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名课实录
文章标题: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阅读次数:637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天上的街市》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洪镇涛《乡愁》教学实录
  类型:初二教案     
《乡愁》教学实录  4169字 
湖北武汉六中  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 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 “长大” “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 )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 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 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像 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 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昧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洪镇涛《天上的街市》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时间:1996年12月13日

授课地点:武汉职工医学院礼堂

授课对象:武汉六中(重点中学)初一学生

授课时数:1课时

观摩人员:“洪镇涛语文教学思想及教学艺术研讨会”与会人员600余人

 

本课录像地址:http://www.xiexingcun.com/video/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17

 

(这个录像和这个实录不完全相同。可见洪老师在尝试用不同教法教这篇课文。)

 

(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的一首诗——《天上的街市》(板书课题及作者,边板书“沫”字,边说),注意,“沫”字右边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不要写成了“未”字。

【评:正音正字,注重基础。】

 

下面,我把这首诗读一遍。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我朗读,一边想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一幅画面。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把诗歌语言变成散文语言,用散文语言来描述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这个要求你们明白吗?

 

【评:听读课文时,要求明确。】

生:(纷纷地)明白了。

师:好。要注意用自己的话说。不是背书,但是诗歌内容的基本意思要说出来,要呈现出画面;还要注意一点,用散文语言来复述内容的时候,不要把诗里面的“我”,就是诗人给丢掉了。听明白了吗?

生:(有的点头,有的说)听明白了。

师:好!下面我就朗读一遍。大家不看书,看我就行了。(以上号了2分10秒)

[用柔和舒缓的语气,有激情地朗诵。(朗诵全诗,用了1分30秒)]

 

【评:示范朗读】

(略顿,启示地)好,头脑里是不是有一幅画面啦!嗯——,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内容用散文语言复述出来——,大胆举手——呵,这位同学举手了,请你说。

生:我觉得……

师:莫慌,莫慌。你不要“我觉得”,你就是描写一幅画面。

生:这首诗,联想和想象……

师:(亲切地)哎,不要评价。你现在就是用散文语言描述画面,就是讲故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诗人在于什么?诗人联想些什么?想象些什么?好,你再说。

生:(时而看书,不连贯)人间的街市,街灯已经明了,它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也亮了,也好像是无数的街灯。这时,我也在联想,我也联想到那缥缈的空中,也有美丽的城市,城市里的街灯,嗯——城市里陈列的许多物品,肯定是世界上没有的珍奇。浅浅的天河,也是很宽广的,那里面有牛郎和织女骑着牛儿在天空来往,我想此刻肯定在天空中游逛。如果你不信的话,你就请看那一颗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评:描绘画面,入情入境。】

师:不错,听我读了一遍,能说到这个程度就不错了,谁再说.说得更连贯,谁来?——胆子大一点,说错了也没关系。答错了是正常的,如果每个同学答得十分圆满,那就不正常了。哦,后面的同学举手了,请说。

 

生:嗯——,夜幕降临了,嗯——,人间的街市上……路灯……嗯——

师:不要慌,你这样说:(流畅而有感情地)夜幕降临了……

生:夜幕降临了,人间的街市上路灯已经亮起来了,嗯——

生:(齐笑)

师:哦,有个“嗯”的习惯。好,你接着说,没关系。

生:(不很流畅,但努力克服着不说“嗯”)这时候天上的星星十分明亮,它也出现了,好像是天上街市上的路灯。这时候,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我想在这缥缈的空中,一定也有个比人间更繁华的街市。在这个街市上,可能陈列着世界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银河似乎很浅,而且不很宽广,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可能骑着牛儿在天河里面来来往往。我想他们这个时候一定在天街上面闲游。不信,你就看一看天空中那朵流星,我想那可能就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师:不错,还很流畅。(指着另一名举手的学生)你说。

生:青色的天空像一块黑色的瀑布,人间街市上的灯亮了。天

……天空上的……

师:好,你等一下。你想象作者这时候站在什么地方?在街上吗?(有感情地提示)“远远的街灯明了……”

