就我市中学而言,尽管全市性的统考极少,但各区校自行或联合组织的考试比较频密,而且考完后还要排名,并且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在紧张的应考状态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难进行审美的。如果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那么语文教师是“审美难过考试关”。在沉重的考试负担面前,审美疲劳是可以理解的。
(二)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辛苦是众所周知的话,那么,深圳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之大绝对是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语文教师的工作压力又是所有学科教师中最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师的作业特别是作文的批改量很大,备课的工作量也比其他学科大得多。其次,语文教师大都兼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心血的复杂工作,它对教师精力的牵扯是很大的。第三,不是人人都能评价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但大凡识几个字的人都敢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说三道四。第四,语文教师在学校是挨骂最多的。本来,深圳市中学语文教学成绩在广东省是名列前茅的,就高考成绩而言,最近七八年来在广东省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以第一居多)。这数一数二的成绩无疑包含着我市中学语文教师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各学校的“水涨”,是不会有在全省数一数二这样一流成绩的“船高”的。但许多中学的语文组长诉苦说,每年高考完后他们都挨校长的骂,因为校长老是不恰当的把语文成绩与其他学科的成绩类比,批评语文学科拉后腿。实际上对全市绝大多数中学而言,语文学科绝不是拉后腿的学科。在这种经常挨骂的状态下,要想语文教师保持审美的敏感,是困难的。。
(三)封闭的工作(生活)环境。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环境都比较封闭。深圳教师也是如此,老师们基本上是在学校——家庭之间奔波,与其他社会群体交往的机会很少,就是连出去听课的机会也很少,业余参加有益性灵的文娱活动的机会少之有少(有的语文教师来深圳工作好几年了,竟没有进过歌舞厅没唱过卡拉OK)。封闭的工作环境造成了语文教师心灵的封闭,也损害了他们审美鉴赏力的发展。
(四)重复的劳动方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重复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教师劳动的重复性主要表现在教材的重复、教育教学内容重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复等方面。这一点在课改前表现得特别突出,课改后虽有所改变,但不可能有本质的改变。重复性劳动本来是需要更高的创造性的,但是缺乏创造性也可以对付。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有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长期的重复性劳动能消磨人的激情和审美冲动,使人变得麻木。
(五)压抑的管理机制。眼下“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口号之一,但这一口号似乎主要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似乎成了被“人”或“以人为本”遗忘的角落。在深圳,一些学校管理机制是恐吓性的。因此,我们不时能听说某某学校要实行“末位淘汰”,但这“末位”只对老师不对领导。领导可以对教师说“老师好不好由学生说了算”,但就是没人说“领导好不好由老师说了算”。领导动不动就威胁教师“不好好干就走人”,但教师谁敢对领导说“你不好好当领导老师就请你走人”?另外,一些语文教师由于具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的个性因而更不受某些领导的欢迎,受到的恐吓也可能更多。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甚至是恐吓的管理机制,是扼杀语文教师审美能力的刀子。
二、主观原因:缺少丰富的精神生活
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要求审美主体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缺少丰富的精神生活,是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一)过分工作,缺少休闲。迄今为止,社会规定的工作或劳动总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异化性质,也就是说带有一定的他律性和强迫性。而所谓闲暇,乃是除参加社会规定的劳动之外的完全属于个人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通俗地说,所谓闲暇时间就是玩(游戏)的时间,就是本能地“放松的时间”。闲暇具有自由性、个人性、主观性。美学家认为,闲暇或游戏是一种审美状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才说:“人只有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才游戏;而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马克思认为,闲暇时间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空天阔海,特别有利于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是,上班时间被工作填满,下班以后被列宁称为“使人愚蠢”的家务劳动吞没,少有个人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身心得不到休息,性情得不到颐养,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生活方式。这种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生活方式,使语文教师产生生理疲劳,最终使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变得迟钝,。
