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问题讨论
文章标题: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散文教学各要注重什么?》
     阅读次数:198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散文教学各要注重什么?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散文教学各要注重什么?  

http://blog.163.com/gongchq@126/blog/static/885601552009999576392/

 

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散文教学各要注重什么?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很多的语文教师,各执一词,我认为现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散文教学各自要注重的内容是大同小异,大同在于目标一致,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作者思想;小异在于二者教与学侧重点不同,落脚点不一样。前者强调词语积累,逐渐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后者强调语句字词的理解与揣摩,熟悉一定的写作技巧,以此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先说说文言文教学注重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要依靠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学习文言吃力就在于不熟悉,因为文言字词积累少,没什么印象,所以语文中的文言学习要保证学生积累一定的古文常识和词语常见意义与用法。

我以下面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阿房宫赋》课堂教学案例谈一谈我对积累的理解:

师:这个“一旦”,你体会下来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旦”是同还是不同?

后面一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一直有分歧、有争议的句子。“鼎铛”,(板书“鼎铛”)有很多书上认为是意动。同学们自己学习的时候,你也认为这是意动用法的,举手给我看看,有没有?(部分同学举手)哦,请放下。认为不是意动的,也请举手。

生4:我觉得是。

师:是意动?

生4:是意动。

师:当然,这也是一个说法,可黄老师不认为是意动。为什么道理呢?同学们想一个你们以前学过的比较典型的意动用法的句子。

生5:《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

师:“吾妻之私我者,美我也”。是“私我”还是“美我”?

生5:哦,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生笑)

师:是“美我”。(板书“美我”)什么叫“美我”啊?把我看作美丽的,认为我是美丽的。那么“鼎铛”是什么意思?看注释是怎么说的,是把宝鼎当铛。再想一想,它是意动吗?如果是,哪一个词是意动?还有同学认为是意动的吗?(没有同学举手)没有了?同学们课后根据注释再琢磨琢磨,有不同意见,我们再讨论。

在这一环节黄老师很适时的把握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之意动进行了理解与拓展,这就是积累。

接下来谈谈我对把握作者思想的理解:

师:黄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想法也很多,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我忽然有感而发,把杜牧的最后一段改写了一下。也许是狗尾续貂——可我改写以后蛮得意的,现在呢,“敝帚不自珍”,让大家比较一下,作者写的和我写的哪一个好,好在哪里。你不要觉得杜牧写得好,黄老师也不差的哦。(生笑)现在同学们集体把这段话读一下,然后品评一下,看看哪个好。

(投影显示)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生:原文前面一半写到“谁得而族灭也”,是单指秦国破灭这件事情,而您写的范围更大一点,所以前面一半您写得好。到后面,他的思维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而您最后“得失之故,归之于天”,只是对前面再来一个总说,而他写的思想更上了一个层次。

师:这位同学从语言、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了评说。我听得出来,她更喜欢杜牧的。(生笑)尽管她在比较的时候,说我也有好的,从时空来讲,更有时空感;另外从语言形式说,杜牧的文章思想上在不断加深,而我写的最后一句只是前面观点的重复而已。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我觉得杜牧写得好。(生笑)

师:不要紧,你说杜牧好在什么地方?

生:因为这篇文章前面写的都是阿房宫和秦始皇的奢侈,目的是要使后人以史为鉴;而你写的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

师:就是和前面的描写关系不是太紧密?哦,她是从文章的章法进行比较的。你能不能发现一点我好的地方?(生笑)

生:你这段话的观点是正确的。(生笑)

