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孟建安《汉语病句修辞》序言》
     阅读次数:197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孟建安《汉语病句修辞》序言

 孟建安《汉语病句修辞》序言

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fe37d00100f8xj.html

       

                 

                                    

                 

      河南孟建安先生,请我为他的专著《汉语病句修辞》写一篇序言,我是很爽快地答应了的。因为这个课题是我所喜欢的,而且我相信这一研究是有益的,这书对读者是有好处的;因为孟建安是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

              

                  

   

   病句,既然名之曰“病”,当然不是好东西。

   但是,对于病句,我在课堂上,经常说这样一些话━━

                  

        不要害怕病句。病句不是坏东西。病句也是财富━━宝贵的财富。语文教师往往把自己的精力花费在防治、防止学习的病句上。我常常觉得很是可惜。在我看来,语文教师与其把力气都花在病句的防止和防治上,还不如引导学生来分析研究病句,甚至鼓励学生创造病句。

                  

      因为我发现:说和写病句很难。甚至可以说:说和写病句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行为,是种冲破习惯势力束缚的运动。而说和写合乎语法的句子却很容易,因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的行为,一种机械的运动。

   你若不相信的话,我请您来说一个小时的话,不必是做一小时的报告, 随便地、侃、聊,信口开合,只是要求您每一句话都不符合咱的汉语语法,您一定会感到为难的。如果要您写作一篇文章,内容不限,但是却规定您每一句话都必须违背汉语语法,我想,您将苦不堪言的。

      病句当然不是好东西,但是也并不全是坏东西。甚至,病句和艺术化的句子其实是一回事情,表面形态是完全相同的。

  诗歌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病态语言。艺术佳句其实就是病句。

  这正如同:人们常说,一个人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一个人的缺点也正是他的优点。人的有点和缺点其实表现形态也是有共同之处的。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把病句比喻成犹如少女朱唇上的微笑,甚至说,如果没有语法错误,那么他就不热爱俄罗斯的语言了!

          这正如看人一样━━

              中国古人说:没有缺点的人不可交。

             中国现代人说:没有缺点的人不可爱。

       现代学者认为,天才和神经病人有某种共同之处。平常人的身上也潜在地存在着神经病的因素!

       事实上,病句有审美功能。这是不可忽视的。

       诗人的病句为自己赢得荣誉。

       诗人的病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如果说,人是游戏的动物,那么病句就是人们的游戏的工具,因为病句有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特别是孩儿家,有时会故意地说病句相互娱乐或自我娱乐的。

      常规的句子传递信息,病句能表现情趣,病句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小孩子的病句给大人许多乐趣。童言无忌,妙语天成。父亲的听到孩子说“piapia”和做母亲的听到孩子说“miamia”的时候,一定是很快活,是决不会责备孩子违背了语音规范,决不会因此来打他或她的屁股的,我想,这是一定的。

        病句是语文知识差的表现,也经常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反映。弗洛尹德就是从潜意识角度上来分析病句的━━口误和笔误。

     即使病句是一个坏东西,在辩证法看来: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废物可以利用。腐朽可以化为神奇。

      病句有时也能够提高表达效果!

      语言上的病句如何转化为语用中艺术的佳句,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就所说的“病句转换学”。

      即使说,病句都是、只是不好东西,我们也要研究它。疾病不是好东西,我们不是也在研究它么?不研究疾病,怎能防止和防治疾病呢?疾病是医学的研究对象。

     况,病句并不全是坏东西,当然就更加应当研究它了。

 

           

           

              

      病句是很值得研究的,而且应当为它专门建立一门学问:病句学。这个病句学应当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病句学,是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研究病句,特别是想把而一研究变成为一门学问,当然是很不容易了的。这里的许多问题,真是一言难尽,甚至是说不清楚的。例如:

        什么是病句?

        什么是语法病句?

       病句如何分类?语音病句、语法病句、语义病句、逻辑病句、语用病句、 文化病句、伦理病句?

        病句是怎样产生的?

        病句同非病句的区别何在?

        病句同艺术佳句的区别何在?

        怎样把病句变成艺术佳句?

        大家都不说、不写的句子就是病句么?

        听不懂、不好理解的就是病句么?

        不同的语体中,病句的标准是一样的么?

        不同风格的话语中,病句的标准是一样的么?

        病句能够变成规范的句子么?

        病句的研究怎样才能能够成为一门学问、甚至是科学?

        病句的研究,有哪些方法?

        ……

     例如“病句同非病句的区别何在?”吧,谚语说:“嘴上没毛,做事不牢。”嘴上的毛,叫做做“胡子”,是毛,是一个用词错误!《“大脑最需要“吃”什么?》(《体育参考》1998年7月24日)人只能用嘴来吃, 来啃,大脑不会吃、不能吃。这是语法错误,动宾不配。但是,谁不喜欢这样的说法呢?谁能是这是错误呢?

             

                   

              

    病句的研究是所谓的消极修辞学么?