生:作者这时候不在街市上。

师:在哪里呢?好,你说。

生:我觉得作者站在自家楼房的阳台上,(生齐笑)看着远远的街,看着天上。

师:他说是站在阳台上,是不是?(生纷纷摇头)不站在那儿,他究竟站在哪儿?好,你说。

生:我觉得是在大海中的一个船上。(生齐笑)

师:哦,船上。(见另一名同学举手)好,你说。

生:我觉得作者是站在一个小镇的山坡上,俯视着城市的街道,仰望着天上的明星。

师:我想至少是在一个市郊的旷野上,或者是在一个海滩上,反正应该是离市区比较远吧。基本意思已经说出来了。(以上用了10分钟)

你们刚才听我朗读,觉得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什么样的节奏?语调是——[板书:语调]激昂还是柔和的呢?

生:(有的,小声)柔和。

师:哦,柔和的。[板书:柔和]节奏呢?

生:(有的,小声)缓慢。

师:好,舒缓吧。[板书:节奏——舒缓]

 

【评:授以方法  点拨精当】

现在请同学们各自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不要齐读,各人放声读,大胆读。

[生各自读,声音很小,师大声鼓励:“大声读!”(以上用了12分20秒)]

 

【评:大声朗读  整体感受。】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整体感受了这首诗的语脉、语气、语调,了解了待歌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感恃。】

师:好,大家读了一遍。现在我们来深入学习这首诗。你看这首诗不长,语句也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但是,我们深入进去,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品味,值得我们揣摩,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采用这个方法好不好?我先提出两个问题,然后你们仿照我提问的角度和方法,你们自己来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好不好?

(生有的点头,有的说“好”)

我们看第一节,[师读第一节后]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这“现了”两个字换一换,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行不行啦?好,好多人举手了,你说。

【评:示范引路,含英咀华】

生: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用“亮了”就体现不出来,用“现了”就能体现出来。

生:天上的星星一直都是亮着的,一直都发出亮光。只是平时是太阳的光芒把它们的光芒掩饰住了,当黑夜来临太阳被地球挡了,这个时候才能看见其它恒星的光芒,所以应该是“现了”而不是“亮了”。

师:(高兴,喜悦地)好!他运用了科学知识。因为星星没有由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对不对。回答得很好!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好不好哇?(生齐答:“不好。”)明星就是亮的嘛,那不是重复了吗?

好,我现在提第二个问题。第一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这两句话颠倒一下,行不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略顿)换了个位置,怎么样?哦,好多举手的呀,你说。

生:我觉得不行。因为他首先是由人间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然后再由天上的明星,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由天上的街市想到天上的人物。所以不能颠倒。  [在生回答时,师板书:街灯]

师:噢,他从作者联想的过程来看,说这样不妥当,是不是哇?(生纷纷答:“是。”)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呀?(生纷纷答:“有。”)嗯,有道理。

(边讲边板书)作者先是看到了远远的街灯,于是联想到了天上的什么?明星。然后由明星就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就想到了天上的街市。哦,天上也有美丽的街市。那么这个街市上面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后想到什么?还有人啦,就想到什么人呢?哦,牛郎织女,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

这里哪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东西呢?“街灯”是不是?

生:是的。

师:还有什么?

生:(齐)明星。

师:这是实。先看到的是实景。然后由街灯就联想到明星。由明星就想象到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想象到天上的人物。这实际上是由实到什么?对,到虚的过程。首先是联想,然后是想象。

【评:由“实”到“虚”,理清思路。】

[附此处板书]   (天上的)(天上的)

明  星——街  灯——街  市——牛郎织女、天街闲游

街  灯

联  想               想  象

(实)——————————(虚)

师:很好。你看,由此看,这两句诗就不能改了,是不是?同学们答得

那么,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刚才提的两个问题都是从作者怎么样运用语言的角度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第二个问题裁涉及到这首诗构思的问题了。请同学们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学习我提问的方法,我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啦?

