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考聚焦谈天说地
文章标题: 《【转载】黄健: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阅读次数:131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黄健: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思考

2006-10-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健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涵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论说、颂赞、书信、铭文、碑文、杂记、笔记等,“文”的涵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

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涵义不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的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出大胆出新和多元化发展趋向。贾平凹提出“大散文观”,刘锡庆提出“艺术散文观”,吴周文提出“世纪末散文观”,楼肇明提出“复调散文观”,邱景华提出“大品散文观”,林非则有“广义与狭义散文”互为促进的散文观念,还有许多尚没有形成一定理论和影响的散文观等。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则狭隘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局限了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当下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的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的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它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在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所以,关于散文文体属性的解答应是:散文应是融汇了作家真诚个性及深层人生意蕴的文学体裁样式,它既呈现出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意、美、趣、理。可以说,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更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地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的作品。



最后更新[2014-7-1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