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的不仅是元素与线条,还有色彩与思想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摄影构图讲究减法原则的说法。只是我这里深化一下,不仅仅是构图的线条与元素,还有色彩,主题等都是减法原则,最容易被人忽略是色彩与主题元素的减法。方寸之间,就那么大,你想表达的越多,也就越容易失去。这个是和生活中的道理一样,你什么都想抓,却什么都抓不住。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想要的越多,可能却什么也得不到。取舍不仅仅是生活的主题,放在摄影中也是王道。每张照片,每次按下快门,你都在取舍,都在衡量,线条,元素,色彩,主题甚至思想。
这里举例说明一下,谈谈我个人看法,不一定对,但代表我自己审美。下面的片子是我三月份在西藏林芝拍摄的。
这张照片,更接近原图的色彩,当时底部草的颜色有点冷,还没有完全绿。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张照片看似已经很完美,从构图上来说,找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可是从色彩层面来说,这张照片出现了冷色调,中间是暖色调,底部又是冷色调的三种颜色的对冲,这样中间的暖色调就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的感觉。这张,就有了三个基色的对冲与矛盾,会给人多少带来有点杂乱的感觉。
于是,把我人工把底部草地部分色温,增加了一点,使其看起来更加接近暖色调的感觉。这样,这张照片就形成了上面三分之二是冷色调与下面三支一是暖色调的完美对冲。下面三分之一的桃花与草地,石头围墙看起来颜色不再那么突兀。而是形成了统一的暖色氛围,和上面的稍微偏蓝的蓝色基调的天空形成了强烈反差对比。我个人更喜欢这种感觉的色彩,冷暖对比,对冲,但不矛盾,保持恰当的比例,比较和谐,反而更加突出的了桃花的主体。
但是这里注意一个问题,还有一个色彩搭配问题。绿色,其实在自然界是最普遍的色彩,但也是最难组合搭配的色彩,我这里人为的把绿色增加了色温,使其偏向黄色的意义就是为了使其看起来和桃花不是那么格格不入。也是一种色彩减法原则,尽力减少不必要的干扰与杂色,使其色彩看起来更加统一。对冲的矛盾其实从某种层面来说,也是一种统一,很多人把统一理解为统一基色,我个人不那么理解,所谓统一,从来都是相对而哲学形式而存在的,就如平衡,从来都是相对平衡。不同的场景下,色彩的统一需要个人审美与文化素养去研究组合搭配,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
有时加法也是一种减法
前面说了,摄影基本都是减法原则,可能很多朋友就会一味剪裁构图,或者剪裁元素与色彩。这个并不难,但我想提的是有时,加法也是一种减法。所谓减法,从来说的不是形式,而是思想。摄影遵循的是减法思想,但不代表都是减法形式。这个不难理解,比如,增加一个元素与色彩,如果能使其看起来更加和谐稳定,那么也是遵循了减少杂色,干扰的思想。所以,理解什么是减法,就怕很多朋友喜欢追求形式上的理解,而不求深入,不去消化一摄影深入的东西。比如,看某位大师的作品,只看热闹,色彩漂亮,构图合理,然后马上看看参数什么,马上想到的是模仿,我也要拍出这样的东西。却很少思考,他为什么这样拍?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如果换个场景会怎样?
