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高考后话题时代的作文应对》
出处:责编 朱碧波    作者:胡家曙 朱宏文   阅读次数:227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高考后话题时代的作文应对

   

                                 高考后话题时代的作文应对

                                      胡家曙   朱宏文

一、  后话题作文时代的特定内涵

 高考全国卷连续五年都考了话题作文。按照以往的规律,从命题作文到给材料写议论文,一般四五年左右就会有所变化;而且,即使从这五年间话题作文命题本身看,也有迹象表明,高考作文命题已进入后话题阶段。

如果大家作过深入的思考,应该会发现,话题作文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理念,话题作文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就作文写作的具体背景而言,过去的命题作文或供料作文,一般对内容和形式都要求过死,严重束缚了学生写作实力的发挥,导致了平时作文的僵化,窒息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话题过窄过死的一个校正。另一方面,就教育的大背景来说,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实话体作文出现并流行的根本原因。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这股云涌之势迅速扫除了过去作文命题迫使学生“戴着镣铐跳舞”的老习惯,带来了“天高任鸟飞”的设题思想。可见,在这些背景下出现的作文命题方式。必须体现的思想是:扩大开放性,增大自由度,便于考生发挥才华,展示个性,所以,1999年话题作文一登场,就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遮掩故意个几乎可以囊括一切的话题显示了它与此前作文命题的迥然之别。对于新生事物人们常常是新奇的,可是,新奇之后,人们越来越感到,作为大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的典型优点也正是它的典型不足。它是充分开放的,这就容易被有些人钻空子,比如套写、宿构;还有,它的自由性也为不遵守规则提供了可能。所以,站在现在的角度,大家又都认为理想的考试作文命题应该严格写作规则,题目内涵开放中有限制。从某种意义上看,2003年的全国卷、京沪卷已经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也可以说,从2003年开始,高考作文命题已在后话题作文阶段过渡。

那么,这里所说的后话题作文时代有什么特定的内涵呢?

1.   肯定会保持话题作文的命题思想,而不一定会沿用“话题作文”的提法。

现在,大家特别关心今年是不是还考话题作文,其实,只要坚信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摇,就会明白话题作文的思想不会变化,体现这种思想的命题形式可以叫“话题作文”,也可以叫“由头作文”“开放式作文”或别的什么作文。名称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它的本质。很早之前,台湾省高考多此考过像“桥”“根”这样的作文题,这些题目因为内涵极大,具有自由的写作空间,已经体现了话题作文的特点、思路和方法。200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一个主题”,2002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面对大海”,虽然这些题目中都没有使用“话题作文”的提法,但其本质和话题作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对于作文的猜测上,只要抓住实质,就可以不变应万变。

2.   肯定会巧妙地体现限制,而不会再让“话题就像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这一点,2003年三份高考题都充分体现了出来。全国卷题目“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明显含有两个要素,作文必须兼顾这两个方面且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北京卷题目《转折》也暗含由此到彼两方面的因素;上海卷题目《杂》更是要求更加内容体现成分的特点。话题内涵的丰富,使得恰题要求更加严格,作文写作也因此有了一定的约束。如果说前面话题作文时代的命题思想是“天高任鸟飞”,那么后话题时代的命题思想已变为“牵着线儿放风筝”了。

3.    可能会在命题形式上有所变化。

            话题作文的原有命题形式已形成某种模式,其合理性当然存在,但其必要性已让人反思;况且,高考命题从宏观上是需要一定变化的,这就意味着,作文命题也完全可以有其他的形式。当然,形式决定于内容,更取决于思想,用什么形式来命题也仅仅是一个形式,只要我们不形成依赖性的固定心理,形式问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困难。

          二、后话题作文时代的作文应对

          (一)必须强化几种意识。主要是:

          1.恰题意识,由于前几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影响,很多学生已形成一味求新求异、一味追求发散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耳穴上准备了一些范文,在考场上生搬硬套,这种状况,在加强题目限制的后话题作文时代极有可能因作文内容不合适话题而吃大亏,2003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情况在此方面已经出现很多问题。强化恰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把符合话题要求当做内容选择的前提;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题目内涵的能力,要分类指出一些常见题目类型的审题技巧;另外,还要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掌握保险的方法,如:入题时怎样从话题的某种角度出发,写作前在怎样,依据话题的内涵制定思路,行文时怎样在适当位置巧妙点题等。

2.   应变意识.每年一次的夏季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些变化是正常的,这种变化有形式上的.有内容上的,有思想上的.就目前而言,指导思想的变化可能性极小,内容的变化在所难免,而大家关注的形式变化极有可能.所以,作文备考时,要充分搜掘各种形式,尽量覆盖各个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处变不惊的心理承受力,训练学生独立应对新情况的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考场上的变化,可能反而成为一些学生的相对优势.

