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转载]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是伪科学?》
     阅读次数:313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是伪科学?

关于可证伪性原则的反思(两个案例: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两个案例: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简单地,不加限制地运用可证伪性原则作为科学分界标准的结果,是对科学实体的误判和逻辑上的尴尬。这方面最经典的例子,是波普尔自己运用可证伪性标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判断。

      波普尔批评马克思主义是伪科学,因为它是不可证伪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都是被历史事实所证伪了的。例如,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工资将不断下降,导致工人的绝对或相对贫困化,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社会主义革命会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一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将会消失,等等。而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工人工资却在不断上升;尽管有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增长,根本没有崩溃的迹象;没有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过社会主义革命,相反革命发生在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像俄国和中国。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以后,照样存在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按照可证伪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应该算作科学的。但是为了能自圆其说,波普尔辩称他指的伪科学是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修补过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自己提出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也许是科学的。全然不顾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试图解释部分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次序),并没有修补所有其他预言,而是承认它们与事实不符,因此证伪了的。那么是否可以说这部分没有修补而被证伪的部分是科学呢?又如何协调可以证伪的理论部分和不可证伪的部分,到底这个理论是不是可以称为科学?另外,理论提出有没有发生误差,而后来又根据事实修正的情况?理论有没有一个完善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不允许对理论做出修正?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也有出错和后来修正的时候。这种实际应用上的尴尬和混乱,完全是硬性套用可证伪性原则的后果。最后,让前面的人为后来的人负责的做法,就好像我们把费耶阿本德在科学认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和相对主义当作波普尔的科学分界标准来批判,就因为费耶阿本德是波普尔的学生,并且曾经是波普尔学派的成员一样牵强和没有道理。

      同样的情况反映在波普尔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误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一样,波普尔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伪科学,一方面因为其在逻辑上缺乏潜在的证伪物(potential falsifiers),因此不可证伪;另一方面,波普指责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在面对负面证据时,想方设法自圆其说逃避不利证据。完全没有考虑他这两方面的指责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又怎么可能有与其相反的不利证据?其实精神分析中有许多可以证伪的理论。例如,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妄想狂的病因是严重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同性恋的冲动与迎合社会观念将这种冲动从意识中排除出去的需要之间心理冲突,其结果使得不论性别和表现形式(受迫害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色情狂等),同性恋倾向成为出现妄想狂的必要原因。很容易通过临床数据检验这个理论。如果在毫无顾忌地公开实行同性恋的人群中也发现妄想狂的病例,那么所有妄想狂是被压抑的同性恋的精神分析理论就被证伪了。不仅如此,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受迫害妄想狂幻觉中的迫害人必然是同性的,如果临床数据中出现异性迫害人的案例,那么这种精神分析理论同样可以被证伪。波普尔为了自圆其说,辩称妄想狂的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的病原说不是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但是一方面,他对于到底什么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语焉不详;另一方面,则完全无视弗洛伊德把精神病理学看作其精神分析体系的基石这一事实。

发表于 文史哲 

22条评论 »

  1. Posted by 海水一滴

    6月 12, 2009 @ 10:19 pm

    既然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证伪或说被证实是错误的,他的预言完全不对,为何还称其为科学?应该是伪科学或者非科学啊?

  2. Posted by 田野

    6月 13, 2009 @ 1:56 pm

    这个我在其他地方回答了几次,

    在波普尔看来,只有可被证伪的(有可能发生错误,与事实不符)的东西才能够是科学,科学是可错的。不可能发生错误的东西不是科学。科学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抛弃错误的过程。一种理论被证伪说明了它的可证伪性,如果没有可证伪性哪来的被证伪?因此按可证伪性原则是属于科学的范畴。不是说科学不能有错,而被证伪的部分不是错误,不要抛弃错误的部分。有错、证错和抛弃错误,都是科学研究范畴内的事情,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就是这个意思。

  3. Posted by 海水一滴

    6月 13, 2009 @ 9:45 pm

    那照你这么说太阳围绕地球转是科学的了,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歪理学说都是科学的了。这样科学难道还要被人拥护?对歪理学说还不该抛弃?那就是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朝鲜和古巴是正确的了,世界上其他反对马克思的西方国家都不讲科学,反科学。凡是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都不对了,因为他们抛弃了科学。应该发展这个马克思主义才对,全世界现在都错了,只有你理解的波普尔是这样。太奇怪了。

  4. Posted by 田野

    6月 14, 2009 @ 12:18 am

    你到底搞清楚波普尔为什么说能够证伪才是科学了吗?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属于真正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个科学活动过程中,提出的学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的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有的可能还没有被证明是错误。说它们是科学,不是说它们一定是正确的,是指它们在可证伪的意义上属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跳大神,占卜和呓语。

    谁告诉你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不要抛弃的?但是那些可能但还没有被证明错误的部分,仍然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托勒密的地心说在被证明错误之前,是当时科学的一部分,就像牛顿的引力理论被爱因斯坦的理论证明是错误之前,是科学的一部分一样。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自己要先搞清楚证伪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觉得我理解的波普尔奇怪,自己回去好好读读波普尔,哪怕看看别人的介绍,多看几家?