多想几个为什么,或许进步会更快。还是我个人一直提倡的问题,不要浮躁,只看热闹。我一直强调的是思想大于技术本身,就如你和师傅学武术,如果只是教你简单的武术套路,那么你就只会简单的模仿,打一套漂亮的好看的拳没有问题。但如果不给你开拳,所谓开拳就是拆招,每一招怎么用?怎么用于实战,怎么关键的时候能帮你翻身,那么你永远只是花拳绣腿而已。碰到好运气,或者模仿几张优秀的作品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在各种天气下,拍出你自己特色与风格的好作品。所以,不仅是理解形式与技术上的东西,还是要理解深入的各种摄影之道的思想问题。
为了说明加法也是一种减法,我还是举一张自己在西藏林芝拍摄的照片来说明。
这是我第一次剪裁得到的结果,为了突出水墨感和森林的云雾感。后期完毕之后,当时觉得完美,第二天早晨起来再看,总是觉得那里不对,对着这张照片看了十分钟,终于觉得是因为感觉与氛围小气。没有拍出山体与云雾的大气之感。于是,我回到原图,重新再去看。得到了下图。
相对来说,我更觉得这张更完美。理由有两个:
第一次剪裁时,我受了之前很多人提倡的每张照片要保留更多细节的影响,把其中细节很少的部分剪裁掉了。但是后来我想了一下,并不是这样。当时云雾的感觉来看,左上角的白色部分就是肉眼看不到的,这不是相机宽容度的问题,而是当时实际场景来说,肉眼也是无法看到的,就是一团云雾。保留下来,才是真实的场景。为了追求细节,而抛弃了本来真实记录的东西显得本末倒置。现实中我们拍摄照片时,经常会遇到很多细节不多的黑色或者白色场景,就是肉眼也看不到细节的场景,这时你是拍还是不拍?我觉得要拍,这才是真实的。看不到就是看不到,合理构图的基础上,真实的还原记录。
第二个理由时,我觉得这样保留左上角大量的白色云雾部分显得照片更加大气,在我们传统美学里,有一种说法:“善画留白,养心留空” 保留了左上角的部分,给右侧的森林部分保留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右侧是森林,那么左侧是什么?观众可以自己去思考,可以自己去感受。好照片应该如茶,是可以让人去品的,静心去品,而不是只看一眼,觉得养眼,再看就腻了。虽然这是个追求素食快餐的时代,但耐人寻味与经得住品的东西总是最好的。
所以,我第二次保留了留白,表面上是做了加法,实际还是做了减法,应为左侧大量留白,一下从视觉上减轻了右侧森林重色部分的压力。从视觉上,这是减法思想,只是加法形式而已。
主题减法,是最难取舍的却又是点睛之笔
之前很少有人探讨主题对构图影响,我这里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也不是权威,但我还是谈谈这个一家之言,仅供给有兴趣的朋友探讨之用。我认为主题对一张照片而言,无论风景还是人文,都是有独特的气质影响的。空谈无用,还是上照片来对比说明。
细草(微博@细草穿沙 微信:xicaocn) 摄影作品
这张照片拍摄在国清寺,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但也却是最遗憾的作品之一。遗憾是因为僧人的脚没有拍到,和两边的绿色植物有点抢色,我用的是50定焦,当时还下着雨,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我在雨中站了二十分钟。言归正传,来说说这张照片的主题其实是僧人,我当时只是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好,禅意,雨水,香烟,加上门是开的,透过门,可以看到后面的香炉,这一切环境颇具禅意浓浓的感觉。但是却缺了一个点睛之笔,就是人!必须是僧人,这个很重要,这个是主题,也是灵魂。所以我在雨中等了二十分钟等到了这个机会,但还是遗憾没有拍摄完整,算不得一张好作品。
试想下,如果没有这个僧人的因素,这张照片黯然失色。僧人的出现,一下抢掉了其他周围环境的视觉点,可以淡化了两边植物的杂乱感,所以,我勉强把这张照片也作为主题减法的一个案列探讨下,不一定对,但可以交流探讨。
细草(微博@细草穿沙 微信:xicaocn) 摄影作品
构图是摄影中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但却又是最没有规律可以遵循的。虽然网络上很多人大谈九宫格构图或者黄金分割点构图,但这些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意义并不是很大,最踏实有效提高自己构图的办法还是增加自己的美学修养与文化素养,让自己眼界更开阔,更具备更好的审美素质,这才是最踏实有效的路线。任何艺术的提升除了那一点天赋外的东西永远是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研习,去研究,去不断尝试与实践。这是真理!