3.创意意识.强调恰题,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创新,作文要得高分,必须体现自己的特色.关于创新的一些具体方法,人们针对话题作文一定有很多经验,现在我们要注意的主要是尽量把创新和恰题统一起来.

()必须强化基础训练.

相对于前话题作文时代,后话题作文时代的作文考查相对看淡一些小机巧而更注重作文实力;所以,强化基本功、丰富素材储备、提高创新能力,是这个时期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一纵”“一横”“一点点”的作文备考策略。

1.   一纵——文体训练

 以文体为线索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能力要求,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一方面。考试中“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就有可能回避了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况且,考场作文也不一定必须是“文体自选”,假如规定了具体体裁,而我们又不能熟练掌握,就会出现大问题。

   把文体训练划为“纵”,就体现了一定的顺序性。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

“死”,就是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规范的记叙文、规范的说明文、典型的散文。一般而言,复习初期,这种训练是免不了要进行的,它是以后文体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所以,训练时一要注意拟题的科学性,一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比如从方法上说,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这样,训练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好一些。

“活”,就是灵活。它体现两个方法:第一是个人突出一种文体,形成对学生个人而言普遍掌握、一体突出的文体基础,这样考试时可以尽量时自己擅长的文体;第二是每人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如,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高考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作为考前准备,掌握特色性文体要注意两点:首先是不能整体划一,如果大家都选用一种文体,就谈不上什么特色了;其次是由知到能,就是不仅要知道,还要会写,只有平时做过练习,考场运用才能得心应手。

文体训练时,不管是“死”是“活”,不能光靠硬性观定来进行,而要注意充分运用命题的调节作用。比如,“我看先进文化”和“我眼中的先进文化”这两个话题,前者就暗示了适宜写议论文,而后这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

2.   一横——素材设防

 作文备考中的“横”是指按类别进行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持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来之炊的结果。

  作文备考的“横”是一条纬线,可以贯穿在以下文体训练为经线的“纵”中进行;这样,命题时就不仅要考虑文体的问题,还要兼顾题材的范围。除此,素材积累方面的工作重点还要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比如,笔者就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辨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丰富全体同学的素材。

 利用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素材准备的过程还要十分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不同范围素材的变通问题。比如,把平时多用于德行的素材变通到谈教育的文章里,不仅能扩大素材的使用范围,增大素材的相对储量,而且由于改变素材的使用范围,常常能给人新的启发,其二是建立“题材根据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大家对某一范围素材的掌握哦的材料,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足球、音乐、文学等等。如果我们能在某一方面有高人一筹的积累,不管是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诚信”,写“心灵的选择”,写“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等等,都可以把题材引入自己熟悉的“根据地”,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在内容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3.   一点点——各个击破

一点点,主要适用于后期的作文复习。称其为“一点点”,一是训练的内容是分点进行的;二是因为其方法是灵活机动的,它一般不要求写整篇的文章,只要求根据要求进行局部训练,一提高训练效率。在内容上它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按《考试说明》要求的分点训练。一般而言,经过前一阶段的复习训练,“基础等级”的要求一般已经能够达到,所以,后期复习要重点在“发展等级”上下工夫,尤其是对“发展等级”中经常涉及的技能要加以突破。如“深刻”一条中的“词语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有创新”一条中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个性特征”等能力点,这些要求都要通过专门的讲解和训练以期在即个小点上有所突破。笔者丛00210月起在《作文与考试》上连载的“高考作文发展能力突破”系列稿可作为这方面训练的参考。

其二是按考场作文的关键环节进行分点训练。考场作文写作关键要处理四个环节:第一是审题入场训练,关键解决审题的准确性和入题的独特性;第二是拟提纲训练。关键培养在拟题纲过程中的修改和优化能力;第三是拟题训练,关键是训练在与内容相符的前提下拟出别致和精彩的题目的能力;第四片段训练,一篇文章如果是一两处甚至几处精彩的局部就会显著提高作文的档次。片段训练主要是让学生改变浮华的作文习惯,力求培养写出精彩片段的习惯和能力。

作文复习经过上述“一纵”“一横”忽然“一点点”的训练过程,最后还不可缺少归结,要通过几次正规的模拟考试,把以上诸方面能力综合到一起。有了这些准备不管考试时怎样命题,学生的作文成绩都不会差。


最后更新[2004-4-1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