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元气淋漓,应有悲悯情怀,应有文化风度。
生命中那生动如诗的音符
钱冰山
(按:本文是为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4期封二人物配发的文章)
岁月无痕,三十年转瞬,有欢笑,有失落,依然风雨兼程。
1984年初登讲台,在内地一所重点高中(位于相对闭塞的一个乡镇)教书。一个不到20岁的青涩青年,面对一群十六七岁的学子,既有初生牛犊之豪气,又时常忐忑不安。没有教条的羁绊,我在课堂上尽情挥洒,那些如饥似渴的学生们睁大好奇的双眼,跟随我徜徉在文化的长河中,我收获了一种满足感。然而差强人意的教学成绩又让我颇为失意和郁闷。那时,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老师基本上属于经验主义型,我不想过早的让自己的教学生涯烙上刻板的印记。为此,我一方面重新走进古典文学的意境中,在“豪放”与“婉约”间追寻诗意,一方面搜集有限的教学资料,认真研究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思想和魏书生老师的“自觉学习”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变往日潇洒的知识灌输的方式,提出“互助学习”的主张,将教师视为重要武器的教学参考书的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在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互助学习。在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将自己平时所学融合在一起,既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又继续展示一个青年教师的学识魅力。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我总能让人刮目相看。先后获得了市里的教学比赛一等奖和“教学能手”的称号。十年磨一剑,我从青涩逐步成长。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自主发展,教师智慧引领,在互助中共赢。
1997年在深圳市罗湖区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的考试中,我获得了第一名,我分到了一所区属重点高中任教。当年,区教研员周启泰老师辅导我主讲叶君健《看戏》的公开课。我继续采取“互助学习”的方法,教学设计几经打磨,最后获得了近百听课教师一致优秀的评价。教研员说这在罗湖区公开课中还是第一次,为教师的成长起了引领作用。当然这堂课为我在一个新生的城市扎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我继续坚持“互助学习”的方法。基本上每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分小组汇报所学的内容,在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里,我会从更深入的层次和更宽泛的角度进行讲解。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学的有收获,在互助中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而我在教学中更有空间充分展示个人的学识魅力。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成为学校讲公开课的专业户,在2002年学校申报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的评估中,我是接受专家听课的核心人员。评估专家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推崇我的语文教学,并将我的课堂录像作为研究资料带走。在多年的高考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是2002年,学校第一个高考语文标准分800分的学生出自我的班级,同年我在深圳市的教学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来我还获得广东省教学比赛二等奖第一名和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这些成绩均创造了学校的历史。也因此,我有机会认识了深圳市教科院的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
2004年,国务院港澳办委托深圳市人民政府选派优秀教师支援香港的教学,因程老师的推荐,我成了其中的一员。
初次接触香港的中学语文教学,其高负荷、慢节奏、全封闭的教学状况让我惊诧莫名。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是典型的知识容器。如何帮助他们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认真思考后,我决定试行“互助学习”的教学方法。开始,我写好教案,让老师照着讲,但效果不佳。他们很难在短时间里改变固有的思路。在征得管理者的同意后,我登上了讲台,让学生先自学,互学,然后小组汇报,在此基础上老师点拨引领,把学习的自主权逐步交还给学生。一年下来,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教师们对这一教学方法也从怀疑到学习到尝试再到接受,语文教学既轻松又愉快。由于支教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原定一年的支教时间应学校要求延长了一年。支教工作结束后,我不仅获得了香港教育交流研究中心的嘉奖,还收获了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为我们主编的《古今阅读》一书的亲笔题字。我想,这次支教的意义,不仅是我个人获得了提升,更是在内地与香港两地教学之间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
2006年回到单位后,程老师推荐我在全市上公开课,我讲的是粤教版《语文》中张洁的《拣麦穗》。程老师希望我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新的思路和高度,并帮我确定“忧郁是美丽的——以张洁的《拣麦穗》为例谈”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中引入文化主题,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难度很大。为此,我认真研读了孙绍振教授的《文学演讲录》《名作细读》、作家张洁的有关文集和其他有关教学的书籍,基本明白了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忧郁是美丽的”这一主题隐藏其中的。莎士比亚说:“少女可以为失去的爱情而歌唱,守财奴却不能为失去金钱而歌唱。”张洁的《拣麦穗》《挖荠菜》等文章所表现的就是这一主题。
