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更美好
殷国雄
这些年,我一直没写过史金霞,没写过我心目中的史老师。
面对她,思考她,就如同探究自我灵魂的深处,感觉熟悉又陌生,充满渴盼却又心生胆怯,相信未来但对无限可能的未知又充满疑惧……我怕我笨拙的笔无法表述这样的丰富和繁茂。
在生命的拐角处,她看着我们
2008年的五月将是我记忆深处最清晰的片段。那一年的五月,有汶川;那一年的五月,我公务员面试失败,一个人,我走在五月的阳光里,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 ,还有一丝解脱。好久很长,我终于可以真诚的直面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我太骄傲,物质生活些许量变的可能改变不了骨子里的骄傲,所以我会告诉面试的考官们:“我反对强制拆迁,因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我太骄傲,我觉得我的才华可以冲破一切的约定俗成,规则将为我而改变;我太骄傲,我自觉是上帝的宠儿,我是朋友口中天生的教师,我的未来还有无限的美好。物质量变的考量,众人的标准,无法替换骨子里的骄傲。
“不全是这些,如果没有史老师,也许你的人生会决然不同,哪怕你依然是个教师。”妻子在一旁急急地补充.。
可生命没有如果,只有事实。我很清楚,没有她的出现,我根本不想做一个教师,这个起初让我觉得代表了无趣贫乏的职业。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竟然觉得这个职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是从第一次和她见面,在咖啡馆,她提及中国的土地出现太多的流氓归根到底是土壤太过贫瘠,我的内心产生的那一丝颤动。那是我教书的第四年,我的周围都是研读教参说话健康得让人不想搭话的人民教师;也许是听了她的点拨,我真正意识到“思想的技术,技术的思想”,上课也要锤炼自己的技术,而不能仅仅把着眼点放在“上什么”,从而越来越能体味到“上课是生命和生命的交融”的喜悦;也许是有意无意之间,她对我讲了太多教育的意义和真谛……
绩效工资之后,我终于能拿上行政单位一个基层办事员的工资,实现了当年的薪酬理想。我发现,我真的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没有史老师,我估计混进公务员队伍的决心会很大。倘使成功,以我的狗脾气,指不定在哪个局里被小科长想了法子调教;混迹未遂,估摸也应该成了满腹牢骚养家糊口的中年男教师。
所以,我真的很感谢命运的恩赐,在生命的拐角处,我徘徊无定,对未来充满迷茫,史老师让我发现了自己教书的天赋所在,她让我感知到这个职业的尊严和意义,我知道了自己应该走的路。
还有杨静娴,在常青藤的最后一年,遇到了史老师,她开始读书与写作,思考和追问。读林达邵建孙隆基……我从未见过一个人读书是那样地投入和热忱,她找寻生命价值和教师意义的热切,简直让我不敢相信她已经是一个母亲。因为孩子,因为家庭,她去了东北,但我们知道,她的人生因为有了史老师从此不同,她找到了她的方向;当史老师去了苏州星海,刘娜有时开玩笑:“她走了,你现在指导我们啊!”这个被我戏称“太富”的同龄人,和杨静娴一样,因为遇到了史老师,她开始找寻自我的意义。听她上《济南的冬天》,我不禁暗自感叹:“这是怎样的天赋!”王亚楠,一个体育老师,史老师的资深闺蜜,在体育课上却渴望并努力着,让学生找到自由和舒展。听到她拒绝健康课变数学课的要求,我知道,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底线和方向。
我不能说我们的改变都是因为史老师的出现。但无可否认的是,几个找不到方向的年轻人,不知晓从事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年轻人,因为有了史老师,他们愿意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他们愿意不再重复从前的日子。在生命的拐角处,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史老师看着我们,拐向了爱和创造的路口。
从课堂出发,一起寻找