    80年代以来,有些人很反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这的区分,甚至破口大骂,出语粗鲁。

      我虽然从没有从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角度上来考虑过修辞问题。但是,我一向认为,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也是一个办法,一个颇不坏的办法。 很有好处,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尽管我自己从不从这一角度来考虑修辞问题,但是我支持同行们这样来研究来写作。

       一般说来,病句问题是属于消极修辞学的。好象大家都是这样看待的。 有道理的。

       不过,我不这样看,原因就在于我把病句同艺术佳句联系在一起了,我 重视他们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他们都是对语言规范的违背,表面形态是惊人的相似。而且还能够相互转化。

      病句的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一个是,从消极修辞着眼,病句是语言错误,是应当避免和消灭的对象,找到病句产生的原因,帮助人们纠正病句,这属于传统的消极修辞的范畴。一个是从积极修辞着眼。研究病句的转化,病句的利用,寻找把病句变成艺术佳句的途径和手段,这就是消极修辞学研究对象了,当然是属于积极修辞学范畴的。

      在我的《修辞学新论》和《修辞学通论》,我提出零度和偏离、正偏和负偏离的概念。零度和偏离、正偏离和负偏离,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病句和艺术佳句都是对规律规则的偏离,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病句是负的偏离,而艺术佳句则是正的偏离。而转化是要有必要和充分的条件的,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些条件。但是,把这个界线说清楚,说明白,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病句的研究是所谓的消极修辞学么?

  80年代以来,有些人很反对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这的区分,甚至破口大骂,出语粗鲁。

   我虽然从没有从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角度上来考虑过修辞问题。但是,我一向认为,区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也是一个办法,一个颇不坏的办法。 很有好处,无论是对研究者还是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尽管我自己从不从这一角度来考虑修辞问题,但是我支持同行们这样来研究来写作。

    一般说来,病句问题是属于消极修辞学的。好象大家都是这样看待的。 有道理的。

    不过,我不这样看,原因就在于我把病句同艺术佳句联系在一起了,我 重视他们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换的关系。他们都是对语言规范的违背,表面形态是惊人的相似。而且还能够相互转化。

   病句的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一个是,从消极修辞着眼,病句是语言错误,是应当避免和消灭的对象,找到病句产生的原因,帮助人们纠正病句,这属于传统的消极修辞的范畴。一个是从积极修辞着眼。研究病句的转化,病句的利用,寻找把病句变成艺术佳句的途径和手段,这就是消极修辞学研究对象了,当然是属于积极修辞学范畴的。

   在我的《修辞学新论》和《修辞学通论》,我提出零度和偏离、正偏和负偏离的概念。零度和偏离、正偏离和负偏离,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病句和艺术佳句都是对规律规则的偏离,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但是,病句是负的偏离,而艺术佳句则是正的偏离。而转化是要有必要和充分的条件的,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些条件。但是,把这个界线说清楚,说明白,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的这些想法,曾经多次在许多地方讲过。

   然而,我好象只是是一个口头革命派:只是讲,而却没有更加深入地来研究。我在许多地方都这样地检讨过自己,因为有许多问题,我都感兴趣,但是却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记得,80年代里,新疆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专程来南京请教我对语言的语法和言语的语法的的观点,期间有人甚至抱怨说: “您提出了语言的语法和言语的语法的区别。我们跟着您跑,您自己却不管了。”我当然回答说:“学术是大家的。我提出了问题,这问题就不在是我个人的。甚至我对它也同样是无权的。如果我提出某个什么,就永远地认为 这是我个人,我岂不是太自私,太不懂科学研究的规范了所么?在学术研究              中,提出问题的人,并没有亲自解决问题的责任或者专利和特权。”

    病句学是我提出的,━━我说这话,决无争“首创权”的意思,因为我一向认为那是非常无聊的事情。顺便举个例来说吧,我写作《汉语修辞学》的时候,想了很久,才想出了“表现风格”这个词语。为为张静写作《新编现代汉语》中的“修辞”部分的时候,就用了这个术语,现在学者在论文中都说是张静第一个提出了“表现风格”这一术语。我认为他们没有说错,因为这书是张静主编的,他要对全书负责,书中每一句话都可以说是他的,因为主编是全书的代表━━“法人代表”━━,而我只是一个部分的编者,把我的看法说是主编者的是可以的,不能是错了的。如果我站出来争“表现风格”这一术语的首创权,那就太无聊了。━━但是,我却没有把它变成一门              学问,然而我也并不脸红,因为人的生命毕竟是很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只要自己没有白地浪费时光也就可以了。我这是向台湾修辞学家沈谦教授学的,他的《四十有感》中提倡“得饶己时且饶己”的精神,那次我去机场他,在汽车上,他首先给了我这篇文章。

   可喜可贺的是年轻学者孟建安深入地研究了,写出了二十多万字的一本书,这么全面,这么系统,这么细致,这么精密,归纳总结出了许多规律规则,初步建立了一门学科。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叫我很是喜欢,很是佩服。

   这本书就在读者面前,它的特点和好处,读者是一翻就明白了的。

   例如,病句生成的方法,作者总结出九种来:

       1、倒次法  2、添加法  3、省略法 

       4、逆法法   5、替代法  6、类推法

       7、杂揉法   8、对译法  9、变换法

   病句生成的语言外的原因作者归纳出四条:

        1、交际环境    2、交际目的

         3、交际者修养  4、交际者的心理

   是够细腻的了。

   因为本书的优点和特点都是很明显的,所以我就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我要说的只是:这方面的研究也、还、只是一个开始。

   这个问题本身还是很复杂的,还是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我同孟建是何时相识的,我已经记不起了。我们是从通信开始的。

   至于见面,第一次是在北京,1994年的冬天,中国应用语言学会成立大会期间。那时他在北京大学作访问学者,本该打道回府夫妻团聚了,知道我将去北京,特意留在北京等我。我一报道,会务组的朋友就告诉我,有人在房间里等我。这就是孟建安,这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二次见面,是1996年的夏天,在江苏的徐州,他参加了我主持的第二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次是1998年的夏天,在广州,他参加了王铁 民和我主持的修辞学理论研讨会,还带了他的小公子。他在会议上的报告是关于潜语境的,我还对他的论文说过一些想法。

   他同我最初相识的时候,还是一个资深的讲师,现在已经是副教授了,是《平顶山师专学报》的副主编了。在中国的今天,好象职称已经贬值,副教授似乎不怎么的了。但是,在我年轻的时候,讲师就算高级知识分子了三年困难时期可是享受政府的特殊照顾的。1999年春天我到新加坡的时候,林万菁博士来看我,我大为感慨:他做过国立新加坡中文系副系主任, 出版过许多专著,单是那本《论鲁迅修辞:从技巧到规律》(万里书店1986 年),就有508页!质量也是第一流的!还有《语法修辞论集》和《语言文字论集》等,还有散文集、评论集、诗歌集等。然而,博学多才的他还只              是一名副教授!那时,我深深感到,头衔并不重要,重要是的学问,是真才 实学。

    孟建安,生于1963年11月,那时我已经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然 而,现在他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发表了50多篇(部)学术论著。他这 个副教授的含金量是很充分的。

    孟建安在本书的《后记》中说,他是读了我的《病句生成学》(《汉语学习》1989年3期)之后,开始他的病句研究工作的。我记得那时, 我还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病句转换学》,好象是在《云梦学刊》(1988年4期)。但是,后来我却很少再想这个问题了。尽管我也陆续看到一些年轻的学者在接着我的话头,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可我就是不再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了。 后来知道,孟建安却持之以恒,发表了一组文章,如:

  、 《汉语病句生成的非语言因素》(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年5期)

   2、《病句生成的倒次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4期)

  3、《略论汉语病句的生成》(《平顶山师专学报》1995年4期)

  4、《病句辨识二法》(《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1期)

 5、《论汉语病句学的构建》(《平顶山师专学报》1996年3期)

                  

     我是很佩服的。因为,做学问就是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更佩服的是他既然最后完成了这本二十一万字的《汉语病句修辞》, 把病句分析的研究推向是一个新的高度,为建立汉语病句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孟建安虽然年轻,但是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了自己的路子。这一特色就是:密切联系实际,但是重视理论探索。他的近50篇论文都体现了他的这一特色。你看他所研究的问题吧:

       《詈语与社会文化》、《家教行为的语言学阐释》、《人名与社会文化》、《脏话的社会蕴含》、《征婚启事语言风格说略》、《划拳行酒言语交际行为》、《划拳行酒交际言语的修辞效应》、《浅议招呼语的社会效应》、《编辑退稿的语言艺术》、《编辑约稿的语言艺术》、《编辑公务语体的语言风格》、《编辑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股市行业语的特点及成因》……

     多么地贴近现实呀。但是也有:

        《潜在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干扰》、《“V+向+(了)+宾”中“向”  的语法角色》、《“在+NP”式“在N”后移转换说》、《中国语言的意会特征》、《语言理论的新贡献━━王希杰“潜”“显”语言理论评介》……

     这些文章又是偏重于理论的探索的。

    他的成功,还在于他的学风和文风好。他实事求是,简单明白,不故高深,不玩弄名词术语,不借助外国学术名人的词句来装饰自己吓唬读者,不说他自己也不懂得的话语。这看是简单,其实在目前,要做到,也并不容易。得有不怕被人指责没有学问,得不计较起职称评审时候的得分多少,这也不容易的呢。经常有人要我帮忙,同时问:“这在升职称时候用处大么?” 我回答不出,只是感觉到有些气闷:难道科学研究只是为的升职称么?甚至一位副教授对我说:“你是要搞学问的,我们只是为稻粱谋。”我就话好说了。于是,我才明白那些表面上似乎很有学术性其实并无内容的论文的作              者的用心和苦衷了。因此我比较喜欢孟建安的学风和文风。当然也希望他保持这一特色。我相信,这是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保证。

     我相信,孟建安会取得更大的的成功。

     我预祝孟建安取得更大的成功。

              

           1999年9月13日

               于南京北阴阳营8号6栋502室

                  


最后更新[2014-3-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最后更新[2014-4-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