在备课时,我抓住文中的两个矛盾(矛盾一:曾经痴想,但不曾拥有;矛盾二:曾经拥有,不能永久)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通过两个场景来表现这两个矛盾:第一个场景是写那些姑娘们拣麦穗时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作者对那些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因为嫁出去时幻想与现实不一样;第二个场景是写“我”和卖灶糖的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对老汉逝去的忧伤。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助学习和老师的引导,学生基本明白了文章所写的“幻想中的爱情温馨美丽,现实中的爱情失落忧郁;‘我’享受拥有童话爱情的美好,‘我’怀念逝去童话爱情的忧郁”亦即“忧郁是美丽的”这一文化主题。我还从文中段落短,多用逗号,语句平实,少用修辞等方面入手,借助教材中鲁迅《伤逝》《秋夜》、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文章来延伸,让学生明白表现这一主题所运用的相关手段。在设计练习时,要求给张洁讲的一个和善的厨师为她做的很难吃的面条而勉力吃完的故事写结尾,进一步认识这一主题。
反思整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不单纯是张洁的文章蕴涵这一主题,其实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类似的主题,如《蒹葭》和唐宋诗词等,这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情感。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真正享受到文本的情韵之美。
后来,我又主讲了市、区初中语文公开课,我讲老舍《济南的冬天》,确立的文化主题是“为什么是写冬天而不是春天——老舍在<济南的冬天>对农业文明的呼唤”;讲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确立的文化主题“美好人性的赞歌”。这样的教学设计,给老师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一些活力。用文化主题来贯穿教学,实际就是要把生命体验带入到对文本的分析中,让语文课充溢着文化氛围。
无论是作为多次获教学比赛奖的一线教师和支援香港教学的专家,还是作为区教研员,在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游刃有余,但我明显感到自身科研能力的薄弱。这也是我作为一个成熟的教师不能成长为名师的瓶颈。
我的教学教研生涯真正掀开崭新的一页,要归功于程老师的指导。他经常对我说“一个人要有所建树,必须要做到‘个(提出一个有影响的观点)十(打造十节有创新、有影响的代表课)百(发表一百篇文章)千(读一千本书)万(业余时间多做一万小时的训练)’”,我知道,哪怕我能做到三分之一,我必将出类拔萃。他专门给我列出了教育、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单,要求我认真阅读,形成系统认知,提升理论素养,增强思维的力量。他用汇报读书笔记的形式来引导我读书;用给我确立论文主题的形式来推动我写论文,并帮我修改;让我十多次参加市高三模拟考试命题工作。我明白,这是用另一种激励方式来克服我的倦怠。就这样,我开始走进张世英的哲学世界,漫步于叶朗的美学殿堂,领略李宗桂的中国文化魅力;开始用刘长林的系统思维去审视语文,思考托马斯·哈代“呼唤者和被呼唤者很少相互应答”的真谛;聆听“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3-14节)的呼唤,体察“语文味”融生命体验于文本的文人情怀。
从此,系列研究高(中)考和“语文味”课题的论文在中语界留下了羞涩的身影。我登上了深圳市第三批名师的列车,长成了“程少堂科研专家工作室”的骨干,站在了深圳市坪山新区教研员这个岗位。十多年来,我不仅结识了深圳中语界的许多名师,如胡立根、陈继英、吴泓、茹清平、宋如郊、黄蕾、杨秀珍、王满英、王木森、马恩来等,从他们身上获取更多的能量,而且还邂逅了很多活跃在全国中语界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如孙绍振、温如敏、苏立康、魏书生、韩军、刘远、王君、王土荣、陈建伟等。在一种隐密的召唤中,心怦然而动。
教学语录
语文教学要善于挖掘潜在的文化主题。这是文本主题和教师生命体验相融合的个性化认知。在教学中将文本的文化气息和教师的人文情怀相融合,能涵养学习者优雅的文化风度。
语文教学要善于追求和谐的教学境界。要追求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和谐统一(主客观的统一),不仅要用教材讲述作者,也要用教材讲述教师自己。既是“我注六经”,也是“六经注我”。
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生命力。要有人性的温情、人格的体察、人道的滋养,这样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过程才真正契合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的内核。
语文教学之美,在于引领学生徜徉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与丰富而美好的人类情感共呼吸,聆听先贤振聋发聩的呼唤,打开心窗,启迪智慧,为人类不屈的精神而赞叹。换言之,美在“体贴”。
“互助学习”主张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前、课堂自学和互相讨论等方式,学习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情感等显性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基本能力。通过老师的深入分析,将学生逐步带入到生命体验和文化主题等隐形知识的学习中,继而达到一种和谐、灵动的教学境界。
警惕语文教学的“三多三少”
在新课标理念指引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三多”“三少”的现象依然普遍。即情感泛滥的迁移多,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少;老师喧宾夺主的灌输多,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少;突出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多,重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少。因而课堂教学依然在追求热热闹闹的视觉盛宴,而忽视了温情脉脉的情感交融。
当今语文教学之伤,一方面是师范大学教育缺位,许多师范生满足于拿学分,而不愿意从书写、朗诵、阅读、写作等方面夯实基本功,以致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学的伪改革添堵,当今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语文学科的本质和规律,以致语文教育依然带着镣铐舞蹈,横遭“误尽苍生”之诟病。
(欢迎光临http://www.blog.163.com/iceberg_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