    至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是科学,并不是要点。这部分文章的要点是说,用可证伪性判断科学与伪科学的局限性体现在波普尔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判断。因为他根据不可证伪说它们是伪科学,但实际上它们也是可以证伪的。

  5.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4, 2009 @ 2:14 am

    我第一次看到“可证伪”原则的举例运用,是在方舟子先生的《科学是什么》一文。在那之前,我对于所谓的“可证伪”原则和Karl Popper几乎一无所知。那篇文章和例子,我看了好几遍,最后总算明白了方先生所表达的关于“可证伪”原则的意思。之后,我是按照建设性的角度理解可证伪原则,即已被证伪的不属于科学。

    不过,现在田野所介绍的Karl Popper对之的阐述,并没有这样的意思,而是只要存在潜在可证伪性,那就是(或者说可能是)科学。真是这样的话,那这个波普尔就是一个昏蛋了。这个所谓的“可证伪”原则就是废物一个了,因为连《圣经》都可以证伪。《圣经》里介绍的关于上帝造人的说法,被后来的解剖学证明是错误的,7天创世的说法,也被考古学证明错了。连基督教都可证伪了,都科学或可能科学了,这个“可证伪”原则还有什么用?

  6. Posted by ronaldfree

    6月 14, 2009 @ 5:14 am

    楼上的对的,楼主并没有真正理解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如果可证伪性原则如楼主理解的那样,那这个原则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7. Posted by 田野

    6月 14, 2009 @ 10:31 am

    To ronldfree,准非医:

    最好的办法,两位自己去读波普尔的原著,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再读严肃认真的介绍文章,多看几篇, 因为可能有误解和一知半解。或者找哲学或科学哲学词典、百科全书看看,到底什么是证伪的意义?然后再把你们的心得贴出来好不好?

    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中并没有介绍证伪主义,而是把可被否证(证伪)作为判定科学的标准之一。那篇文章非常严谨,认为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要符合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四套标准,缺一不可。可证伪是作为逻辑的标准之一,即科学必须是“可被否证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是一个意思。与波普尔和许多人不同的是,方舟子并没有把可证伪性看作是科学唯一的,充分的判断标准。

  8. Posted by 无敌法王

    6月 14, 2009 @ 11:16 am

    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确实一点用处都没有。按照他的“可证伪”演绎下去,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假设,早晚要被推翻。依有代表性的海水一滴的说法,被推翻的东西都不是科学,那么,我们现在相信的科学理论,其实都不是科学,只是现在不能发现这些理论错在哪里,就像几百年前人们不能发现地心说错在哪里。

    方舟子也谈到“可证伪”原则,与波普尔的“可证伪”完全是两码事。方舟子的“可证伪”原则认为,如果是科学理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真,但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对。

    现在,人们嘴里谈的“可证伪”原则是波普尔那套,然而实际运用的却是方舟子那套。

  9. Posted by 无敌法王

    6月 14, 2009 @ 11:22 am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完整表述是:任何科学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

    注意这个:不能被证实。

  10. Posted by 准非医

    6月 14, 2009 @ 11:40 am

    呵呵,和ronaldfree不一样,我没有丝毫批评博主的意思。上面我所说的,正是要说明自己对于Karl Popper和所谓的“可证伪”原则知之甚少。博主对于Karl Popper与“可证伪”原则是有研究的,我这水平只有听讲的份,当然,也说点自己的想法、心得。我通过您的文章,对可证伪原则有了不少了解,那些对您的批评意见,我也没见到什么有力的证据,大多是一些个人的主观臆断。不过,因为我没有看到原著,所以不敢深信您的介绍,而只是当成一种待确认的知识储存起来。
    谢谢了!

  11. Posted by 无敌法王

    6月 14, 2009 @ 11:44 am

    哈哈~~~如果波普尔的“可证伪”原则是判断科学的标准,我现在就能提出很多科学理论。这么一来,我就可以成为大科学家了。

    波普尔“可证伪”多么荒谬,这么多年来,这层窗纸怎么没有人在科学界把它捅破?真奇怪!不知方舟子要不要给波普尔写一个“公案”?:)

  12. Posted by 无敌法王

    6月 14, 2009 @ 11:52 am

    大家怎么不想想,提出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科学”理论很难吗?

