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转载】柳鸣九:散文的疆界在哪里?》
     阅读次数:108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柳鸣九:散文的疆界在哪里?

[转帖]散文的疆界在哪里?■柳鸣九
357 次点击
1 个回复
文汇读书周报2014-07-11
    不要以为直接用于人类的祭祀鬼神、公文告示、记事备忘、奏启呈文等等各种实际活动的书面文字,是绝对与散文无关的——好像虫蛆怎么也变不成蝴蝶——恰巧相反,直接为这些实际活动服务的书面文字,只要说得头头是道、明晓透辟、情词并茂,就很容易可以上升到散文的范畴。

    散文艺术是文学中最古老的艺术,它的资格比小说艺术与戏剧艺术都要早; 而散文又是文学世界里疆界最大的王国,它的幅员比小说与戏剧要大得多。

    散文的边界有时会显得有点模糊,但总比割舍了一大片领土要强。

    “世界散文八大家”丛书是这些年来已经出版过的多种世界散文选中,较为别具一格、多少另有新意的一种。其新意就在于编选成集的角度不像过去一些选本那样是以国别分集,而是以作家个人成集。其作家总数,则不多不少,恰好是八位。显而易见,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数字文化:八仙过海、唐宋散文八大家、武学八大金刚,甚至烹调术中的八珍丸子……都是古已有之。正是出于这种沿用传统的意识,深圳海天出版社前几年请季羡林先生主编了一套“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出版后颇获成功,现在余兴未尽,又约请我主编这套“世界散文八大家”丛书,以期构成他们散文出版中的“双璧”。这便是这一套书的来由。

    世界散文的发展有其客观的历史,各国的散文文库也有其客观的存量,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与好恶为转移。如何选?选多少?是取其六,还是取其八?都不是一个绝对真理问题。而选这一些,不选那一些,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关于本套书所选的这八位,我只能说是根据我个人对世界散文历史的认知,选取了我心目中较有影响、较有广泛声誉者。而在思想艺术风格上,则选取了较大程度上投合更广泛读者的口味者———也就是说,力求避免过于保守或过于前卫。这种选法实不敢期望能获得所有行家知者一致赞同,至于这八位散文家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风格,已分别由各卷的编选者加以论述,就用不着我再赘述了。

    倒是有一个问题,这里必须着重加以说明,那就是:散文的国土有多大?它的疆界在哪里?它的边缘如何划定?因为,凡读论散文者,凡编选散文集者,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地域学问题。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对散文如何下定义,如何作界说,文艺学讲义、博士学位论文对散文如何进行辨析,这只是学术象牙塔里的事、云端里的事,一般的阅读者往往是不大理睬的。我们知道,在社会现实生活里,经常流通、为人常见的那些文化成分,对于人们文化观念、文化模式的形成,总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至少也起着约定俗成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不难理解,一般的阅读者的散文理念、散文模式,往往不是来自教科书与学位论文,而正是来自他们常见到的、常读到的那些散文作品。

    在中国能识字读书的人群中,出身于书香之族、家学源远流长、自幼饱读经史的“上帝的选民”,乃极少数,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大众型”的。根据我自己以及我周围人群的经历,在一般人所受到的那种“大众型”的启蒙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是两位重要的老师。而《古文观止》对这“大众型”的智识层在形成民族传统散文的概念上,正起了某种准绳式的规范作用。特别是其中像《陈情表》《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陋室铭》《进学解》《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赤壁赋》 等这样一些为青年学子广为传诵的名篇,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散文典范。

    “五四”以后,散文大为发展,于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里,又多了一些传诵的名篇:《背影》《荷塘月色》《寄小读者》《我所知道的康桥》等等。中国散文中这个一脉相承的传统,实际上代表了整整一个族类,其特点是抒写的内容不超出自我的半径之内,或为自我的见闻与感受,或为自我的辨析与哲理。不外园林山水、花鸟鱼虫的景观,修身养性的道理,经历行止、身边琐事的感言。形式上则单独成篇,文章结构内敛凝聚,布局谋篇甚为讲究,遣词造句力求精练,通篇追求自我的性灵、雅美的意趣、闲适从容的情致。所以,只要一讲起散文,人们首先就想到了这个族类,就把这个族类当作散文的本体、散文的“王室”。

    这就是一般人的散文观的由来,也是一般人心目里的散文范畴、散文领地。这种散文范畴观可以说是在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因为人们是出于愉悦的需要而向这种散文倾斜的———要知道愉悦的需要毕竟是芸芸众生在文学阅读中最原始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需要。

