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少堂志林(22):伪问题》
     阅读次数:116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少堂志林(22):伪问题

 



中科院科学家王德华教授在科学网博客发表《导师,不是好就是坏》的文章。王德华教授这篇文章的观点我全都赞成。

比如“做学问,一定要师从天才。”至少要给自己创造机会和条件去师从本领域的一流人才。此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者,虽然不是毫无可学之处,但毕竟可学有限,所以不是万不得已还是不要去二流三流乃至不入流者那里浪费时间。

比如“实验室是一个小社会,所以出现问题,很容易理解,不是不可思议。”我对工作室也作如是观。

比如“导师需要宽厚的胸怀”,导师不要和学生争科学发现优先权,我也很赞成。不过,我工作室根本不存在出现师徒之间争“发现优先权”这一现象的前提和条件。一方面,由于我工作室研究的是我首创的语文味,工作室成立时我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静心精心深入研究长达十年之久,十年前的语文味星星之火,工作室成立时已成燎原之势,在中国语文界影响深广。另一方面,对我而言,语文味的研究不是纯粹抽象的学问,而是渗透了我的生命体验,工作室成员就是想熟悉进入,也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上整体看来徒弟们的理论训练和素养,离我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所以迄今为止,我也没有发现我工作室成员在语文味理论方面有启发我的概念和思想诞生,他们主要是对我的思想进行阐释性、感悟性和丰满性研究。他们自己写的研究文章,如果不是我出的思想或提纲,我推荐出去发表,但我绝不挂名。倒是我的一些重要约稿,我常常将工作室成员的名字和我一起署为作者,这些署为作者的成员,有的对文章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则完全没有贡献。例如,我2013年在核心刊物发表的很重要的长篇论文《“中国语文教学美学新体系”构建之演进史》,有12000字,我把工作室成员Q君的名字署为第二作者,主要是想带一带他,而在该期杂志出版之前他本人对署名之事毫不知情,且在杂志出版前他从未看到过这篇论文,也没有参与该论文写作的任何工作——这种事不说绝后,却绝对可能是空前的,至少我个人没有听说过有第二个这样做的导师。这篇论文是我的心血之作。这样重要的论文给他署名,却不告诉他,不是不尊重他,而是想给他一个意外惊喜。毕竟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发表一篇文章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超过万字的长文了。(我的论文尽管不是工作室集体成果,给Q君署名尽管出于一片好心,但也不够实事求是,不够原则,对工作室其他成员也不够公平,所以下不为例。)又比如“一个团队需要有健康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建立、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学生做人的问题,是父母的责任,是幼儿园、中小学老师的责任。学术规范,学术人的素养问题,是导师的责任。”我对工作室成员的学术规范素养、学术道德的培养是抓得很紧的,曾就工作室成员文章注释不规范问题开展过专题讨论和批评,并经常重提学术规范这一话题。

为了在工作室营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风气,我自己的文章写完,我都要请工作室成员帮我看一看,提点意见,甚至做一些文字修改,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洗文字”。这些文章,无论是寄给杂志发表,还是挂到语文味网上,文尾我都会对帮我看过文章或“洗”过文字的工作室成员鸣谢(只是由于我国语文教学杂志学术档次不高,杂志发表文章时大多将作者的鸣谢文字删去)。不过令我遗憾的事,目前一些年轻人,包括我工作室有部分成员,好“面子”,对别人在自己撰写论文(文章)或其他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公开以文字形式表示感谢(鸣谢)这一点,还未养成习惯。有的宁可私下感谢,也不愿意用文字形式公开表示感谢,似乎一在文章后面鸣谢,就把自己的水平降低了一样。实际上,照我看来,对论文撰写过程或其他智力活动中他人的贡献加以鸣谢,是高贵不是耻辱,是素养不是无知,是自信不是自卑,是水平高的表现而不是水平低的表现。

再比如对《导师,不是好就是坏》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谈的观点,我也印象很深并产生强烈共鸣:如果导师或成员在那里不设防聊学术、聊思考、聊读书、聊理想、聊人生,有成员在下面暗中搜集“罪证”,这样的“白眼狼”,任何导师都是不会要的。一个学术团体成员之间不能相互诋毁,不能过河拆桥,不能一锤子买卖。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起码的相处原则。如若有人破坏这样的原则,导师就要清理门户。

