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梁青频道
文章标题: 《培正中学梁青:做“能思想”的芦苇(我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
     阅读次数:20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培正中学梁青:做“能思想”的芦苇(我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

 

做“能思想”的芦苇

——我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

 

广州市培正中学  梁青

 

今天这个“人人论坛”,要求大家凝练自己的教学思想。刚接到这个任务,我觉得最刺激眼球的一个词就是“思想”。所以我的汇报主题就用“思想”命名:做“能思想”的芦苇——我的语文教学成长之路。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他的散文集《思想录》中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的高贵与尊严就在于思想。

什么是“思想”?百度上说:思想,一般也称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基础,它也是关系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的重要体现。其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人因思想而伟大,人因思想而崇高。

看来,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活得有尊严,要想高贵、伟大,甚至崇高,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思想。

然而一个思想的萌芽、诞生与成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尚且还要历时几十年,我们一个小小教师,谈思想又谈何容易呢?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自己的教学思想,我自然是诚惶诚恐,因为我的思想正在凝练中。不过虽然诚惶诚恐,但我觉得梳理盘点一下十五年来自己在语文教学之路上的感悟和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

 

1998年,我从华师毕业,参加工作。工作第一年我非常投入,对教学倾注了极大热情,每个教育教学细节都做得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学校看重我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认可我的教学成绩,第二年便破例把我从初中调到高中任教。高中的教学当然难一些,深一些。可我凭着一贯的热情与执著,细致研读教材文本,也参考教学用书,并虚心向前辈请教,也因此在教学上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同行的肯定。当时的我,对当时这样一种状态还是满足的。

直到2006年秋天,我又带高三毕业班,那应该是我第三或是第四届高三吧。

有一天,备课组一位资深老教师推荐我看一份某市高考模拟考作文的评语,他不是推荐我看作文,而是看作文的评语,我一看,完全被吸引住了。那绝不是我所看惯的没有温度的冷血评语,那是充满生命张力、拥有深厚学养的一位长者对小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温情絮语,真诚、率性又幽默,其中既有热情的鼓励,更有善意的指正。通过文字,我领略到的是这位师者儒雅的风度、平等的胸怀和学术的姿态。看看评者何人——程少堂。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我的读后感,那只能是:震撼。此前我从没见过也从不知道,作文评语竟可以写得如此富有生命质感。叹服的同时,我在深深自省。

一年以后,2007年底,我们学校准备迎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那时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自然是要接待专家的。专家组中有一位特别的重量级人物,他正是中语界的先锋派领军人物、“语文味”流派的创立者、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这可真是机缘巧合。由于是同行,整个评估过程中,我们接触自然也会多一些。也是从那时起,“语文味”三个字,才真正走进我的语文视野,或者说,走进我的教学生命,也从此,改变了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并不敢说我有所谓的“教学思想”,但是,我有我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追求。我所主张和所追求的语文教学,就是程少堂老师首倡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因此今天在这里,要我谈我的教学思想,我想我更多的是借谈“语文味”来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和思考,以及自己的教学理想。

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老师给出了两个定义,一种是比较学术化的定义,一种是比较通俗化的定义。比较学术化的定义为:所谓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既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比较通俗化的定义为:所谓语文味,就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把语文课教学得有趣儿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美些。

对语文味的这两个定义,我是深以为然的。从字面也可以看出,语文味理念是一种理想,一种境界,它特别强调“生命”和“文化”这两个元素,“生命”和“文化”可以说是“语文味”的标志,就像商品的Logo于我而言,语文味是“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也正因为它是理想,是境界,“不能至”,于是有老师发出质疑,认为它不接地气,不好学,不实用,所以一直持观望态度甚至予以否定批判。可我想问问这些质疑的声音,如果我们的思想没有一点理想色彩,没有一点前瞻意识,不能提升到境界的高度,那么这种思想又如何引领我们走得更高,走向更远呢?显然,语文味指向的不是语文教学的已然状态,它恰是语文教学的应然状态,是语文教学应该要去的彼岸。我愿为此而漫漫求索。

我认为,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而语文味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把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即是手段。语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学出语文味,最终获得人生幸福感。所以,我的语文教学试图以“语文味”这个概念的定义为逻辑起点,从美学和哲学等多重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尝试在“语文味”理念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同时不断分析自己显性教学行为背后的隐性教学行为,以此革新自己的语文观念和教学思想,力求创新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融入生命体验的师生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重塑师生的人格形态和生命姿态。这就是我的语文教学理想。

 

那么,我为什么会对“语文味”一见如故呢?真的是一见如故,一看到它,就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我觉得“语文味”说出了我心目中的“语文”,我心中的语文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觉得语文味真正是一种思想,是有生命力的思想。“语文味”这一学术概念是程少堂老师十多年前的首创,这一理念有着很强的思想冲击力,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它给一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极大的启发性和挑战性,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此非虚言。这里,我们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以下是我搜集到的一些信息。