    1、现在还没被证明是错的。

    2、存在被证伪的可能。尽管这个“可能”要或许几百年后才能实现。

    开动脑筋,一个晚上想出十个八个不是问题啊。一夜就可以成为科学家啦。

  13. Posted by ronaldfree

    6月 14, 2009 @ 12:58 pm

    楼上是这么来理解的?
    你不但一个晚上想出十个八个,我看想出180个也没什么问题。但科学命题有价值大小之分,并且价值大小还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说,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以前这是个很有价值的科学命题,但现在只能算常识了。你一晚上提出180个常识命题有什么价值呢?

  14. Posted by ronaldfree

    6月 14, 2009 @ 1:02 pm

    田野

    6月 14th, 2009 at 10:31 am

    7
    To ronldfree,准非医:

    最好的办法,两位自己去读波普尔的原著,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再读严肃认真的介绍文章,多看几篇, 因为可能有误解和一知半解。或者找哲学或科学哲学词典、百科全书看看,到底什么是证伪的意义?然后再把你们的心得贴出来好不好?

    方舟子在《科学是什么》中并没有介绍证伪主义,而是把可被否证(证伪)作为判定科学的标准之一。那篇文章非常严谨,认为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科学,要符合逻辑的、经验的、社会学的和历史的四套标准,缺一不可。可证伪是作为逻辑的标准之一,即科学必须是“可被否证的,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正确、不能有任何的修正”,与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是一个意思。与波普尔和许多人不同的是,方舟子并没有把可证伪性看作是科学唯一的,充分的判断标准。
    ===============================
    原著没看过,有空确实要看一看。
    我也没有把可证伪性看作是科学唯一的,充分的判断标准。

  15. Posted by 海水一滴

    6月 14, 2009 @ 10:53 pm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部分关于计划经济和公有制还有那个剩余价值理论符合标准的伪科学判断。之所以说它是伪科学,一则经过这么多年实践证实,二则其自称科学,搞了个“科学社会主义”。

  16. Posted by 赛中国

    6月 15, 2009 @ 12:24 pm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是无意识,原来还有个泛性论,后来大家都不提了。无意识和泛性论就是四海皆准的忽悠,但前者还有一定的生命,有些脑科学家还在探索生理学的无意识,我觉得即便有了结论,也会与分析的理论有本质的不同。

    语焉不详是因为无意识众所周知。
    把精神病理学的基石可以产生五花八门的理论。

    [但是一方面,他对于到底什么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语焉不详;另一方面,则完全无视弗洛伊德把精神病理学看作其精神分析体系的基石这一事实。]

  17. Posted by 田野

    6月 15, 2009 @ 4:11 pm

    To 赛中国,

    就怕这部分有硬伤被你看见了。

    弗洛伊德自己在“关于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中是这么认为的,

    “The theory of repression is the cornerstone on which the whole structure of psychoanalysis rests. It is the most essential part of it。”

    你的博园子该割草了吧?

  18. Posted by 赛中国

    6月 15, 2009 @ 9:32 pm

    听起来很受用嘛。

    Repression的基石就是无意识,压抑到哪里去呢,就是到无意识里面去,看不见它,从而意识就可以挺胸走过去。在理解的时候,就用压抑来表述,没有构建无意识,就没有发展出来的压抑的理论。

  19. Posted by abada

    6月 16, 2009 @ 3:06 am

    可证伪只是科学的条件之一, 不可证伪也只是伪的条件之一.

    可证伪但至今并没有被证伪的, 才是科学的(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条件, 例如必须是某种全称事实判断);

    不可证伪但又冒充科学的才是伪科学.

  20. Posted by zahara

    3月 22, 2010 @ 10:53 pm

    是逻辑上有可证伪的逻辑属性,不是被证伪,被证伪了就是错误的,怎么还能叫科学呢?!

  21. Posted by 田野

    3月 27, 2010 @ 4:12 pm

    To zahara:

    抱歉你的评论被信箱filter误作垃圾邮件,今天清理时才看到。

    被证伪说明必然具有可证伪这个逻辑属性,因此属于科学活动的一部分。重复一遍以前说过的:

    “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属于真正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个科学活动过程中,提出的学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有的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有的可能还没有被证明是错误。说它们是科学,不是说它们一定是正确的,是指它们在可证伪的意义上属于科学研究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跳大神,占卜和呓语。”

  22. Posted by 田野

    3月 27, 2010 @ 4:16 pm

    这里当然始终是按照波普尔的原意来理解他的可证伪性理论对科学的解释。

精神分析是伪科学?