工作第三年,我满怀憧憬从城郊学校调到一个有招生权的民办学校。考入这个学校,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这个江南小城衡量小学毕业生优秀 的标尺。我原本以为,这样的学校,应该有很多读书的教师,应该有很多对思想和文化感兴趣有热情的教师。但无情的现实很快让我懂得什么是青春的梦幻。
这个民办学校的有些教师完全没不读不思,按照他们理解的考试要求教书娱人。而当时,我已经通过网络触摸到了干国祥和郭初阳的课堂。所以,每次教研活动,我都忍受着那个貌似很有气场的教研组长说着诸如“这个教师的基本功很好,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的话语,那时我们不讨论课文的内涵,不讨论对话和生成,我们只说教态说基本功,说思路清楚;丁点特权的享有又使得某些教师缺乏敬畏,而这样的教师往往身居领导。他们不习惯文化和思想,所以反过头来要求所有老师不要文化和思想,以至于上《紫藤萝瀑布》,杨静娴非常苦恼要不要听他们的建议,到底讲不讲“文革”的写作背景,他们的理由是那样的义正词严“语文课又不是历史课,讲什么时代背景”。所以,慢慢的,我习惯了一言不发,独来独往,只是自己读书,林达崔卫平吴思林贤治……我以为,书本能给我答案,能帮我战胜孤独,能让我的课堂自发的与众不同。可我读的越多,我的苦恼越多。我不知道怎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如何把握课堂的流程,什么是对话什么是生成。我的方法就是灌,用原本我反感的方式讲述我觉得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的反应简单干脆:“回去再想想,我怎么会错?”;我在学校孤独得要死,我不想和同事们说话,特别是语文老师。他们开课,我坐在教室的角落,闭目养神之余,百无聊赖地打着几个呵欠。
几年之后,通过与史老师一次次地交流,我才能真正去理解这个学校的老师,理解自己,满怀同情。
在这个民办学校,每个人都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认同,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哪怕违背他们的内心,也要迎合权力的标准。而我却仗着老板的照顾,心安理得的嘲笑他们的扭曲。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一样,在老板面前,小心翼翼。我那时的课堂何尝不是漏洞百出,生冷僵硬。
2007年的九月,史老师来学校不久,就在会议室开了一堂展示课《前方》,它彻底让我改变了对上语文课的看法。我震惊的不仅仅在于这节课的思想内涵,这些对于我不算陌生;虽然因为学生的基础,师生双方接触的时间,他们还不能形成太多的碰撞和火花,但我依然惊讶于课堂的流畅和操作。
可那个时候,我的内心纠结于如何分配公务员考试用书和杂书的看书时间。我没想过要打磨自己的课堂,我只觉得改变不了就别把自个儿搭进去,还是早早脱离为上。
2008年的五月,公务员面试失败,让我多少知道自己不适合干什么。史老师循循善诱,几次与我交流,剖析我的心灵,乃至我的性格,我于是重新考量我的人生追求,我觉得打磨下自己的课堂也是个选择。机会很快来了,我要开校内公开课。那天,哗啦啦来了好多人,史老师也去了。我一看这阵势,立马乱了心神,慌了手脚。我磕巴磕巴上完这堂课,心跳加速,舌头打结,浑身是汗。最让人气急败坏的是,我正准备去听他们评课,坐在门口的一个学生告诉我:“殷老师,刚才坐我这里听课的那位老师说你讲的是宗教课。”坐门口的不就是一到评课就 “教态和基本功”往复不息的教研组长吗?怎么老喜欢在学生面前讥笑自己的同事呢?我顿时来了气,窝着一肚子火参加他们评课。好在,这次评课是史老师组织。
不出意外,没有多少老师愿意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来这个学校两年多了,我已经习惯。所幸,史老师打破这种了这种习惯到近乎有些麻木的常态,她坦诚却不尖刻地表白了自己的看法。从那一刻开始,我真正明白课文的深度解读不能只是以老师为中心,而是要学会聆听学生的看法,语文课堂的深度不是老师的独舞,不能以颠覆作者的观点为最高荣耀,而要能够理解作者的处境。在她的带动之下,几个老师也打开了心中的那把枷锁,或多或少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
从那次评课开始,我真正意识到打磨上课技术的重要。