【评:紧扣“语言”,指点门径】

生:(有的)推敲。比较。

师:对,我就是用的比较揣摩法。现在请同学们也运用我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一桌子三个人,算一个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好不好?大声说话没关系。怎么讨论不敢说话呢?(以上用了20分钟)

[同学们先小声嘀咕,老师走向同学们中间,时而鼓励,时而参与讨论,既而学生讨论热烈起来]

【评:鼓励质疑,合作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提问题。

生①:第3小节,“定然是不甚宽广”,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直接写“那定然是很狭窄”,而用了否定句呢?

师:哦,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很狭窄,好不好?

生①:我想,如果用很狭窄,就太绝对了,语言就不灵活不自然。而且“不甚宽广”和后面的“骑着牛儿来往”押韵。

师:对,她从押韵的角度考虑,很好。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了。挺好!哪位同学再提?

生②:这首诗的第2节,用了个“定然”。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那为什么要用“定然”呢?

师: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问题呢?把“定然”换成“可能”不好吗?好,这位同学,请你自己解决问题。

生②:我想,这里用“定然”,是坚信这个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

师:哦,说得挺好。作者坚信美丽的街市是存在的。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啊,是种肯定的语气,对不对。如果说可能有美丽的街市,那就不可靠哩。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是不是?当然,前面用了个“我想”,说明了是作者想象的。你看,这个同学也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很好。很有水平。再来,哦,好多同学举手。

【评:质疑,释疑,自主解惑】

生③:第l小节的第四行,为什么用“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而不用“亮着无数的街灯?”

师:你认为呢?

生③:我想是这样的,这里的“点”是一个动词,点上街灯只有人才能办到,而这首诗写的是“天上的街市”,有街市就有人,这一句是紧扣主题了。

师:极有见解。同不同意这个意见?(生纷纷说:“同意。”)同意,挺好!

生④:第4节的“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成是那“颗”流星?

师:对,一般我们说那颗流星,一颗星,为什么要用“朵”呢?你说说。

生④:我是这样想的。“朵”一般是形容花,花是非常漂亮的,鲜艳的,在这里形容流星,也说明了流星是非常漂亮的。说明了作者觉得,天上人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师:哦,说得挺好的。一般形容花是一朵,天上的灯笼也漂亮,像一朵花一样的美啊!

【评:抓住典型,品读揣摩】

生⑤:第3节“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为什么第3节要用“来往”,第4节要用“闲游”?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⑤:我觉得,因为牛郎织女是分别住在银河两岸的,所以在银河上来往;他们到一起了,就在天街闲游。

师:(点头)对。

生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加“不信”两个字,这两字表达了什么感情?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要用这两个字呢?

生⑥:吸引读者看下文,表达一种亲切的感情。

师:哦,他把语言的情态都说出来了。哦,那个同学的手举得好高哇。

生⑦:第3节一开始“你看,那浅浅的天河”,第2节开始有个。我想”,“我想那缥渺的空中”。第3节中如果没有逗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是和第2节更加对称些吗?

师:嗯,逗号去掉确实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作者为什么要加逗号呢?

生⑦:我觉得,第一,使读者感到亲切,像谈话样的,拉近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第二,他也把读者引入了诗的意境。

师:挺好!继续发言。(以上用了30分钟)

生⑧:我的问题在第1节,为什么在第一句用“远远的街灯明了”,而不用“遥远”的街灯。我想可能“远远”是叠词,读起来押韵,有音乐美,比“遥远”更准确些,所以作者在这里用“远远”一词。

师:很有见解,你说“远远”读起来有味道些,你对比着读一下。

生:[读,平淡]

师:(有感情地)远远的/街灯/明了。遥远的/街灯/明了,就不如“远远的”有味,我同意你的意见。

 

 

【评:对比朗读,读中品味】

生⑨:“我想那缥缈的空中”,为什么不改成“在那缥缈的空中”?

师:对,为什么呢?

