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到刚出炉的还冒着潇湘水云清香的《灵光闪现: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年 4月版 ),英文原著叫 Sudden Genius? TheGradual Path to Creative Breakthroughs ,作者 Andrew Robinson 是伊顿公学的 King’s Scholar ,作为“作家、传记作者、学者、记者和文学编辑”,曾为天才人物爱因斯坦、泰戈尔、托马斯杨和 Michael Ventris (破译米诺斯文明时期的线形文字, Linear B )写过传记。从题目的 sudden 与gradual ,可见禅宗顿与渐的争锋的影子。作者大概是信“渐”的,所以需要“炼”。(慧能师傅是“顿”出来的,算例外?)
作者发现,在那些非凡的创造模式中,最有趣的是创新突破的“十年规则”( The Ten-Year Rule ),是 John Hayes 在 1989年提出的——规则说,一个人在取得创新突破之前需要经过大约 10年的学习。如象棋大师的成长要10年,游泳运动员或奥运金牌需要 10 年。数学家、科学家、作曲家、画家,还有诗人等等,十年成功的例子也很多:
爱因斯坦,从追光的幻想到奇迹年, 10年;
达尔文,从 1828年进剑桥到 1838年形成进化论思想;
雷恩( Christopher Rein ),从 1663年开始构想到 1673年设计圣保罗大教堂;
法拉第,从 1810年开始科研到 1821年发现电磁感应;
凯库勒( August Kekule ),从做苯环梦到 1865年发表苯环结构, 10年;
泡林,从在大学期间研究到发表化学键的量子论, 10年;
雪莱,从 1810年开始写诗到创作高峰, 10年;
海明威,从开始发表作品到《太阳照常升起》, 10年;
毕加索,从当画师到立体画派的先锋杰作《阿维农少女》, 10年;
斯特拉文斯基,从跟随尼姆斯基科萨科夫学音乐到《春之祭》, 10年
…… ……
作者由此总结出三点理论。
第一点:创造突破总是知识和经验逐渐累计的结果;
第二点:突破的过程都有“顿悟”的 Eureka 式的经历;
第三点:创新依赖于坚持不懈。
在作者看来,“十年规则”确乎是“关于后天努力与先天天赋的经验性真理”,与爱迪生的“公式”是一致的——不但基本思想一致,连“比例”都接近。
那么,天才在哪儿呢?我们读这本书会感到一丝安慰——原来并没有什么天才,我们只是“没有时间”去经历大师们的那 10年经历而已。作者引用 Simonton 在《科学中的创造力》( Creativity in Science )的话说:创造力是结合逻辑、机会、天赋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a joint product of logic, chance, genius and Zeitgeist ),其中机会最重要( primus inter pares )。
对那些占有了大家机会的人来说,没有创造突破的理由很简单:没有时代精神 ——反过来看,问题就更简单了: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不适合创造力的存在的;偶尔一点真空涨落,也会自我消失,只留下一个满足和谐的 Laplace 方程的“场”。
相关专题: 读书荐书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78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