(二)过分现实,缺少理想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现实,作为名词,其意义为“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动词,其意义为“合于客观情况”。可见,“现实”本是一个中性词。但是,不少教师满足于庸常的“中产阶级” 生活,不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学生一起欣赏美、创造美,师生共同得到发展,而是过分现实,庸庸碌碌,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少对自己未来的想像或希望,缺少追求理想的激情。缺少激情也就是心理疲劳。心理疲劳必然造成审美疲劳。
(三)过分理性,缺少感性。所谓理性,即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所谓感性,指属于感觉、知觉的。理性与逻辑思维紧密相关,感性与形象思维紧密相关。语文教学中的大部分文本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过程也必须是形象的、感性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多一点情感,多一点体验,多一点悟性、灵性和想像。但是,现实中,不少语文教师很少积累生活,对大千世界缺少敏感;很少积淀文化,对人类千姿百态的文化缺少感悟;很少积累情感,对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缺少体验和想像;讲起话来没有生动的形象,只有干巴的概念和条条;讲起课来没有审美的鉴赏,只有“五马分尸”式的解剖性分析。只善于晓之以理,而不善于动之以情;过分冷静而不善于优雅地、有节制地、慢条斯理地“发疯”。长此以往,美当然会远离语文教师而去。
(四)过分功利,缺少审美。所谓过分功利,即指语文教师过分注重功效和利益。不少语文教师把教学工作仅仅当成是“饭碗”,把教学工作仅仅当成是获取劳动报酬后的必要付出,一种劳动交换。在教学工作中,面对一篇篇美文,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启发学生感受它的美,而是首先想到哪些是考试内容,哪些不是考试内容,是考试内容就教,不是考试内容就不教;以前考过的内容就教,没有考过的内容就暂且不教;对提高工作效力有短、平、快效应的书就买,否则就不买;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活动就参加,否则就不参加。长此以往,功利之藤必然会绞杀了的审美之树。
(五)过分练达,缺少纯真。练达即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语文教学要进入高境界,语文教师必须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一般说来,练达老成,对一个语文教师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但是事物走向极端就异化为他的对立物,就会走向反面。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老练到狡猾的程度,整天琢磨人而不琢磨事,就会走向反面,就会“世事洞明不学问,人情练达不文章”,他的心灵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充斥,他的心灵就不再纯洁真诚,美就难以在他庸俗混沌的心灵立锥。
三:对策:四大解放
我认为,要克服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主要办法是要给语文教师实现四大解放。
(一)解放语文教师的时间。现在不少学校会议成灾,有些会议毫无意义,有的学校领导头脑一发热,或者一个冲动,就马上通知开会,教师苦不堪言,但却敢怒而不敢言。应该让语文教师有充分的时间颐养性情,而不要把他们的课余时间被毫无意义的会议或意义不大的活动塞满。
(二)解放语文教师的空间。审美之苗既珍贵又娇嫩,既需要时间培育,又需要空间呵护。这个空间不一定要有很好的硬件,但却一定要有自由与宽容,以便语文教师能在这人性的天空放飞想像。
(三)解放语文教师的心灵。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学校的教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最要紧的是要做到两点:(1)要把语文教师当成人来管理,即尊重语文教师的人格,满足他们对事业、对待遇、对情感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摒弃害人害己害单位害工作的“恐吓式管理”。(2)要把语文教师当成语文教师来管理,即用语文手段(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手段)管理语文教师,尊重语文教师独特的个性。
(四)语文教师要自己解放自己。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的形成,说到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最有说服力的是,无论在怎样不利的环境中,总是有那么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出其类拔其萃,保持住了自己对美的敏锐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对语文教师而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放语文教师,最后还得靠语文教师自己。语文教师如何解放自己呢?首先,淡化功名,回归自然。淡化功名,不是不要功名,而是不要把功名看得太重;回归自然,就是回归到自由发展状态,遇事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以便留下审美之苗生长的空间。清代诗人李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王乾坤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这种“半半哲学”实际上是一种最自然最审美的人生态度。其次,追求简单,返朴归真。简单美是最高的美。生活要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追求简单。再次,寻找捷径培养兴趣。要培养对生活的兴趣、对工作的兴趣、对大自然的兴趣。至于所谓捷径,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心想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你就会有办法对它产生兴趣,而且肯定迟早会产生兴趣。最后,拥抱经典,点燃激情。要多经受文学的洗礼和艺术的熏陶,多欣赏一些中外一流的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特别是古典音乐),最好是自己搞点性情写作,力争从手低眼也低转变到手高眼也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做到了这四点,那就可以说他解放了自己,他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即使偶尔产生审美疲劳,也很容易克服。
(作者单位:深圳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