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联合早报:华语“卷舌不卷舌”是个伪命题》
     阅读次数:136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联合早报:华语“卷舌不卷舌”是个伪命题

“卷舌不卷舌”是个伪命题

2014年05月26日

郎嘉

坊间最近就讲华语“卷舌不卷舌”连续出现了一些争论。赞成的人士大多认为有“卷舌”音才算是标准华语,而“不卷舌”的拥趸则认为新加坡华语本身就应该具备南洋本土的特色。在笔者看来,“卷舌不卷舌”之争其实是个伪命题。

语言是一种始终演化和变动的人类社会产物,其标准化的音韵体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中华文化圈现在通行的标准用语(Lingua Franca),在中国大陆叫“普通话”,在港台叫“国语”,在新马叫“华语”,其实都源自于明清时代的官话(Mandarin)。这些不同地域版本的标准汉语之间,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和语法结构上的互通程度是相当高的。

研究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现在使用的官话中存在的“卷舌音”,并非一开始就有,而是蒙古人和满清入关后所带进来的“胡音”,只因为这些塞外人士趁乱得了天下,所以上行下效,各省各级官员觐见“胡儿”皇帝的时候,自然都要极力模仿“胡音”,就好像嘴里衔着块肉一样,不然怎么有机会获得提拔?望文生义,官话想必就是想当官和当了官的人说话的腔调,不然怎么会有打官腔一说?

如果把时间再推回一千年到唐朝,那时通行的官话近乎于今天的闽南语——不知现在这些崇尚“卷舌”的人士作何感想?李白一首《将进酒》用现今标准华语念起来荒腔走调,气息散乱;而用福建话朗读反而气势恢宏,音韵俱在。《赠汪伦》唱起来搞不好还有点今天七月歌台的“赶脚(感觉)”呢。

说到现代华语的标准发音,很多人就标榜“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其实多数北京人自己都不会讲央视普通话,而海峡对面的台湾主持人,总是满嘴“你焊(和)我”,“我焊(和)你”,据说就是一位老北京用胡同土话“误导”出来的。如果再推而广之到东南亚,就华语发音而言,从小习惯讲方言的13亿大陆人士的平均水平,未必会胜过自幼学华语的新马华人——“酱(这样)几不好意思一下有没有”?生长在四川的笔者从20岁左右才开始学讲标准华语,如果平时不太注意的话,都会漏出些“椒盐”味道。如果走到广州,“对唔住,我哋只睇翡翠台,北方人嘅笑话听唔晓”。

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相互可以听懂意思,传情达意足矣,除了对电视台电台的播音员和演员有硬性要求,“咱们”普通人就不要花时间费力气纠结“卷舌不卷舌”,“北京腔”还是“台北腔”;“怡保腔”还是“坡底腔”——孙中山讲话粤语口音浓重,但并没有妨碍他领导南北革命党人推翻清廷;溥仪虽然一口纯正京片子,最后还是做了末代皇帝;毛泽东、邓小平几乎不(会)说华语;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是不卷舌的东南口音,只是最近才听到了有点播音腔的“主席新年致辞”。

所以奉劝诸君,口音真的不重要,重要的看是由谁讲出来,讲“虾米(什么)代志”,讲了对方懂不懂,当然最终有没有办成事儿。


最后更新[2014-5-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