    现在,在散文的国土问题上,让我们把亚里士多德、文艺学讲义、辞源与博士学位论文放在一边,从简单的文学事实出发吧。

    对于文学的发展来说,书面文字的产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文学史往往都把文学的起源上溯到书面文字的出现。文字产生之后,其用于人类各种活动中不外记事、论说与歌咏等各种形式,并由此自然而然地讲究到文字上的修辞与技巧。如果说文字的产生以及修辞学的运用,离诗歌、小说、戏剧还很远的话,那么它们离散文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要以为直接用于人类的祭祀鬼神、公文告示、记事备忘、奏启呈文等等各种实际活动的书面文字,是绝对与散文无关的———好像虫蛆怎么也变不成蝴蝶———恰巧相反,直接为这些实际活动服务的书面文字,只要说得头头是道、明晓透辟、情词并茂,就很容易可以上升到散文的范畴:辞职书写得恳切感人,便有了李密的《陈情表》;与朋友闹纠纷讲理头头是道,便有了嵇康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祭鬼神、慰亡灵之作写得悲怆苍凉,便有了《吊古战场文》。诸葛亮的《出师表》其实就是打上去的一份政策分析报告,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便是一张写得很讲究的公文告示,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也不过是写得义正词严的“党争”中短兵相接的争辩。而这些文章,都已经成为了中国散文中公认的精品。

    众所周知,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早于文学活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也远远大于文学活动的需要,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文字语言,正是散文可能滋生也比较容易滋生的温床。如果笔者不是在歪着嘴巴说理的话,那么就可以下结论说,散文艺术是文学中最古老的艺术,它的资格比小说艺术与戏剧艺术都要早; 而散文又是文学世界里疆界最大的王国,它的幅员比小说与戏剧要大得多。

    其实,在文学世界的版图上,除了诗的王国外,剩下的就是散文的莽原了。戏剧与小说这两个王国,也基本上是在散文的莽原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是后来的事。没有散文做基础,小说与戏剧这两个王国的独立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小说与戏剧有了高度发展之后,我们仍经常在它们的殿堂里俯首可见由散文所构成的殿堂地面———雨果的 《悲惨世界》中滑铁卢一章,实际上是法国人大制作的惨烈悲凉的 《吊古战场文》;博马舍的名剧《费加罗的婚礼》 中主人公那段在剧本里举足轻重的著名独白,本身就是可独立成篇的绝妙的散文自述; 契诃夫的独幕剧《论烟草有害》,其实就是一篇幽默讽刺散文; 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阿达拉》的“序幕”早已被公认为一篇写景的上好佳品。

    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可能来看,产生散文的层面与途径远比诗歌、小说、戏剧来得广泛;同样,从写作者的条件与可能来看,产生散文的层面与途径也比诗歌、小说、戏剧来得广泛。因为不论是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都需要一定的专门艺术技巧,而散文的写作则相对要简单一些。不论是出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人际关系及交往的需要,还是出于学术文化与哲学思辨的热情; 不论是由于现实景观与见闻的引发,还是个人心绪与性灵的萌动,只要具有优良的语言修养以及谋篇布局的技艺,有意识地追求一定的艺术意境,或大则成书,或小则成篇。即使从简营造,短小精悍,皆可成为散文佳品。

    因此,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散文的创作量往往实际上要大于诗歌、小说与戏剧的创作量。由于性质与内容的不同,它又有着哲理散文、历史散文、记事散文、描述散文、抒情散文、政论散文、文化散文以及交往应酬散文等等各种门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散文帝国。如果只承认闲适性的散文才是散文,岂不就把其他种类数量庞大的散文拒于法门之外,让它们成为野鬼孤魂?如果只把散文的领域局限于闲适性的散文,那岂不是把散文王国的大片领土生割出去,弃之不顾?如果不把它们称为散文,又称为什么呢?照笔者的理解,那些广为传闻的闲适美文精品,可说是构成了散文王国的紫禁城,然而,在紫禁城之外,还有更大的京畿,还有辽阔的外省边陲。鲁迅在《南腔北调集》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里,就把这种闲适性的散文称为“散文小品”,甚至称为“小摆设”,显然就没有把它当做一个“泱泱大国”来看待。

    本着以上的理解来规划这套散文选集,我们有意识地拓宽了选题的范围,将一些历史论著、哲理著作、政论演说、文艺评论、回忆录,以及日记书信中有文采、有一定形象性、堪称经典散文的佳篇选入。也许,在这里,散文的边界有时会显得有点模糊,但总比割舍了一大片领土要强。这就是我们的基本立意。

最后更新[2014-7-1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