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三语文写作复习讲座
一、解说
话题作文的本质是鼓励创新。话题作文是让学生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叙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经历,表达各自的不同的生活体验,抑或发表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与见解等等,甚至可以虚构故事,描述想象和联想。作文话题既不限定文章的选材立意,也不规定表达方式或体裁运用,从而为考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写作才能、表现个性和努力创新提供了可能。
话题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只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审题要求并不严格,而命题作文大多含有或隐含着一个中心意思,有明确的审题要求,一旦走题,旧可能会导致全文的写作失败。话题作文强调的是与话题的相关性,所写内容与试题提供的话题有关即可,而命题作文更强调紧扣题目展开。话题作文的写作空间大,既可以以提供的话题为题目,更鼓励自由拟题,其作文题是动态的;而命题作文的作文题是强制性的,是固态的。
有些话题作文也提供材料,但这种提供材料的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不同。从审题立意上说,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考生作文立意须始于材料又归于材料;话题作文强调的市“有关”,其写作角度及立意有较大自由度。从取材上看,材料作文往往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选素材要考虑与所提供的材料相似或者兼容;而话题作文则没有这种限制,有利于考生摆脱这种构思上的羁绊,便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文体上讲,材料作文往往有明确的要求;而话题作文则把文体淡化了,记叙、说明、议论均可,还可以写小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从思维方式上说,材料作文多为“线形思维”,由于在内容、体裁、形式上的限制严格,因此,写出来的作文趋同现象比较普遍;而话题作文则为“发散性思维”,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使考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更多地体现了对考生意志和兴趣的尊重。最大的区别在于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所给的材料,而话题作文不要求一定要引用材料。
二、题型
1、直接出示话题
例题① 以“读”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但不得写成诗歌)。
提示:1、此处的“读”字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以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2、“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或者某中生活经历和某种社会现象等。3、自拟题目,必须含有“读”字,如“读书乐”“我的阅读趣味”“我爱阅读大自然”“我读懂了父亲的心”“这段生活令我百读不厌”等。
2、设计一段提示性语言,引出话题
例题① 无论是在一个社会、团体还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十分重要的。请你以“信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认识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也可以用“信任”为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提供材料引出话题
例题1 你有过成功的快乐吗?你有过失败的痛苦吗?你是否品尝过生活、学习中的烦恼或喜悦?当时,你有哪些想法?你是否渴望别人的理解?你希望把心里的话向朋友倾诉吗?
要求: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上述这段话中的一个话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
例题2 阅读下面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切身感受,自选角度,自拟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的,是水、能蒸发为云,变化为雾、雨、雪、凝结为晶莹的冰,千变万化有不失其本性的,是水……
三、指导
写好话题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拟好题目。作文题目要准确,更要讲究生动、凝练、含蓄、新奇,要有美感,并能使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大体知道作文内容的写作方向。2001年安徽省得作文话题是“最需要”,试题特别要求“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有一考生拟的题目是“我最需要的一剂良药”,还有一考生拟的题目是“发展了,我们最需要绿色”,这些文题就拟得不错。再如山西省2001年的作文话题是“家”,一些好题目如“我们都有一个家”“回家的感觉真好”“两束康乃馨一份爱”“一生倾情”等,都深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讲,考生能拟出一个高人一等的标题,便抢占了考场作文的制高点。那么,怎样才能拟出一个漂亮的标题呢?一般说来,拟定标新立异题目的方法有:
1、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来拟题。巧用比喻,如《练字虎山行》,练字的过程枯燥无味,作者用擒猛虎作比,形象生动,很有感染力。《人生之网》,人生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一张沉重的网吗?这个题目带给人深思;巧用拟人,这种题目说明文应用的较多,如《我是网,我怕谁》,一看就知道是介绍网络知识的,还传达出网络的的力量无比强大的信息。《你听见冰川的脚步声吗?》,冰川的移动变化变得生动有趣。《香烟的自白》、《我是电》都是运用了拟人手法;运用设问,如说明文的题目《地球是圆的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议论文的题目《老实人总是吃亏吗?》、《什么样的青春最美》、《“顺境出人才”吗?》等,用设问来引起读者的思索。
2、逆向思维,力求出新。如《近墨者未必黑》、《“闲书”不闲》、《不知足者常乐》等,这些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语文报初中版第271期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让脑袋作360度转动》,脑袋怎能360度转动,让人大生好奇之心,作者有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引用名言或流行的短语、歌词。引用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做生活的强者》等。引用流行短语的如:《大话 》、《 总动员》等。引用歌词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从头再来》,《让我欢喜让我忧的 》、《 都是 惹的祸》、《我是一只小小鸟》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也使文章带上新鲜的时代气息。