生⑨:因为,这一段是想象的。“我想那缥缈的空中”这个“缥缈”,是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而“在那缥缈的空中”是实有的。这是很难实有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应该用“我想”。

师:说得很好!是作者想象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这才神妙哇!有见解。哪位再提?

生⑩:预习提示里说,这首诗的背景是目睹了社会黑暗以后,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执着地寻求光明和理想。这样,这首诗的感情应该是非常激昂的,作者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激励人们去寻求光明,然而这首诗语调却非常柔和。为什么?

师:哦,作者追求理想境界,对黑暗不满,应该是很激昂的感情,为什么这首诗语调是柔和的,节奏是舒缓的?(激昂,略带夸张地读)“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行不行啦?(生齐笑着摇头)不行,那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生⑩:作者对光明和理想充满信心,所以就非常的柔和。

生⑩: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想象得美好,更说明了背景十分的恶劣,对反抗当时社会更有力。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这一问题,一学生主动站起来)

生⑩:“预习提示”里说了,这首诗就是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如果把语调读得很激昂的话,就跟这个境界不符合。

师:噢,他认真阅读了“预习提示”。作者勾画了天上的美景,也就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好,刚才那位举手的同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⑩: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先用了“我想”,又用了“定然”,这是不是有矛盾?

师:嗯,这不是矛盾的吗?你说说看。

生@:(摇头)

师:哦,她自己说不了,哪位同学能解决?  (学生纷纷举手) 好,请你说。

生⑥:“我想”是表示他是想象出来的,然后再肯定他们在天街闲游。

师:对,整个都是想象的,但是在想象当中要用肯定的语气,表现追求理想境界的坚定信念。

还有没有问题?哟,还有好多同学举手。好,这位同学说。

生⑩:第2节的“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说“陈列”的物品?

师:嗯,你说说。

生⑩:我认为陈列的物品是放了很长时间,是从从前一直藏到现在的;而且为下文“世上没有的珍奇”作好铺垫,所以要用“陈列”。

师:噢——,“世上没有的珍奇”没有人买,买不起呀!(笑)想象得好。陈列,不是陈旧的意思,而是整齐排列的意思,(以上用了36分钟)我再提个问题: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大家都知道吧?(生玢纷答:  “知道。”)王母娘娘让他们隔河相望,每年见几次面啦?(生纷纷答:“一次。”)哎,喜鹊帮助搭桥,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但是这里写的是“自由来往”,我想把这一段改一改。(师有表情地)“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我觉得这样改了,更符合传说。

生:(摇头,或说:“不好。”)

师:你们赞不赞成这样改?(生纷纷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⑥:我认为这样改不好。因为这就破坏了全诗表达的美好意境,就不符合作者美好的想象,美好的向往。

师:什么向往呢?

生⑩: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嗯,作者想象到天上的生活比人间的美满,很自由。很好,我同意你的意见。解决了我的问题。哦,还有同学举手,请说。

生⑩: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当时中国人民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凭自己的力量达到理想的境界,得到幸福的生活。

师:嗯,当时人民是不幸福的,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天上,他希望中国人民就应该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在天上就要移到人间来,你看,我们现在就达到了。同学们理解得很好。(以上用了40分钟)

我发现同学们水平很高,你看,这首诗构思的特点,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都涉及到了,而且理解得很深。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请同学自己去钻研,自己能提出问题,自己能解决问题。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教师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抓住诗中典型的语言因素,共同揣摩品味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通过一定语境中典型语言的例析,传授品味语言的门径,让学生获得独立品味语言的能力。】

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朗读它。

我们说了,这首诗用了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看着书,我和同学们一起读。读的时候用笔划出停顿记号。跟我一起读。

 

【评:巧用比较,感受文旨】

[师生齐读,师读得流畅而有激情,生读的声音较小,在专心地划停顿记号]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读。

生:[朗读]