摄影是减法的理解
在一些摄影论坛当中常常听到有关摄影是减法的论说,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应当是说,拍摄当中应减去掺合在画面当中与主题无关的元素,来突出主体才能引人注目。然而它与美术写生不一样,只要把不需要的就不画上去就行了,就这么简单!照相机的镜头可是收罗所有的客观,从中减去不必要的元素就并非易事了,你总不能将其统统搬开、轰走吧?除去变换视角、抓好时机等,我想到几种常见到的摄影技巧:背景暗掉、高光、虚化、淡色调…… 恐怕都是达到减法的一种手段吧?本文就专门谈谈我对这几种常见技巧学习应用的体会。
为什么想起了这个话题?我觉得所谓学习的过程总不能不明不白的机械照搬,总要理解到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根本目的,用对了地方用得恰如其分,方才能去除邯郸学步的笑话。
下面这张片子采用的是逆光拍摄,刚刚好有光的地方表现了老人的白发、手拿放大镜和文件这组成了一个主题。其它的地方就让它暗掉吧! 我喜欢拍摄这种逆光片,这里使用了高动态范围400%的选择(富士机子的参数),为的是不让主体人物,虽算不上主要关注点的衣服等部分,可以暗,但也能有一个细节层次的交代。同时为了控制逆光的过曝还是用了 Ev-0.67的补偿,如此原片尚需后期适当提亮一点处理和调整对比度,就算完成了。
这种暗背景的方法也常常被用在比如微距拍摄花卉的片子中,这倒是比较简单,一般采用中心测光以较亮的部分为准,远距离的背景也就自然暗下来了。
关于高光的应用我自己的拍片比较少,因此这里就没有贴图。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一个妙用:在欧美拍摄女模特的片子里,常常用到了高光把皮肤拍得亮亮的,而眼影画得深深的,为什么不像我们甚至要拍出皮肤细胞的纹路? 一次偶然的拍摄外国小孩的经验告诉我,她们身上的汗毛远比我们重得多!在这里高光的使用可以很好地掩饰其尴尬不是?
淡化背景的应用常常是依靠后期处理完成的,这里举一个例子:
我住家离展馆很近,因此常常有机会看一些很有艺术价值的展览,拍摄这些展品自然是一种有意思、有乐趣的事情。但是拍摄的时候总会在目标展品旁面有躲不开的的东西,包括参观的人流,于是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把非主体的元素利用后期PS淡化掉,这样不但可突出主题,还能够保持了展出的大体环境,而不完全失其真实性。
后来索性也把这种方式应用到了一些街头雕塑的拍摄上面。所以敢于这样用,我想这并非是新闻摄影,拍摄对象本身是一种艺术品,拍摄的主要目的也是要表现他的艺术性,同时又不想失去这件作品展现的街头环境,所以我才这样用了。
实现这种方式的做法并不复杂,通过对主体或者主体的部分抠像增加一个层,在这个层和原有层中间再加入一个填充淡蓝或淡灰并使其有一定的透明度,能隐约露出背景环境就行了。
虚化背景用来减去或适当降低非主体元素的影响更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它也很符合人眼睛关注焦点和焦外的习惯。
它不同于暗调高光那样基本上是看不到背景,而是采用看得不实,同时还可以控制虚实的程度来区分比如用在人像摄影当中的标准人像——此刻背景基本完全虚化;或者是环境人物——适当保留人物的环境存在场合,比如人物的工作、职业、作为等等来起到烘托主人的心情……
对于虚化背景的应用我想朋友们会比我有更多的体会,因为我进入数码时代就放弃了单反机子的使用,也不具备那些恒定大光圈变焦镜头,这些众所周知可都是虚化背景的利器!所以在这里就没资格过多陈述了。
不过我还是斗胆在这里提一句:不要为了虚化而不分场合,什么场合都使用?比如微距拍摄一朵花如果你想突出花蕊,那么可以适当虚化掉部分花瓣;然而你想有一朵完美的花,那景深就要适当增大一点,别虚化太狠了。
这也就是开篇我所说的学习不管什么技法,都要明白它的目的,在这里就是服从于突出主题是什么?来决定减法的范畴,这一定要清楚!
就此也愿意与朋友们相互交流!欢迎与朋友们联络!
最后放上几张不同程度虚化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