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散文教学内容的“收”与“放”》
     阅读次数:111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散文教学内容的“收”与“放”

散文教学内容的“收”与“放”

——《今生今世的证据》该教些什么


文/贺克春   来源:易文网

在江苏省天一中学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聚焦课堂”研讨会上,三位名师同课异构刘亮程的散文名篇《今生今世的证据》。
第一位教师围绕着“证据和证明”,引导学生对作者在文本中描述的过往生活进行了回顾,最后归结出文章的写作脉络:“曾经的过往——内心的存在——精神的财富——不会沉寂。”
第二位教师以配乐朗诵自己创作的一首诗歌《月是故乡明》导入,接着选择了文中的三句话,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然后把《今生今世的证据》作为仿写材料,要求学生按照“独特的场景——有意象以成物证——有细节以成特写--有情感以成诗行”来写一段话。在学生仿写活动后,教师分别展示了在场学生、自己的学生以及本人的仿写。
第三位教师一上课便调查学情:选用一个词说说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整体印象。学生几乎众口一词说:难、深、不懂。接着教师谈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文章思路为两部分:一是证据、证明;一是村庄、家园。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有没有特别精彩的地方”,很多学生谈了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后师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证据和证明、村庄和家园两方面圈画。读文后教师抓住证据、证明、自证、无证、生存、虚无等关键词进行提问交流,引入《罗生门》、《邂逅》、心理学家韦斯克兰茨的分析以及一个人面对离去的火车的图片等来谈自己对文本的哲学思考:人为什么会虚无?人成长的本质是自我放逐,人生是虚无的过程也是存在的过程(外在的生存--物质--村庄,内在的生存--精神--家园)。接着展示了其他人对刘亮程散文的评价,并模拟刘亮程接受采访,师生对话印证文章中的内容。最后推荐阅读四本书: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凿空》以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内容和语言的“生疏化”,以及三位教师的生活和知识阅历的差异、研究视角和精神立场的不同,造成了对这篇哲理性散文的多元解读的无限可能性。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这应该是正常的。所以,三节课,同样的教学文本,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散文教学“收”与“放”把握的度也各不一样。回到教学现场,我们发现:第一节课,就文本教读文本,习惯性的教学内容,只是教了散文的一般性特征,没有关注到刘亮程来自骨子里的忧伤和虚无。第二节课,避重就轻,不谈主旨,就语言结构把《今生今世的证据》处理成仿写材料,忽略了文本的核心价值。第三节课,教师对文本解读颇为个性化、哲学化,以对关键词句的点评为主,对文本的个性特征作了一些探讨,遗憾的是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内核,而且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未能打开学生的思维,许多预设的问题只能教师自我解答,对学生也没什么真正的用处。
一篇课文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上述三位名师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内容,正说明当前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节课把“这一篇”散文教成“这一类”散文,第二节课不符合散文教学体式,第三节课不注重散文的核心价值而去关注散文所涉及的事物。这反映出我们教师对散文这种体式把握不足。
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内容“收”、“放”之度该如何把握呢?

一、从文本出发,挖掘教材内容的核心价值
一切阅读行为都是具体的,离开具体文本抽象地讨论阅读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针对特定文本的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情感深藏不露,单从文本角度它就可以作多元化解读,比如精神家园的失落、乡村文明的衰落、怀旧心理的剖析、精神流浪的过程、寻根意识等等。
但是,苏教版教材把它编入“月是故乡明”专题,而且作为定篇来对待,就具有了文本特定的内涵:作者把故乡的一草一木上升为生命的证据,反复追问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何以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人在村庄,人离开村庄,村庄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他探讨的不是村庄的证据,也不是故乡的证据,而是“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不仅是在寻找“我”活在那个村庄的证据,而且还在寻找今生今世“我”曾经来过、曾经活过的证据,也就是探讨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永远需要证据来证明,能够充当证据的是物,物会找到,也会消失,存在也会消失,那只好求助于内心的生存,求助于曾经经历过的记忆和思想点滴,但记忆会自然地遗忘,会有意地遗失,会无意识地散落,还会被不自觉地改写。所以,当人的家园废失,人的双脚必将走上虚无之途,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虚无。解读到这一层,才是真正触及到这篇散文在此专题中所承载的独特的文本核心价值。

最后更新[2014-7-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