有一线老师认为“语文味是本世纪最初十年,对我国语文界影响最大的教学理念”;在“百度”网用“语文味”搜索,有近90万条相关链接;在7种数据库以“语文味”搜索,共检索到十年来以“语文味”为标题的相关文献593篇;近十年来,全国多家媒体组织了以“语文味”为专题的大讨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在讨论语文味时称“‘语文味’是近几年在语文教学界广泛流行的一个概念,一节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味’,几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准”;江苏两位特级教师王爱华、曹春华在《国内语文味十年研究综述》一文中更是指出:语文味从起初一个模糊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建构发展,已经成为支撑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方向的重要指针;今年,国家级文摘刊物、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2期,更是用接近杂志篇幅三分之一的大版面(19个页码),主办了程少堂之教改探索专题,并转载四篇重要文章;近些年,程少堂老师和他的语文味不仅被多所高校硕士生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同时还进入了大学课程,东北师大研究生张岩撰写的《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书已正式出版;程少堂老师在语文味理论指导下主讲的以《荷花淀》《咏雪》《子衿》《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菜单》《锦瑟》《沁园春·雪》等为经典代表的大型公开课在全国中语界产生广泛影响,教学实录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由此可见,语文味从诞生一刻起,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更是在中语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热潮。从学术角度看,一种思想理论能引发争鸣,这对理论本身是件大好事。凡是争鸣,必然有赞也有弹,无论弹赞,都说明有人关注你。也正因如此,不断经历着并且还将继续经历讨论的语文味理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就更是可见一斑。

我们说十年磨一剑。语文味的十年,是仰望星空的十年,是脚踏实地的十年。经过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最近,程少堂老师又发文明确提出了以“一语三文”为主要模式的“语文味教学法”。所谓“一语三文”,指的是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其中语言是立足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因此学界有人称“语文味”为“文化语文”)。凡是看过程少堂老师经典课例的老师都会发现,他对文本的理解无不融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他对文本的切入解读和文化落点,既与文本主题相结合,又与教学主题相结合。而教学主题的提炼和确定,都来自他对自我生命的体悟,所以与众不同,新意迭出。这样的语文课已不再是教师客观地讲语文,而是教师用语文来讲述自己,所谓“六经注我”是也。因为在文本中融入了执教者的生命体验,所以课堂会显得特别富有生命质感,自然也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有我”的文化景观。我常想,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能这样教语文,那些鲜活的文本又怎么会出现令人生厌的千文一面、千课一面的惨象?我们应该让文本烙上属于每一个读者生命个体的独特印记,让文本因“我”而不同,而生辉,而成为孤本。

 

可以说,近些年,“语文味”理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引领着我,是我的精神标杆。去年,我就自己对“语文味”的认识,撰写了两篇论文,其中《众里寻她千百度——语文味: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发表于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13年第4期,《语文味的“气”和“境”——中国语文教学的另一种观照》发表于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6期,今年还要继续撰写有关“语文味”定义和“语文味教学法”的论文,并完成至少1个“语文味教学法”的课例研究。去年6月,我申报了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3年度课题《“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能效专项课题),今年3月,又申报了越秀区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4年度课题《“语文味”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名师专项课题),这两项课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此外,我还尝试运用“一语三文”的模式主讲了《大自然的生命之歌——读解<巩乃斯的马>》、《亡国之音里的词韵——从<虞美人>细读李煜词》、《以“生命”的名义——从张洁<我的四季>谈一种生命的意义》等市、区级公开课,并尝试对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和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等教学设计进行了文化方面的挖掘。这两年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对一些考点进行“语文味”教学的探索,比如熟语、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写作等备考,我会渗透一点“生命”意识和“文化”元素,目的就是提升高考备考的人文含量。

 

伴随着十年课改,全国各地但凡有些名气的语文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所谓语文教学思想,而且我发现,提出了语文教学思想的老师大都比较容易出名。这些思想名目繁多,什么绿色语文、诗意语文、简约语文、情境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人生语文、无痕语文,等等,不一而足。我不是说这些思想不好,也无意否定这些思想,毕竟,能提出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但我总觉得它们都只是站在某个角度审视语文、言说语文,它们看到的只是语文的某种表征,说的只是语文的某种状态。也正因为是“某种”,所以,在我看来,它们并未把语文说“全”,“深”,说“透”。

 

我说这些无他,只是想说明我将继续对“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语文味”理论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前面我说过,我不能说自己有什么教学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我正在通往“思想”的路上行走,而且希望能走得远一些。语文味是程少堂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也是我的语文教学理想。如果说,语文味是一片浩瀚深邃的海洋,那我不过是沧海一粟。

最后回到今天的汇报主题:作为一名教师,要活得高贵而有尊严,就要努力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现在先跟着程少堂老师的思想走,以后有可能再慢慢自己走。说不定哪天,我也会提出我的所谓语文教学思想。作为女教师,风雅一下,不揣浅陋,先暂定个名字,就叫“风雅语文”吧。

以上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最后更新[2014-4-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