 
 

    几位朋友说,广州日报心理版的最新文章抨击精神分析,说精神分析是伪科学。
    最初没怎么留意,后来说多了,我还是打开看了一下。
    其实,这篇文章的意思一点都不新鲜,我上大学的时候,这些观点也都有了,挑其中几个说一下吧。


    第一,精神分析是伪科学。
    什么叫伪科学?
    伪科学是证伪主义哲学的说法。所谓证伪,意思是,如果一个观点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它就是科学的。
    或者说,这是有科学精神的。假若你提出一个观点,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那就是伪科学。
    根据这个说法,可能大多数人文科学都是伪科学。因为很多说法,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譬如矛盾论,譬如自然辩证法。
    我1992年考上北京大学,先军训一年。从1989年到1992年,共有四届北京大学的本科新生接受了整整一年的军训。许多人会认为,这浪费了大好青春。
    不过,对于我而言,这一年是转折性的一年,因我代表所在中队参加了那一届本科生的哲学竞赛。哲学竞赛分三块,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和西方哲学。我们中队有三个人组成一队参加哲学竞赛,他们俩先挑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我没得选择。
    西方哲学是什么?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什么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其他的哲学家名字都没听说多少个,思想更是没怎么了解。
    然而,仅仅一本第三流甚至可以说不入流的西方哲学简史,就令我震惊了。天啊,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才能接触到?我一下子产生了崩溃感,原来构建的简单的思想体系瞬间坍塌。
    要知道,高中时我真是一个坚定的某某主义者。
    不过,这次思想的坍塌是很美的事,我倒没怎么痛苦,反而如饥似渴地读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书,很快变成了西方思想的拥趸。
    现在,我的思想又部分回到了东方。不过,先不谈这个吧。
    就说说证伪主义。举一个例子,我说,所有天鹅都是黑的。这个观点就是科学的,因为这是可以被证伪的,只要任何一个人发现了一次,看到一只天鹅是白的,这个观点就可以被证伪了,所以它是科学的。
    但我说,天鹅可能是黑的也可能是白的,这个说法就是伪科学,因为不管你发现什么我这个说法都不能被驳倒,所以这是伪科学的。
    小说《1984》中有著名的矛盾论说法,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就是典型的伪科学的。奥威尔说,所谓矛盾论,其实就是,同样一个观点,我说的就是对的,你说的就是错的。
    也就是说,矛盾论是用来整人的。这样你就明白,中国人的糊涂哲学和伟人的矛盾论是咋回事了。
    再回过头来说证伪主义。一开始,我是证伪主义的坚实拥护者,但后来喜欢上人本主义的罗杰斯,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哲学家克尔凯廓尔等人后,逐渐改变了立场。
    我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主观范畴的学科,而证伪主义乃至其他科学哲学,它们发展出来的基础是经典物理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这些客观范畴的学科。两者差异甚大,用后者发展出的科学哲学来评判前者,是一种约束和伤害。
    证伪主义也罢,实证主义也罢,这类科学哲学,在我看来,它们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一个观点或一个发现,是可以通过简单可重复的实验来检验的,如果一个发现不能稳定地被重复发现,它就是伪科学。
    然而,灵魂可以被简单可重复的实验检验吗?爱情可以被如此检验吗?甚至,任何一个主观体验可以被证伪主义发展时期的科学手法检验吗?
    ……
    我极度怀疑。那时,我还用自己不算深奥但至少也不算入门的哲学思想做了许许多多次推理,试着从物质推到思想。我失败了,推不过去。对此,我本科班里科学头脑最天才的同学说,你难道不能理解这是相关吗?
    我说是的,我理解这是相关,可我不能接受相关,我只接受因果。
    既然从物质推不到思想的诞生,更不用说灵魂,于是我决定,放弃唯物主义的逻辑。
    广州日报心理版的这篇文章中,看似是科学主义,但实际上,这篇文章没有丝毫的因果论证,那些研究,全都是相关研究。
    什么是相关研究?譬如我们所知道的基因论,就是相关研究。例如说什么外向是基因决定的这种说法,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如此笃定,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事,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统计和逻辑推理而已,它根本不是什么因果论证。
    因而,我非常讨厌大学和研究生时的学术研究,那些学术研究,如果只看结果,你以为是很, , , 肯定的东西,其实它们全都是假设,而且假设, 建立起来的基础是乏味且在我看来极度缺乏说服力的统计分析。
    或者准确说,统计分析还是蛮有用的,但是,统计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人的体验是可以进行简单可重复的调查的。这一点我不能接受。
    相对于乏味的统计分析,我爱上了深度访谈。
    两者的区别是,统计分析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调查1000人的心理,而深度访谈可能只能谈上10个。更要命的是,深度访谈还未必真正领会了这个人的人性。
    但我还是爱这个,从大二到研究生二年级,我做了5年的电话心理热线,基本上是每个星期有一整个晚上,从晚上8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8点。
  &, nbsp; 我觉得这个工作比我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值得。
    更值得的,我也一再说了,是我研究生期间的两年抑郁症。我以自己的体验证到,抑郁症发作时,你可以拥抱抑郁背后的悲伤乃至种种体验,而最后自愈,不必吃百忧解,不必接受百忧解中藏着的逻辑——“悲伤是不对的,快乐才是硬道理”。
    我的方式其实也不特殊,这就是常说的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现象学直到现在都是哲学中的显学,而精神分析也一样是现象学的道路。
    什么叫现象学?现象,即你的种种体验,而研究你的种种体验的方法,就是现象学。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经过艰苦的挣扎,最后放弃了狭隘的科学主义,而学会了忠于自己的体验,忠于来访者的体验。这就是现象学的路。
    心理学有两条路,一条是科学主义的路,一条是现象学的路。前者最经典的还不是心理版编译的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神经科学,而是什么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生理心理学主要和什么打交道?耗子、猴子,最发达的如大猩猩。认知心理学主要和计算机打交道。神经科学要高端很多,但神经科学研究的范畴越是高端,它就越是难以突破。
    现在神经科学有无数发现,说脑部某某部位的损伤对应着种种心理疾病,从中还发展出了神经病理学。于是,在二十一世纪一开始,甚至有声音说,种种现象学的心理学都没有存在必要了,因为神经病理学解决了一切问题。
    这个声音太自大了,说到底,这些研究仍然是相关研究而已,尽管有时候看起来像是因果论证。
    果不其然,又过了几年,这个声音开始改变了,因有研究发现,主观体验可以改变脑部生理基础。
    现在医院精神科乃至神经科的逻辑是科学主义,而像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逻辑主要是现象学。  
    有人称,医院精神科才可以做心理治疗,其他心理机构没有资格做这个。甚至现在正在进行的精神卫生法草案中,宣称心理机构做心理治疗是违法。
    这就太搞笑了。要知道,心理治疗这个词,主要就是走现象学这条路的心理学家们发展起来的。如果不是弗洛伊德与罗杰斯这些人的努力,哪里有什么心理治疗,有的最多是精神病治疗这种说法。
    作为来访者,你是选择所谓科学主义,还是选择现象学呢?
    前者,是所谓客观的检查——目前在各大医院精神科的时间普遍为几分钟,然后加上科学主义的药物。
    后者,是无比尊重你的现象,即你自己的体验。也无比尊重你的现象学,即你是如何从你的无数现象中发展处你的生存哲学的。
    你喜欢哪条路?