没过多久,华东师大的两位博士来学校听课,开课的任务又落在我身上。深度解析课文,对我而言不是太难,难的是改变我以往狠压猛灌的强势,在和学生的对话中阐明观点。好在心中有了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同组的田老师又教我扣住标题设计问题。于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以待众人,当然,免不了,内心还是有点忐忑。
听课那天,人还是不少,史老师和高中部的几个语文老师也来了。回过头来,探寻这堂课堂课,它真正意味着我教师生涯的转折,我第一次发现课堂的魅力,第一次领略到学生和老师生命交融的乐趣。
评课的时候,两位博士对我夸赞有加,说我是在对话中推进问题,史老师也掩饰不住高兴,连声说:“比上次好多了,好多了!”正当得意,史老师敏锐而温和地,又一次告诉了我的问题所在:“课堂技术还是要提高,技术的背后也有思想,学生有价值的发言要么强调一下,要么再让他们讨论下,要让思想的火花多燃烧一下。”天赋如我者,顿生同感,实在是洞见。
“还有,你不是女人,一个女人家庭和事业之间很难兼顾。你说不能只用家庭责任定义女人的意义,要家庭和事业兼顾,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呵呵。”
从这堂课出发,我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努力地改变,用心和学生对话,留意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两年多了,无论讥讽挖苦,鼓励夸赞,我都在打磨我的课堂——“思想的技术,技术的思想”。虽然很多时候也不得不接受课堂的单调和乏味,但孩子们多彩的生命形态让我觉得课堂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快乐。
刘娜,在史老师的帮助下,上完她的全市诗歌公开课。教研活动,她诚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别人夸赞的地方都是史老师和别的老师的建议,没有她们帮着,我真不知道这课怎么上,发现很多东西自己都不知道。”从那刻开始,我看到她的努力和变化。一个完全没有谋生压力的女教师,也从课堂出发,和过去说再见。2010年下半年,苏州草桥中学来访,刘娜开了一堂《济南的冬天》,课堂的流畅,对话的进步,让人暗自感叹。在城北的小饭馆里,我欣慰地说道:“史老师走了,我也可以走了。史老师教给我的课堂技术,你也都学会啦。至于对课文的理解,那是靠读书和思考来解决。”
作为刘娜的好姐妹,刘会得到了省优质课赛课的机会。让我惊讶的是,这个看似柔顺的母亲,竟然在这样的比赛,一改她熟悉的授课方式,努力尝试文本的深层解读和对话推进,很大程度改变了我对她的看法。事后我从她口中得知,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她一直与史老师保持联系,史老师话并不多,但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能洞开她的心扉并让她充满勇气。
而杨静娴,早已告别为讲不讲文革的时代背景而头疼的过往,不论是在张家港,还是在东北,她都坚守着常识,坚守着课堂的觉醒。去年,她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述史老师对她的影响,发在《教师博览》上,题目是《霞光明月共此生》。昨天晚上,在QQ聊起史老师,她对我说:“史老师是一个充满理性和爱的人,是她让我变成一个快乐的教师,或者说寻找快乐的人,否则我大概也是一个干一行怨一行的人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王亚楠,这个体育老师,跟史老师交往不足一年以后,2009年7月,她竟然动笔写了一篇探讨德育的教育教学文章——《“性”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学生的“性”问题案例分析》,在史老师的鼓励下,参加江苏省师陶杯的论文比赛,获了奖。无论是在她的体育课上还是在她所负责的团委工作中,她都自觉地守卫常识关注心灵。思考,实践,也成为了她的教育追求。有次,她在扣扣上问我:“老殷,我这样的课,怎么才能让学生认识常识呢?我能做点什么呢?”
