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考场作文的“宠儿”
江苏滨海县第三中学 陆可爱
圣人孔子说:“不学诗,无已言。”诗歌,作为现代文学四大样式之一,它最能张扬学生的想象力,最能飞扬学生的创造力,最能显露学生的文学才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考生的青睐。
可是,在考场上真正敢于尝试写诗者凤毛麟角。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考场作文在写作要求上的重重限制。多年来,考场作文在写作要求上总有两条“游戏规则”制约了诗歌作文的大量涌现:一是“文体规则”,“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似乎成为作文命题中不变的面孔;二是“字数规则”,“不少于600字(或800字)”也几乎成为作文要求里永恒的内容。试想:任你文才再高,诗歌作文的字数焉能超过600字呢?任你文采再好,岂能拿前途胡来而写心仪的诗歌作文呢?
尽管如此,每年考场上仍有“大头症”者敢于“吃螃蟹”。像今年高考陕西考生吴斌同学在预备落榜的心理准备下写了一首题为《无题》的诗歌,通篇只有209字,出乎意料的是竟然被慧眼识英才的阅卷老师判为满分。像他这样的遭遇,年年都有,真可谓“峰回路转独桥边,柳暗花明九重天”。
诗歌作文也深受阅卷老师的垂青,也只因为一个“爱”字。爱诗,拉进了考生和老师的距离;爱才,体现了老师和考试的公正。正是如此,诗歌作文才成为阅卷老师笔下的“宠儿”,写诗考生终成为考场作文中的“幸运儿”。
让我们从现在起为早日成为明天考场上的“幸运儿”作准备吧!
[佳作借鉴一]
无题
陕西省一考生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点评:这首诗紧扣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一话题,以阳光只有一种颜色起兴,用变色墨镜、雾、月光等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本身具有的朦胧性来说明感情这一抽象事物所具有的易变性和不可靠性,用层层比喻阐述了感情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危害,告诫人们要用理智来判断事物的美丑,从而驶向真理的彼岸,非常确切和深刻,显示出作者有比较高的艺术方法运用能力。全诗构思奇特,内容深刻,语言生动鲜活,打破了中学生比较一般的语言模式。“别总给理智放假”等语句凝练而有哲理,富于形象性且有诗歌的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考生较为厚实的文学基础和灵活运用艺术方法的能力,这在考场作文中较难得。
[佳作借鉴二]
歧 路
福建考生
弯曲,旋转,
一条路从山顶泻下,
在山脚遭遇巨石,
被分割成曲折
曲折而又盘旋的
两条小路。
徘徊,彷徨,
我在岔路口犯了难,
眺望,踮起脚尖眺望,
眺望那小路的尽头
那神秘的地方。
远方,远方,
该是怎个模样?
我踮起脚尖眺望,
用那迷茫的眼睛和更迷茫的心灵。
暮云,远山含着暮云,
该会是什么在那里隐藏?
我希望,是美丽的鲜花在蕴藉着善良
鸟儿在飞翔。
风儿轻轻地刮
泉水流在石上悠扬,悠扬。
但也许,是烂熟的葡萄暗含着自私
肥胖的青蛙鼓着腮帮
蛇的眼里闪着幽光
莫名的黑暗在林中徜徉,徜徉。
幽暗,幽暗,
恐惧随着黑暗扩散。
但我已选择善良,
便不再管前面的艰难,
背起行囊,让心灵选择路途,
走向那向往的远方。
哦,那向往的远方啊--
应该是清风、明月和海洋。
[点评] 文体自定让考生有了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广阔天地,这位考生就将自己擅长的"写诗"才华在考场上充分展示了出来,而且将这首“诗”写得十分精彩。考场作文用“诗”写的不多,而出色的尤为罕见,这首得满分的高考作文实属难能可贵。这首诗紧扣“心灵的选择”,将其旨意隐涵在一帧帧画面栩栩如生的“意象”中,一行行诗句洋溢着赏心悦目的画面与拨人心弦的激情。岔路、远方、眺望、希望、心灯、选择……饱含无穷的画意和浓浓的诗情,韵味深长,意境深邃,耐人寻味。自由诗的形式运用自如,结构完整严密。言语洗炼老道,全诗押ang的韵为主,读本来琅琅上口,品之津津有味。尽管从诗的要求上来说是有缺陷的,但考场作文不应过分苛求。
当然,要想写出属于自己的诗歌,不容易。首先,你必须广泛阅读,深刻理解诗歌名篇,有意识的多读多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次,你要多写常写,可从模仿名家起步,可从改写名篇入手。第三,你还要讲究写作技巧,丰富的想象,自然的联想,新颖的意像,优美的意境,都要“妙手偶得之”。最后,你更要符合诗歌的特点,注意分行分段,适当押韵,尽量选取那些真正激动过自己的景或物来抒发心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