 

    第二,谈谈性创伤。
    的的确确,来访者在心理医生面前谈出来的很多性创伤就是“谈出来的”,即它们很可能不是事实。
    如果以为这是事实,然后走法律途径,而抓捕侵犯者,那常常会发现,没有证据,甚至不是事实。
    不是事实是什么?是幻想!或者说是想象。但为什么要做这个想象,这正是精神分析的奥妙之处。
    最新一期的广州日报心理版根本不懂得这个奥妙,拿这一点来攻击精神分析,实在是对精神分析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弗洛伊德的治疗思想有过一个关键的转变。  
    最初,他的观点可以称为创伤论。即父母和其他抚养者对孩子的创伤,导致了孩子的种种问题。他尤其发现,性创伤可能是很关键的,因许多来访者谈出了性创伤,而围绕着性创伤,心理问题会变得严重扭曲。
    但一次治疗中他发现,一个来访者每次讲述的性创伤都不同,这让他开始想,或许来访者讲的性创伤并不存在,它们,是来访者想象出来的。
    为什么会做性创伤的想象?
    因为,这是孩子的渴望,以及孩子的羞愧。
    弗洛伊德由此发展出了他的学问的核心点——俄狄浦斯情结,也即恋父恋母情结。
    譬如,一个女孩对父亲有性的渴望,她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羞耻感。为了化解这份最难堪的羞耻感,她转而想象是父亲对她有性侵犯的念头。当这个渴望与羞耻感都极其严重,同时又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的话,它最终就可能发展成性创伤的想象。
    如此可以看到,这个想象非常重要,不能因而就视而不见,因为它是来访者的重要“现象”。国内精神分析流派的最有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的一本书的名字道出了这一精髓——《幻想即现实》。当然,它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主观现实,你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
    的确很多心理医生犯了这个错误——将“谈”出来的性创伤视为客观事实。但这个错误不是精神分析的错误,而是学艺不精的错误。如果自以为了解精神分析,但又不知道弗洛伊德的这个转变,那就是不合格的学生。
    话也说回来,我在咨询中也有一段时间内犯过这个错误,将来访者的想象视为客观事实,后来有一天想起弗洛伊德的这个转变才幡然醒悟。
    最新一期的心理版文章写道:
      精神分析在美国造成了大批冤假错案,大量女性病人在精神分析师的诱导下‘回忆’起男性亲戚或熟人在她们小时候对其实施性侵犯,随后这些‘罪犯’被推上法庭被告席。但经过调查发现“性侵犯”子虚乌有,精神分析师们反而成了被告。
    这一说法我早有耳闻,相信也的确发生过这种事实,但是否“大批”冤假错案,我没有看到详细的资料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实际上,使用“大批”这样的词汇,本身就是证伪主义所说的伪科学,因为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这样的词汇,中国人也很熟悉,叫春秋笔法。

