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1952年12月19日),适之先生在台湾大学文学院讲他“审”《水经注》案子的故事,最后感想说:
这个案子审了多少年没有审出来,为什么到了我的手里可以审出来呢?因为当初审的人,不肯花多的工夫,我花了五年工夫,找出许多新材料,所以审出来了。同时又查明张穆、魏源、孟森、王国维他们为什么骂十八世纪一位了不得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戴东原是贼呢,因为戴东原是当时思想的一个叛徒,批评宋朝理学,批判程子、朱子。骂戴东原这一班人,又没有下多的工夫,做到勤,又不仔细的校勘,做到谨,同时动了正谊的火气,没有做到和,稍为查了一下,就发表文章,也没有做到缓。我考证了五年,现在九年了,还不敢发表。
勤、谨、和、缓,是胡老师的四字诀,都是说态度,而不说技术。有时候,态度决定成败。落实到个人,读书要勤,鉴别要谨,争论要和,发表要缓。这几点如今都像苏东坡的肚子一样不合时宜。
从胡老师的四字诀想起佛爷的“四句偈”——《金刚波若波罗密经》说“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但未明确哪四句偈,历来众说纷纭,没一家令人心服的。印光大师在给丁福保的信中引中峰国师的话说,“是指未能受持全经,或大半卷,少半卷,乃至最少四句,及一句耳。”是不是说,随便明白一点就功德无量了?胡老师的四字诀,能做到一点也好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7786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