5、巧用公式符号,简洁醒目,。如《1+1=?》、《金钱≠幸福》、《爸爸+妈妈<我=。
拟题中一般会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如以一次考试题“以‘换一种思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为例,
(1)用独有之笔命独特之题。如:1、大路不通走小路 2、换一种思路真精彩 3、新思路带来新发展 4、换一种思路看生活 5、换一种思路到罗马 6、换一种思路海阔天空 7、山不过来,我过去
(2)不求创意求保险,老老实实抄“话题”。换一种思路
(3)语言调遣能力低,题目太长太口语。如:1、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换一种思路的好处 2、换一种思路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审题不清认识浅,命题难显作者意。如:1、我的疯狂英语 2、补课 3、作弊 4、老爸
(5)题目太大难把握,匆匆忙忙草收兵。如:1、谈创新 2、思路创新
3、谈思路 4、创新精神
(6)为了创新不求准,“标新立异”出问题。如:换则成,固则败(说话绝对,认识偏颇。)
以上的命题情况优劣清楚,请同学们慎重命题。
二、选材立意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要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社会。歌中唱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应该极大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写你的父母、师长、朋友,写你的家庭、村落、故乡,写你熟悉的人和事。如能让自己溶化在浓浓的真情之中,定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千万不要虚构让人难以相信的故事,或来一通空洞的抒情或议论,内容不实,更无新意。
2、精选材料,以质取胜。要提高话题作文的立意水平,选取的材料必须新颖、典型、切合观点。新颖,就是不用或少用那些人所共知的材料,也即选材要新,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典型,就是选取材料要有代表性,不要搞同类材料的堆砌。切合观点,是指所选材料必须能为说明观点服务,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证明观点或表现中心。也可以独辟蹊径,言他人之未言,以表现出独到的眼光。如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般同学会想起贺知章的《咏柳》,赞赏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或者是感叹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真挚友情;还有人会赞美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如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新意立现。(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如引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 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相送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因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江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的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3)、如果你写托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尽量避开赞美其生命力顽强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杨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是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此外反抱琵琶,逆向立意,能使你的文章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这方面也不乏成功之作,如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一位考生就提出了“向记忆移植说不”的口号,并指出如果依赖记忆移植来复制伟人,那就没有超越,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令人为他的精辟见解拍案叫绝。另外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名”,“多一点‘不求甚解’”等都是靠“唱反调”来出新求胜的。像上面“柳”那个话题,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他人多赞美,我却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以奇出新。总之,在立意时,思路要活,选择的角度要新,立意材料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展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3、只能有一个中心且中心必须明确突出。话题作文,可写的东西很多,常常会出现多中心的情况,而多中心实际上就是无中心,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同时,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也不允许有多个中心。另外作文立意的立足点要高,但选择的角度要小,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细小的材料中挖掘出闪光而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做到以小见大。那么,如何以小见大,让小事“出彩”呢?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小事放到大背景中去表现。即在特定背景之下来透视小事所蕴含的深意,有了这份深意,文章就多了一份生动,也就能“出彩”。如有篇中考优秀作文,叙写两个小孩放学途中做好事——使出吃奶的劲盖上一处下水道的盖。行文安排了得当的背景衬托——“往来的行人都敬而远之”“行人只是投去一束惊异的目光但谁也没有停住角”“人们不再对下水道敬而远之,却对两个孩子沾满黑泥的脏手远远避开。”两个孩子的热心、主动,在行人的冷漠、麻木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晰、夺目,因而,特定背景下的小事就有了沉甸甸的分量。如果没有如此得当的背景衬托,那么小事当然只是“小”事了。(2)要把小事写具体、细致。