    并且,不管怎样说,以此来攻击精神分析,都只能说,这个观点的论证功夫做得远远不够,提这个观点的人对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根本就不了解。
    对此我可以讲一个小故事。美国一个幼儿园的男孩们集体状告一个女老师对他们性骚扰,譬如会将花生酱涂在他们的生殖器上然后做点什么,但经过细致调查发现,根本没这些事。相反,这个老师是一个非常好也非常有魅力的老师。
    如果你只关注客观事实,你会说,这个老师被诬告了,这些孩子真可怕。
    如果你更关注主观事实,你会想,哦,这些小小的男孩们都对这个女老师有了严重的性幻想。
    这正好验证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幼儿并非一张白纸,在3-6岁期间,他们已有了明确的性幻想,并且性幻想的对象最初都是自己身边的人,最容易的对象就是异性父母。

 

    第三,谈谈逻辑。
    虽然我是现象学的拥趸,但现象学并不意味着头脑简单,爱说似是而非的话。实际上,现象学大师们也是逻辑学的大师,例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至于我自己,也许是天生,也许是我读了大量哲学书同时也很爱思考的缘故,我的逻辑头脑虽然远不敢称是大师,但自认为尚算清晰。读心理版这期文章,我觉得它的行文简直可以说是逻辑漏洞百出。
    譬如这一段:
      儿童时期遭受过性虐待或者别的虐待,可以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但不是每个受过性侵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问题。据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在遭受性侵犯的儿童之中,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任何症状,而大部分有症状的儿童都能够康复,少于五分之一的人在成年后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稀里糊涂地看,挺好的。但假若用这个调查来攻击精神分析,那就不对了。
    首先看看这个说法——“不是每个受过性侵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问题”。这个说法逻辑有漏洞。什么叫做“问题”,如果是心理困扰,那我敢肯定地说,所有受过性侵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心理困扰。
    如果这个“问题”等于“心理疾病”,我不知道这个行文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弗洛伊德会有如此弱智而强硬的论点——“每个受过性侵犯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有心理疾病”?
    有报道说,一个美国女孩去峨眉山旅游,被强奸,她报警后强奸犯被抓获,之后她又去旅游了。有这样的心态,这个美国女孩自然不会因此而形成心理疾病。但你若说她完全没有心理困扰,我觉得这也不可能。
    但是,国人的反应很奇怪,只有少数评论赞叹这个女孩的心理强大,多数都觉得她怎么这样呢,被强奸了还若无其事地去旅游。假若我们的女性普遍持有这一看法,那你可以预料,遭遇同样的事的话,这会导致心理创伤,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
    在我看来,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庞大而复杂,但弗洛伊德的逻辑头脑非常强大,他不会犯这种逻辑错误。
    这段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先拿一个不属于弗洛伊德的观点暗示说这是弗洛伊德的,然后对此进行反驳。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前提首先错了——这不是人家弗洛伊德的观点。

    最后想说,我从广州日报辞职后,心理版发出了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相反。一直以来我觉得没什么,毕竟不同的编辑会有不同的思想与立场,大家看看不同的观点也蛮好。同时我也想,针对不同的观点,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衡量。
    但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很不舒服,观点如此强硬,但论证如此不严谨,所以我觉得很有反驳的必要。

    毕竟,我从2005年到2011年主持了这个版面6年,我有感情。

 

 

关于《弗洛伊德批判》

 

2008-11-12 18:58:34   来自: 司马天下 (【放马堂】) 
弗洛伊德批判——精神分析黑皮书的评论    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4 star rating  4 


  日期:2008-04-04 
  作者:江晓原,刘 兵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看到这本《弗洛伊德批判》,我一下想到好几个问题。 
   
  首先是“社会科学”这个习惯说法。以前我曾经发表过关于此事的看法,认为这个说法甚至可以废除,还是用“人文学术”这样的表达更好,结果还遭到某些科学主义人士的批判,因为他们希望将科学方法应用到一切方面。当人们带着这种期望来看待人文学术时,当然愿意将人世间所有学科都以“科学”名之,所以人文学术就叫“社会科学”,人文学术研究的项目也叫“科研项目”,而“什么什么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也就可以加到几乎一切学问之上。按照这样的思路,“弗洛伊德学说是一门科学”的说法似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接触弗洛伊德学说了——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施蛰存等人就开始创作反映弗洛伊德思想的历史小说了。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所有弗洛伊德的重要著作都已引进中国,我们甚至开始习惯于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相提并论,视之为对20世纪人类社会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国内出版物中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是相当少见的。我惟一注意到有人从波普尔的学说出发,指出由于弗洛伊德学说是不可证伪的,所以它没有资格进入科学的殿堂。这样看来,这本全面批判弗洛伊德学说的《弗洛伊德批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就很有点“大开眼界”的作用了。 
   