从课堂出发,我们突破自我,告别过往。
教研活动上,我们都努力地爱惜羽毛,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面对曾经让人麻木的有些无奈的规则,我们都不再害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们都敢于呈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我们都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是这样,不能总是这样。”
从课堂出发,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剖析自己的虚荣软弱无力,走向自我的认同和生命的完整。
仍然自由自我,永远高唱我歌——beyongd乐队
这个夏天,我还是离开了已经呆了六年的民办学校,重新回到了那所城郊学校。这六年,我从青年步入中年,从单身到有了一个四岁的女儿,从自我封闭到有了朋友,从狭隘到尽可能理解别人,从对上课没有兴趣到体味上课是一种乐趣……我变得太多太多,也许正因如此,还有出于工作稳定的考虑,我最终选择离开。
而史老师已经先我一年去了苏州星海学校。我不知道她现在生活的怎样,问过几次,她也没正面回复。但我真心希望,星海的老师和领导能好好善待她。
史老师在这个江南小城呆了三年,我几乎没有问过她的日常生活。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些人自卑到了狭隘。一个女人带着个孩子,会去触犯谁的利益呢?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不承认别人的优秀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把她看成敌人呢?
在当下,一个人的优秀带来的往往不是幸运,而是嫉妒和打压。史老师告诉我,她的电影课放在学校行政开会的下午,她让老板听课来制衡别人对她课堂的干涉和毁谤,她在办公室很低调不怎么说话。她说这些时,似乎还流露出一丝能够变通随机应变的自得,而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老师连上课都没有自由,又有什么好说呢?
史老师说,要去宽恕那些背后诋毁的人。我有时真的做不到,我可以理解他们的恐惧和自卑,但我无法认同他们的卑劣和丑陋。双方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底线,才可以谈得上对观点的宽容,进而对行为的宽恕。不过,我认同她所说的“了解之同情”,也努力想像她一样,不被这些人与事消耗自己太多的精力,而把更多的时间、热情、智慧和勇气,用在创造并改变自己的课堂与生活之中。
那三年,我看到了史老师的隐忍,不仅仅是为了生活,也因为自我追求的目标的清醒。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所以才能平和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
而我,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往往定力不够,人事的纠纷耗费了我太多的精力,哪怕绝大多数时候,是莫名其妙的事找到了我。我有过沮丧,有过软弱,有过愤怒……但成人世界的纷争,只会让我更加努力的好好的去爱那些孩子,让理性阳光美好在我们身上一起生长。我从未放弃。正如史老师带着女儿,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但生活的波折,也从未改变她对生命认同和完整的追求,对美好和阳光的热爱,对学生的爱以及让他们觉醒的创造性地努力。
对于我,史老师依然还像以前一样,敏锐而温和地,一次又一次指出我的问题所在:
“仅就课堂而言,你还有很多不足,如果推广到教育教学,那么不足就更多了,还有缺陷。从语文教师而言,你的知识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说的标准,不是所谓名师的标准,而是教育者的标准。你必须有勇气面对自己这些,认真反思。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外在,而忽略自身的问题。
“你好好反省一下,用一段时间,慢慢来,沉静下来。也许,着手完成你当年许诺的那些文章,对你而言,也是一个不错的自我整理。其实,我走了这半年,你的心,是不安定的。心态不好。
“向自身寻找问题,向自身寻找力量,你要按照你说的去做,自己是起点,也是终点。朋友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代替你成长,不能总是要我或者老朱给你棒喝你才能清醒一下。你得自己也能获得这个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都要知道,你该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在你做这些你该做能做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你的心要沉静,坚定。我这些年,都能做到这一点,你也要这样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到,你是男人,更应该能够做到。
“好好研究你的语文课堂,做一个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教师,不但是有尊严的,而且是幸福的!”
……
前段时间,她告诉我,她写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专著已经签了合同,9月底交稿,顺利的话,今年年底就能上市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并没有兴奋,我觉得,对于她而言,这一天早该到来。因为,她的语文课堂,开放而有力量,理性而有情怀,交融而尊重个性,充满真诚地唤醒,丰盈润泽地对话。我相信,她的书,必然能够像她的人影响了我们这些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一样,影响更远更多的人——让我们更强大、更美好。
临了,我还想多对她多啰嗦一句:找一个爱你懂你疼你的男人,好好地一起生活,为了女儿,为了自己,你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