师:好,读得较好。还可以提高,你看这个地方,  [范读第4节]“走——”(师伴着“走”的读音打了个抑扬的手势,让学生能感觉到“走”的情态)好,各人再读一遍,大声读。

 

【评:指导朗读,具体到位】

生:(各自大声地读第4节,一学生在其它同学读完后,仍在忘情地有表情地朗读)

师:(师生均笑)你读得太好了!大家都在听你读呢。好,请你再从头读一遍。

生:(有表情地朗读。体现了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

 

[全场发出赞许的笑声,并热烈鼓掌,师生均露出欣喜之色]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实践语言,习得语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设计了现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情有味有韵的语言,将逐步形成的语感融合到语言运用中去,从而习得语感。】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背诵,给同学们1分钟。

生:[各自放声读、背]

师:谁会背了?请你背一下,背的时候也要有感情啦。

生:[较熟练地背诵,师时而纠正他的语调,背到“提着灯笼在走”时,师举起手,如打拍子似的提示,让学生背出语调,读出意境来]

师:好!(生齐鼓掌,师纠正“定然是”的语调)现在一起来背:“天上的街市——”预备起。

生:[齐背诵]

【评: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师:好,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以上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全诗。】(程正安记录)

 

 

 

《天上的街市》教学点评

 

这是一堂“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经典课例,充分体现了洪镇涛先生教学思想的精髓,即抓住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这一根本,运用语感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揣摩、比较、背诵等多种途径学习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1.这堂课,洪先生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四个环节,各有任务,起承转合,衔接自如。每个环节既是上一环节的深化,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体现了语感教学的课堂结构特点。

洪先生在板书课题后,便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并能用散文语言描述画面;接下来,结合对诗歌内容的描述,引导学生理清了全诗的思路:“街灯一明星一(天上的)街灯一(天上的)街市一牛郎织女,天街闲游”;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这首诗的朗读的语调和节奏,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这几步教学,学生整体感受了这首诗的语情、语脉、语调,了解了诗歌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感情,完成了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在此基础上,洪先生指导学生运用揣摩、品味和比较的方式深入学习诗歌的语言。首先,洪先生以身示范,针对诗歌的第一节提出了两个语感品味点:①“天上的明星现了”。“现”改为“亮”行不行?②一、二句与三、四句能否调换一下顺序?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了品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并要求学生仿照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自己从诗中寻找感受最深的语言因素加以揣摩品味。这是语感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语感”。这是本堂课的重要环节,所以占用了课堂的主要时间。课堂上,学生提问十分丰富,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发言告一段落后,洪先生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将原诗第三节改为:“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引导学生将改过的诗句与原诗进行比较,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和对诗歌主旨的探讨。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语言,习得语感”,在这一环节中,洪先生以指导朗读为主要目标,现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第四个环节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主要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全诗。整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显著。

 

2.教学民主是洪先生一贯的教学风格,他从来主张“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变讲堂为学堂”’,这一堂课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课堂上,洪先生既没有“满堂灌”,也没有“满堂问”,而是以教学生品读课文、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将

主要的教学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教学环节上,体现了“教学生学语言”的教学宗旨。不论是设问释疑,还是寻找典型的语言因素进行品味揣摩,洪先生都注意激发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品味,合作探究。洪先生也讲,但讲得少,讲得精,讲得巧,常于无疑处激思,于无“味”处品“味”,于无路处指津,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习得学习语言的方法。

 

3.注重朗读训练,是这堂课的又一突出特点。

洪先生说:”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言教学的要领”。这句话道出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洪先生的课堂上自始至终书声琅琅。首先,洪先生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接着,结合品味诗歌语言对学生进行具体到位的朗读指导,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等角度,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最后,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在一片琅琅的背诵声中结束全课的教学。在这里,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一种方法,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穿插与点缀,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和耳闻其音的过程中,习得语感。

这也是一堂充分体现《课标》精神的好课例。

 

1.《课标》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教学中,洪先生注重“三维”整合,在传授知识(如联想,想象等知识),培养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的过程中点津指路,授以方法,并以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收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