  弗洛伊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一本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书,恰恰也是对弗洛伊德理论以及主要以其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史学进行“科学主义”批判的著作,即美国人斯坦纳德所著的《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那本书早在1989年就出版了,但当时在国内似乎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当时读到那本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书,一方面好像被其有关弗氏理论不“科学”的论证说服,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对心理史学颇感兴趣,又不能那么轻易地放弃弗洛伊德的全部理论,因而似乎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态。 
   
  其实,说到这里,有许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如:我们如何定义科学,科学的定义是否有宽有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究竟如何,人类在认识自然以及人类自身时,需要用到什么知识?这些认识是否一定限定于惟一一种类型?这样的认识是否可以是多元化的?在对上述问题的不同回答中,才可能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给出定位。 
   
  随着对“科学”定义的宽窄不同,弗洛伊德学说的“科学”资格也就可能得到或失去,但这归根结底只是定义问题。而这本书中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判,则是试图从根本上质疑和否定弗洛伊德学说。例如,本书第一部分就对弗洛伊德学说当初形成的某些基础性案例,诸如著名的安娜•O小姐的病例等等,进行质疑和否定。这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本来从一开始就是存在的,只是后来弗洛伊德学说大行其道之后,这些争论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如今本书作者们重提旧案,再次对这些争论进行考察。 
   
  当然,仅仅否定安娜•O小姐的病例等等是不够的。要批判弗洛伊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弗洛伊德学说后来为何能够如此盛行作出解释。而这就是本书第二部分试图完成的任务了。 
   
  我想,多年之后,这种探索基础性案例真实性的困难会很大,而且,也许更属于心理学史家们的工作了。但正如你说的,要对为何弗洛伊德学说后来如此盛行做出解释,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科学界,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即一种理论的提出,在其初始阶段,也许建立于其上的出发点和相关依据,后来人们会发现是有问题的。但这样的理论却并非因提出时依赖基础的不恰当而被抛弃,甚至会在后来流行起来,被后来的研究者重新给予新的基础。因而,当弗洛伊德理论在后来如此流行时,当它被众多的心理分析医生所用作理论基础时,到底它是否起到过有效的作用?因为确实很难设想,当一个从根基上有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成立的理论,会在如此长的时间中一直蒙蔽如此众多的医疗实践者和被实践者(也即患者)。 
   
  不过这又会涉及到何为一个理论的有效性的检验标准的问题。而当说到检验标准的问题时,就无法回避何谓科学,以及按照哪种科学的标准进行检验了。比如说,我觉得,许多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批判的人,采取的标准正是那种当代精密的实证科学的标准。而问题又在于,偏偏弗洛伊德本人最先用科学来指称其学说(见该书256页)。于是,也就有了将其学说作为伪科学的批判。 
   
  这就是我以前常说的“伪科学皆自成其伪”了。弗洛伊德自己说过“精神分析是一门科学”这样的话,当然变成授人以柄。其实在今天看来,世间不是只有科学才具有存在的价值,承认精神分析不是一门科学,并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门学问。 
   
  不过,这本书给我的印象,颇有些像是弗洛伊德敌人的一面之辞。作者们将弗洛伊德描绘成经常撒谎、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自我包装的伪学者。而他的学说又都是建立在虚假病例和谎言上的胡说八道,既不能治愈病人,也不能在分析小说电影时带来什么积极作用。如果真是这样,弗洛伊德学说怎么可能在全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难道全世界的学者都是弱智?随着我对本书的阅读接近尾声,我对弗洛伊德的同情反而滋生。我觉得本书基本上是“主题先行”的产物——已预先定好弗洛伊德的罪,然后去寻找罪证。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对于本书提出的“没有精神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思考、生活和发展”,我想你肯定不会同意,弗洛伊德的学说之所以在全世界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有如此深远的影响,那自然也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价值所致,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对于这样的学说,是有其需求的,而它也恰恰满足这些人类需求。回到我们的主题,那么,结论显然就是:如果没有弗洛伊德,人类恐怕未必能生活得更好。如果用肯定句来讲,那就是,因为有了弗洛伊德,人类会生活得更好些。 
 
