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金开诚:读书与知识的使用》
     阅读次数:9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金开诚:读书与知识的使用

读书与知识的使用 

我一直认为,读书求知要与知识的使用相结合,可以用于自身素质的修养,也可以用于各类实际工作与创造活动。总而言之,读了书要有用。 

  我的这种看法并不新鲜,因为中国历来有人强调“学以致用”,也从来没人对此表示异议。但在我看来,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认同“学以致用”,在落实到行动的时候,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认识上的误差。误差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误差是,认为“有了知识自然就会使用”。培根说了“知识就是力量”,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普遍认为是至理名言。其实,“知识就是力量”虽然在反对“读书无用论”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完整的,应该有所补充,变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因为任何知识都不会自然而然成为实际的“力量”,它只有通过使用与实践才能发挥“力量”的作用。比如吸烟的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一重要知识,但他们仍然抽烟,于是他们所掌握的有关吸烟之害的种种知识就根本没发挥任何作用,成不了有利于健康的“力量”。 

  知识的使用,有些比较简单,不经锻炼就会用了。例如“感冒冲剂可以治感冒”这样的知识,使用起来当然很容易,用不着训练。但在很多情况下,读了书要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或作出某种创造,那就不一定容易了。说个最简单的事例:中学生学数学课,全班同学都背熟了定理、公式,但碰到了习题、考题、却是有的人会做,有的人不会做。可见,学了知识而善于使用,这也是一种本领;这种本领只能在使用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光靠读书未必同时就有使用知识的本领。 

  我曾多次以《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为例,来说明读了书有会用与不会用之别。单从读书来看,我想贾政读的书一定比贾宝玉多得多,面对大观园的美景,贾政也很想题上几个匾对,然而却一个也没想出来,所有匾对上的词句都是贾宝玉想出来的。贾政还斥责贾宝玉是“以一知充十用”,就算真是这样,那也比“有十知而不能一用”强得多。 

  知识的使用不但是一种本领(把知识变为力量的本领),而且还有很多好处。首先,读书求知通过知识的使用能够加深理解,加固记忆,还能结合实践生发感悟乃至触类旁通。其次,“书到用时方恨少”,人们只有在知识的实际使用中才痛切地感到自己的知识太贫乏了,很需要加紧看书学习。当然,平常也有人感到自己知识不足,要好好学习;但那不过是说说而已。只有在实际任务的强大压力之下,才会没日没夜去看书、查书。再其次,知识只有通过使用得到反馈,才使人意识到自己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深刻,也使人意识到自己是否具有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使其后的学习更加切实有效。最后,知识使用得好就能取得或大或小的成果,使人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提高学习与创造的热情。 

  毛泽东同志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知识的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任何“读书人”都必须长期坚持读书与使用的结合。 

  第二个误差是,“书必须读多了,读够了,才能够去用。这就叫‘厚积薄发’。”我对“厚积薄发”也很赞同。因为无论多么善于创造的人,其创造成果的量总是不能与其所学知识之量相比,后者要比前者多出十倍、百倍。所以“厚积薄发”具有必然性,而且只有“厚积薄发”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成果。但是,“厚积”怎么“积”?有人误认为只要多读书,多掌握知识便是“厚积”;他却不知道知识的使用乃是“更重要的学习”。只有长期坚持学用结合,才能既积累有用的知识,又练出运用知识来作创造的本领。 

  二者兼备才叫“厚积”,由此而“薄发”才有真正的创新成果。 

  在中国古人中,我认为杜甫是个读书与使用结合得比较好的人。古今公认他写诗成就辉煌;又有人说他写的诗“无一字无来历”,此话虽不免夸张,却有助于说明杜甫读的书在创作中被成功地运用了。但是,杜甫有两句名言却被很多人曲解了,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把这理解为“读破万卷书才能作诗,才算‘厚积薄发’。”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用结合,而且根本行不通。从传记资料看,杜甫七岁就开始作诗,那时他显然还没读多少书,却已经练习作诗和用书了。往后他一直坚持边读书边作诗,到了后来,他终于“读书破万卷”了,生活积累也丰厚了,思想认识也深刻了,于是作诗也“下笔如有神了”。假如杜甫把读书与作诗分做“两步走”,先“读破万卷书”再来作诗,那么中国文学史上也就不会有杜甫这个伟大诗人了。 

  从古至今的正常教育都很注重学用结合。从前的蒙童读了一些书就要“开笔”写作,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先练练“破题”、“承题”之类;几年后读的书较多,文章也能够成篇了,于是就有了应试的条件。现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都包含“作文”课,这是完全正确的。倘若有人指责中小学生:“你才读了几本书?你有什么资格作文?你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来?”显然所有的语文教师和所有的学生家长都是绝不会同意的。作文是语文知识的运用,也是生活知识、生活感受的运用,而写出来的则是学生自己的创作。这样的本领是必须从小就开始训练的。 

  本刊的编者要我对中小学老师谈谈如何读书,我因此写了以上一些拙见,仅供参考。我想,中小学老师固然要读与所教课程有关的书,也应尽可能拓宽读书的范围。但无论读什么书,你都要力求通过自己的感悟,把书中的有些内容摄取到你的教学工作中来,直接间接地起到有益于教书育人的作用。假如你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常常能找到有益于本职工作的内容,并能切实而灵活地加以使用,那么你就是个真正会读书的人,必然会在个人修养和工作实践中较快取得显著的成果。 

  (本文的主要意思均已发表过,请免致稿酬) 

  《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2日第5版


最后更新[2014-6-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