我希望我是一个好导师,而不是一个坏导师。我心情好时,在程少堂工作室QQ群中作学术聊天放得很开,指导学员掏心掏肺,毫无保留,也不设防。其中有许多火花,学员对其仔细揣摩,就能学到不少学问的方法。我的家庭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但经过漫长时间的执着奋斗,在业内,客观地说,我的学术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别人研究我的近30万字的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都出版了(这部书也是国内学者独著的、系统研究在职语文教师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第一部专著),研究员也评了(是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研究员)。去年华东某省举办全省骨干教研员培训班,某主讲专家应邀作《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研员》的讲座,讲座中他把我作为所谓做教研员时间不长但产生全国性学术影响的突出例子来“解剖”。(我当时还对传递消息的朋友玩笑道:“与其让他转手讲‘二道货’,还不如直接叫我本人去讲哩!”四川师大许书明教授把我作为当代十大名师进行研究(许书明:《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湖北《中学语文》》(上旬刊)2014年第4期),并列入四川师大选修课教材。因此我不能矫情,我得承认,按世俗的评价标准,如今我当然属于所谓的“成功人士”,甚至可以说相当成功。(20120914日,罗湖区教研员Yu君在我QQ留言表扬道:“程老师这样的人才深圳五十年难出一个。”我自然只是把他这句话当成是鼓励。)所以在工作室QQ群中聊天内容除了学术,我还常常谈我的人生经历和理想追求过程,用意是:想以此激发学员的内驱力。没有内发动力,“名师”也好,“专家”也罢,仅仅靠外在培养,能成吗?我也骂人骂事,但大都是针对学术或工作之事。

我有时工作室QQ群中一天的聊天信息量,绝对大于一次讲座。有些聊天学术质量很高。例如,有专家评点我工作室成员Q君的公开课《济南的冬天》,我了解到评价内容,认为专家大部分的批评都是对的,但批评Q君展示的问题中有些是学生的“伪问题”因此不应该展示——我对此不敢苟同。我的学术敏感让我马上抓住“伪问题”做文章,我认为“伪问题”绝不属于不能展示的问题,而是应该研究如何展示的问题,换言之,学生的所谓“伪问题”有重要教育学意义,高明的教师绝不应忽视(这一点过去教学论似乎没有论及,当然也许有论及我没有看到)。于是我在工作室群中要Q君做文章,同时在工作室群中迅速口述写作提纲给Q君。这里头的一些学术敏感与思考路径,是即使我自己讲也讲不清楚的,只能靠学员耳濡目染,自己揣摩领悟。还有我帮罗灿备全国比赛《云南的歌会》一课,抓“这”字句,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维观照课文,最后环节的文化开掘,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讨:沈从文通过这篇文章究竟在呼唤什么?落脚到沈从文通过对少数民族野性雄风的歌颂,呼唤汉民族曾经有过的阳刚之气回归——这正是沈从文的民族梦、中国梦。(后来读书时发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已去世的台湾苏雪林教授认为这正是沈从文作品的总主题。)这种教学构思多漂亮多有深度多有现实感啊!当时我就在QQ上对罗灿说,你把这个思路落实了,要得第一名。果然得第一。听说比赛现场评委很欣赏这堂课,赞不绝口。这次备课也是灵感型的即兴式杰作。工作室成员是像看现场直播一样看我在QQ上帮罗灿备课的整个过程实况转播的(我在QQ上和罗灿说一句,就马上复制到语文味工作室QQ群中一句)。我常常把我自己的公开课和工作室成员的公开课的备课过程,当成工作室成员培训过程。这种对工作室成员的培训方式省时(不用集中开会)、高效,但对导师要求很高。这些你要我正儿八经讲座,不一定能讲出这样的效果来。工作室开办两年来,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相信很少有工作室主持人像我这样花这样多时间在工作室QQ群里聊学术、聊思考、聊读书、聊理想、聊人生,而且敢于把这些聊天记录印出来提交上级检查。

 

(说明:中科院科学家王德华教授在科学网博客发表《导师,不是好就是坏》的文章。这是语文味网转载该文时我写的按语)


最后更新[2014-7-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