————————————————————————————————————————————
 

【转帖】:《弗洛伊德批判》“民科”无罪

作者:张帆

发布时间:2008-06-27 09:51

来源:科学时报

能解梦的人,以前中国人似乎只知道周公,但他好像解得也不咋地。传说中懂得《周公解梦》的“大仙儿”们,只有看到特有意思的梦的时候,才能偶尔评论一二。至于一般人,大概只能晓得周公——也许能给稀里糊涂的梦画出个道来。后来才听说西方有一奇人弗洛伊德,写了本《梦的解析》,不仅能说出他听过看过的所有梦的意义来,最强大的是——还能九九归一,把它们都归于同一原因。世间竟有如此高人,未免让人尽皆叹服。

弗洛伊德生在奥地利,是个犹太人,靠《梦的解析》发迹。他宣称:梦是现实在个人精神中的投射,反映的是“被压抑的性欲”。精神分析的解梦理论,最初是用性来解释一切。比如:有个女精神病患者梦到了蛇,这让她感到害怕。因为在这个梦里,蛇象征男人的阴茎。这表明了她对性侵害的恐惧,或者她小时候遭受过父亲的性侵害。弗洛伊德后来的信徒们则不全用性,而用其他自创原因来解梦,但这种“一窍通来百窍通”的意思是一样的。其中荣格主张:通过遗传,人在娘胎里的时候就知道了所有过去的事儿,这样上面的那个梦就得重新解释:古代人怕蛇、怕虫子,所以把蛇作为图腾来崇拜。而女人特别怕蛇,是因为母系社会里女人是领导,得带头祭蛇。而阿德勒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梦都起源于“自卑情结”,这样上面的例子可以再次看成蛇象征阴茎,而女人面对男人第二性征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这个性征,感到很自卑。

每个人都会做梦。“哪个少女不怀春”,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每个少女都会做春梦。俗谚虽如此,但男人做春梦的比例或许更高。不过要按弗洛伊德的理论,那就可以把所有的梦都看成春梦,或是带“颜色”的梦了,别的心理学家自然要反对。事实上,自打弗洛伊德作为始祖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其他流派的心理学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批判。不光心理学家,甚至身为哲学家的波普尔,都专门针对精神分析不能被证伪的特点,提出著名的“不能被证伪的就是伪科学”理论而名垂青史——踏在精神分析身上大大发了一笔,也让精神分析从此留下了“伪科学”的恶名。

按理说,科学技术发展了,怎么还会有人信“伪科学”。可事实就是这样,虽然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讲究实证研究和物理治疗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但在法国和阿根廷,精神分析疗法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这种现状,由资深出版人卡特琳•梅耶尔牵头,40名专家专门撰写了一本《弗洛伊德批判——精神分析黑皮书》,以科学主义心理学作为阵地,从精神分析的说明模型、方法和结论上对其特点进行了详尽的批判,探讨了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甚至对当年弗洛伊德所用案例的真实性都提出了有力的质询。纵观全书,笔者认为在对待戒毒的问题上,科学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分歧最明显,前者主要用药物来强制治疗,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分析、试图消除导致吸毒的精神原因。不过这种疗法已经被证明不可行——就算患者暂时被“分析”好了,也没法抗拒生理需要,导致复吸。掩卷深思,在当今科技至上的社会中,科学主义心理学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理论和临床领域都获得了巨大成就。不过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里,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直独树一帜——它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难道从此就没有了生存的价值吗?

怀着这个疑惑,聆听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关于“民科”的讲座,而后夜探刘兵的博客,遂豁然开朗。究其研究方式与内容,精神分析更像今天的“民科”——当今的精神病治疗,更多采用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的生理疗法,精神分析逐渐沦落为主流之外的“民间科学”,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民科”。弗洛伊德一直想让精神分析成为精神病心理学的正统,但他很难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很多精神疾患都有生理原因,不是单靠问两句“今天你做梦了么?梦里有性么?”就能解决的。在当今的“正统”心理学看来,精神分析终归是神秘和不科学的,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可以,却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在整个心理学大家庭中,弗洛伊德及其理论始终属于旁门左道。自古“道不同不相为谋”,临床中分析疗法一旦失败,“正统”心理学就要跳出来说这说那。这也难免,平时看不惯的人一旦落难,人们往往都会跳出来,幸灾乐祸几句。但试想:如果“正统的”和“民科的”双方都抱着宽容的心态,在自己的研究范围里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少干涉一点别人地盘里的东西,做好份内的事,悠哉快哉,还给求医者多留了条路,岂不是皆大欢喜。作为“民科”的弗洛伊德也不一定非要成为心理学的不二正统,完全可以扬长避短——从主流视角看,精神分析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进路,也无碍大雅;从“民科”视角看,解梦并不是神仙道士们的专属营生,精神分析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给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的问题。

回头再看,心理学没法像数学那样演绎推理。心理学应该是多元的,精神分析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比起独断专行的一元,我想我们还是要和睦相处的多元吧


最后更新[2014-5-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