师:我这段话的观点是正确的,就是放在这篇文章里不好?(生笑)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见的了?大家肯定还有很多想法,现在不能一一讨论了。刚才两位同学比较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我觉得你们对我不是很公平。(生笑)为什么道理呢?我就觉得杜牧从秦的灭亡、秦的奢,来告诫历代君主、以后的君主要引以为戒,但是我觉得这局限了历史思考的意义。我做君主吗?我不做。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会做君主吗?可能性也不大,是吧?所以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读《阿房宫赋》,就不能从中汲取一点什么吗?刚才一位同学说我写的内容和前文不太一贯,我觉得还可以啊。(生笑)他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六国的灭亡是自己导致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也是秦自己导致的,对不对?所以我说,嗟乎!普通的人虽不能占有一国,成功是我们都要追求的。所以说我的观点更广泛一点。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就是从全文结构来看,从语言形式来看,杜牧肯定是比我好。一千年以后肯定有人记得杜牧,一千年以后肯定没有人记得我黄某。(生笑)这时候我就想到一开始我说的,这篇文章我读到后来就成了几个字,其实用三个字就能把全文的内容和结构都表现出来了。

现在同学们回想全文内容,或看黄老师缩写的这段话,(投影显示)在这段话里挑三个字,把全文概括出来。《阿房宫赋》洋洋千言,其实三字足矣。大家想想,哪三字呢?“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谁愿意说说?

生20:奢、亡、鉴。

师:“奢、亡、鉴”,知我者,生20也。(生笑)我读到最后,只剩下这三个字。课后,同学们好好背一背这篇千古美文,同时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个字。

奢必然亡,这是国君要借鉴的,也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所要借鉴的。

 在这里黄老师发挥了自身的优势,通过结尾的改写比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关键,理解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的感觉和厉复东老师讲的一样,无论常用的 “串讲”,即教师读一句讲一句,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还是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自译的自学法,虽然能让学生把掌握的“言”的东西落到实处,或者利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但缺点明显的。

黄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避免了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言轻文或“言文分离”的弊端。课程标准倡导文言文教学应“言文”并重,我觉得能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扎扎实实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和相关的知识,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文本内涵,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了。

 总结:文言教学一要注重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文本,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学习体验。教师抓住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引导,依据文本,紧扣语境,一步步获得解决。其次,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接下来简单说说我对现代散文的教学重点的理解:

第一点,语文知识的积累与文本的把握并不冲突。

课改一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筛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课文的解读变成若干语文知识点的对应和落实,在知识点和课文之间找到统一联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我从专家的谈话中得到启发,从文本出发,而不是像以前单纯的着眼于思想感情,防止架空文本讨论内涵。具体而言,现代散文的教学,首先要花些时间和精力研读教材单元组合的整体功能是什么,知道课本要求学生学到什么,那么我们就让学生积累什么,从词语到句子,从写作方法到抒情方式,这就是我们要积累的;还要了解学生想通过文本掌握什么,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引进课堂,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面对的社会联系起来,使向来比较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旧瓶装新酒,让学生真正体会语文的人文真谛。我觉得从厉复东老师的谈话中我仿佛抓住了语文的要领。

其次,文本的把握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整体把握课文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的统一。

一般而言,先通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这是初步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分析课文,这是文本把握。比如孙元老师在《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设计中就很到位的处理了这一问题,他引导学生通过对词语或者句子进行剖析来理解分析文本,或者诵读,或者推敲,总之,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点,文本个性阅读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课标倡导个性化阅读,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重认知而轻体验,只是为让学生知道什么,而忽略了为什么,导致文本理解的个性丧失、学生阅读个性丧失、教师教学个性丧失,学生渐渐对教师的语文教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比如郭尚民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给他们开放、自由的精神空间,学生有了阅读个性,课堂上就会形成对话情境,就会出现共鸣、存异等状态,课堂气氛就活跃。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在教学实施中,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使学生有“疑”敢“问”;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果断地作出现场决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与学生的心智水平是否适合,然后作出调整控制。

另外,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而言,它有作者的特定空间,有创作意图,是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比如鲁迅的一些文章,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正误、是非之分的,要防止对文本的任意解读或明显的误读。比如严强老师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理解,答案可以多种,不必强调“唯一”;但正误、是非,要引导学生辨别清楚,甚至进行必要的指导,对学生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更应指出,及时防止对文本的明显误读。

       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多受专家老师们的影响,觉得说的有道理,借机写下来,对自己也是一个鼓励与督促。泛泛而谈,有不周之处还请老师们指正。



最后更新[2014-7-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