即把特定的动作、行为进行“放大”,像电影画面一样映现出来,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如有篇题为《亲情》的文章,其中详写了“我”为妈妈挑刺的情景——“于是,我让爸爸紧紧捏住妈妈手指的两侧,我看准刺儿的部位,沿着刺儿的周围拨开皮层,使藏在里面的刺儿露出来。我小心翼翼地一针一针地挑着,拨着,刺儿终于露了头,我用针尖朝上拨一次,妈妈便咬一次牙,眉头拧成了疙瘩……经过一阵忙活,该死的刺儿总算被挑了出来,最后我用手在妈妈的手指上摸了摸,捏了捏。”这个片段细致地展示了自己给妈妈挑刺的全过程,“我”的心理活动真实、自然,“我”挑刺的动作细腻、具体,这些可谓生活的再现,更是真情的流露。(3)对小事的意义要加以揭示。即运用议论的方法在记叙文中加以点染,突出小事非同寻常的意义。如习作《助人的感觉》开头一句“助人的感觉是甜蜜的”,领起全篇,省俭有力;中间写了在寝室里关心同学、在放学途中帮助盲人这两件生活小事,每件事记叙之后都有一句绾结的话——“助人的感觉好甜好美”,篇末这样写到:“几次尝试,我真正地懂得:助人的感觉真是那样的舒心甜蜜”。由此凸现了小事蕴含的深意,让小事真正“出彩” 。此外,为使话题作文中心明确突出,还应该做到:一是拟题时让标题表明观点,二是文章开头能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结尾能卒章显志,与开头照应。
三、形式方面也可注意出新。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式又会给内容以极大的反作用。如这样一个作文题:请以“我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满分作文《我发现枕头里有个世界》是这样写的: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父母为此煞费苦心,先是自己动手精择棉花做了一个轻柔的枕头,后又不惜花掉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从外地买回一大包绿豆壳做成枕头,上初中时父母又特地上南通买了一个溢着清香的药枕。“岁月流逝,我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一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讴歌父母爱心的文章数不胜数,但小作者由小见大,以极普通的枕头为线索,三写枕头,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可谓新瓶装陈酒,老题材靠新的表现形式翻出了新意。近几年兴起的话题作文,大多淡化文体,文体不限,这就可以通过变换文体来“出新”。练字本是件极平常的事情,有一位小作者在记叙自己短暂的练字经历时,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直白自己的心理感受,真实地再现了自己的探索过程。由于采用了便于直抒胸臆的日记形式,读来生趣盎然,很有意思。历年的高考中考佳作中,各种文体都有涉及。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外,细分还有写成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剧本、微型小说、书信、科幻故事、新闻报道、童话、日记、杂文等文体形式的。
四、考前具体的一些措施
1、好作文,学生应知道好在哪里,有范文可学;读差作文,学生应知道差在何处,以作前车之鉴;同一档次分数有差异的作文放在一起评,能找出其好的及不足的地方,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另外应知道作文的评分标准,清楚什么样的文章能评一类文,什么样的文章是二类文、三类文,有助于学会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差距。
2、练开头。用南师大何永康教授的话说:“考场作文不象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太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学生在作文的一开头,就要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千万不要故作高深,端着架子写文章。“要一亮相,就获满堂彩,不要搞图穷匕首见。”所以建议学生找一些题目专门练练如何开头。
3、学技巧。语文的功夫是平时练就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最后阶段可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如:托物言志、拟小标题、分列等。
4、打腹稿、列提纲。在打腹稿时,应一直问问自己,如写议论文,就问: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何处?分几个论述层次?论据的典型性何以体现?结合现实提出并解决了哪些新问题?引起人们哪些反思?哪里是深刻的辨证说理?有几组警策句?等等。若写记叙文,就问:故事的开端能否吸引人?有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有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故事隐含着哪些人生哲理?人物有没有鲜明的个性?有几个多重作用的环境描写?有几处细节描写?几种表达方式如何有机结合?有没有寓情于人于事于景?哪句堪称神来之笔?想好了就把它落实到提纲上去,提纲中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2)文体(3)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4)主要写作素材或论据(6)结构安排,包括几节,每个小节的主要内容等等。越详细越好。
5、找材料。有同学平时缺少积累,写作时苦于无料可写,可尝试从课本上找材料,特别是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及引用论证。
6、查漏补缺,指的是在重点抓话题作文的同时,查查看各类作文题有没有都涉及到,避免意外。在文体上应重点训练记叙文、议论文。
7、最后提醒:(1)要扣住题目写文章,有些学生在写应试作文时,往往不能扣住题目来写。如:写议论文,有的学生自始至终不提话题,议论了一个与话题无关的题目。有的学生写记叙文,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有的学生写的素材是切题的,但是在叙事的行文中,只字不提所写的题目,直到最后才点题,这样的作文,在中考中写得再好,也只能算基本切题,拿不到高分。建议:题目里有话题,开头部分见话题,中间部分扣话题,结尾不忘点话题。(2)写作文一定做到:感情真挚,内容充实,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特别是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其中卷面的书写是否整齐;文章的层次是否清楚;文章的标点是否正确应运用,关系到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不可忽视。(3)不论写那一种文体的文章,都应当写“规范作文”,不能写得非驴非马,记叙文不象记叙文,议论文不象议论文。写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举例为议论服务,要有分析。(4)千万不要抄别人的文章,更不能用别人的“样文”。凡是抄别人文章的,一经核实,作文的分数都很低。我们反对考生抄袭套用别人的文章,但并不等于考生不能根据需要,灵活移用一些自己过去积累的作文素材。许许多多考场优秀作文的成功者也现身说法地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