 

2.《课标》还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洪先生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主动地与文本对话(探讨诗歌的思路和品味诗歌的语言)、与作者对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者对话(理解“预习提示”的重点与难点)、与教师对话(回应教师的点拨,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与同学对话(讨论与切磋),让学生在多边对话中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言。

总之,这堂课以其先进的教学思想、流畅的教学流程、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成为语文教学的经典课例,展示了洪镇涛先生的大师风采,为全国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学习的范例。(黄珞珈 湖北省特级教师)

 

 

《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发兴趣。

1100多年前,一位唐代诗人凝望着星斗满天的夜空,有感于宫女的幽怨,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82年前,又有一位现代诗人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创作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范读,感知诗歌。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同学们觉得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是激昂还是柔和的呢?节奏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

明确:语调是柔和的,节奏是舒缓的。

2、、, 学生自由放声读一遍。

三、研读,品味诗歌

1、老师先提出两个问题,然后学生仿照老师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来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

师:第一个问题。看第一节。我现在把“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了”换一换。换成“亮了”——“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味道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后,老师归纳:从科学知识角度看,星星没有从暗到亮的过程,只有由隐到现的过程,而且既然称为明星,这儿用“亮了”就重复了。

师:第二个问题。第一, 节有两句话,我现在把这两句前后顺序颠倒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朗读)“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略顿)换了个位置,怎么样?

学生交流后,老师归纳:先看到的是实景。然后由街灯联想到明星,由明星想象到天上的街灯,由街灯再想象到天上的街市,想象到天上的人物。这实际上是由实到虚的过程。首先是联想,然后是想象。由此看,这两句诗就不能改了,

[附此处板书]   (天上的)(天上的)

明  星——街  灯——街  市——牛郎织女、天街闲游

街  灯

联  想               想  象

(实)——————————(虚)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刚才提的两个问题都是从作者怎么样运用语言的角度提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用词的准确性,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这首诗构思的问题。请同学们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学习我提问的方法——我运用了什么方法啦?

明确:比较揣摩法

现在请同学们也运用我提问的角度和方法,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四人为一组,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定然是不甚宽广”,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直接写“那定然是很狭窄”,而用了否定呢?

(2)、第2节,用了个“定然”。这是诗人的联想和想象,那为什么要用“定然”呢?

(3)、第3节“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第4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为什么第3节要用“来往”,第4节要用“闲游”?

(4)、第4节的“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说是那“朵”流星,而不说成那“颗”流星?

(5)、“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为什么要加“不信”两个字,这两字表现了什么感情?

(6)、第3节一开始“你看,那浅浅的天河”,第2节开始有个“我想”,“我想那缥缈的空中”。第3节中如果没有逗号“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是和第2节更加对衬些吗?

(7)、“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你看”后面为什么要加个“,”号?

(8)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大家都知道吧?王母娘娘让他们隔河相望每年见几次面啦?哎,喜鹊帮助搭桥,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但是这里写的是“自由来往”,我想把这一段改一改。

(师有表情地)“你看,那茫茫的天河,定然是无限宽广。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隔河相望。”我觉得这样改了。更符合传说。

2、教师小结:我发现同学们水平很高,你看,这首诗构思的特点,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的遣词造句、语气语调,都涉及到了,而且理解是很深的。可能还有很多问题,请同学自己去钻研,自己能提出问题,自己能解决问题。

四、美读,背诵诗歌

1、指导朗读

如:用柔和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读;“明了”读出喜悦之情,“走”要拖点音,应读出“走”的味道。

2、背诵诗歌

五、、课堂小结。

诗人巧妙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地上联想到天上,又想象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联想想像训练。

①深秋时节,落叶飘零。看到纷纷坠下的落叶,你会联想到什么?走在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上,你又会想些什么?

②一根小小的蜡烛,却能划破无边的黑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看到蜡烛,我就会联想到         ,想到他(们)           。

2.推荐朗读郭沫若的诗歌。



最后更新[2014-5-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