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工作室(“程少堂语文味工作室”)成员L老师,数月前,在她工作的城市的一个教育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她发言的主题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活得高贵而有尊严,就要努力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这个主题相当不错。近几年,在鄙人工作室,她勤奋好学又勤于思考,实属用心最勤,且用力最多者之一。举例说,凡工作室有大型活动,包括我的学术报告、讲座、公开课等等,她总是从市外远道自费奔波而来,从不曾由于公事或私事缺席请假过一回,甚至连迟到的现象也没有发生过。去年五月,北师大在深圳文锦中学举行一个全国性的教师培训活动,他们请我去这个班用文锦中学的学生讲了一堂作文课。此前,我这堂课在全国各地讲过多次,但工作室学员都没有机会听到。这次在文锦中学讲,由于是周六,我深知深圳老师对牺牲休息时间参加听课是深恶之加痛绝之,就知趣地没有要求工作室成员参加。由于没有要求,工作室深圳学员自然就没有一个人来听这堂作文课,倒是这位L老师,从广州坐火车按时赶来听课,帮我录音,使这堂讲过多次但没有保留音像资料的公开课终于留下了录音。她还帮我将这堂课整理成文字实录。其问学态度之虔诚与恳切,在鄙人工作室着实无人能比。两年下来,她对语文味体会、体验、感悟颇深,其研究能力亦有显著提升,连续发表有多篇研究语文味的文章。在上述会议发言的主体部分,她欣然介绍了自己近几年对语文味的研究,发言内容因有源头活水,充实且富有启发性。她发言最后说:她现在先跟着程少堂老师的思想走“跟着说”,以后有可能再慢慢自己走“自己说”,说不定哪天,她也会提出她的所谓语文教学思想。她还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审美趣味,预先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思想”取了个“婉约语文”的名字。
这种想要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很可嘉。我建议她将“婉约语文”这个名字,改为“风雅语文”。接着,是劝她,不要急于掺合到“取名字大潮”中去。
劝她不要急于掺合到“取名字大潮”中去,是因为,过去,现在,这语文、那语文,这法、那法,各种各样的名字太多了。但我看来,中国语文界,这语文那语文、这法那法,好名字不少,但好思想很少。
我对她说,同时也是跟我工作室成员说,先把功夫用正,即用到实践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进行理性提升,积累到一定时候,需要冠名的时候,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到时需要帮忙的话,我这里有许多现成的名字可供选用。如果觉得我这里现成的名字还不够好,我坐在马桶上的时间,可以想出好几个名字来。
2001年12月4日—7日,我在(香港)第四届中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国际研讨会上宣读了论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这篇万字长文,后来用《“语文味儿”理论构想》为标题,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2003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全文还收录在《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一书中。这篇文章第三部分论述“语文味”提出的意义,第三小点是“提出语文味是对国内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形而上学倾向的否定”,其中有如下展开文字: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在语文教学改革浪潮中,国内语文教学界提出了名目繁多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有些人搞语文教学改革热衷于给自己的课题命名为“xx教学法”,比如张三称自己的教法为“三步教学法”,李四则称自己的教法为“四步教学法”,王五称自己的教法为“五步教学法”,而赵六为了超过别人或显示与众不同,则一定称自己的教法为“四、五、六步教学法”。(段力佩先生曾讽刺这种现象为“取名字比赛”。)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这场“取名字比赛”的赛事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只不过从“xx教学法”,一变为“××语文”。
这类“取名字比赛”现象的存在,自有其某种客观必然性与合理性的一面,因此无可厚非。
毫无疑问,会生孩子会取名,是优点;反过来,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则是缺点。网上有广东人说:瞧人家北方的小孩,,还没生下来,已经敲锣打鼓,天下闻名了。广东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闻名中外,但许多创新是在这里萌芽,而在别处开花。兄弟省分批评广东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实际是批评广东不善于经营品牌。这种批评实质上针对的是广东人过于务实功利,而没有文化。多年前广东文化界曾围绕这一问题开展过广泛讨论。现在在网上很容易查到这方面的讨论文章。
不过,20多年前,我在珠海工作期间,讲过商业心理学等课程,懂得一些有关知识。同时我又是语文教师,喜欢析字赏词。照我看来,品牌一词,“品”在前,“牌”在后。这说明要先有“品”,才有“牌”。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好的产品做支撑,单靠打广告、搞赞助,即使能做出个“名牌”,也只是名不副实,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放眼世界,真正成功的一流企业,靠的是产品的品质,而不是由于产品有了个响亮的名字,至少名字不是主要的。例如苹果与三星,名字不一定比国产品牌的好听多少,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本身,也看不出有多少文化内涵。苹果与三星,它们的文化内涵完全来自品牌价值,它们占领了中国市场大半壁江山,靠的是主要是苹果与三星这两个名字后面的产品质量与文化。
做企业搞产品如此,做学问搞教改更是如此。做学问搞教改,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取个好名字,固然不是不重要,但名字底下有没有干货,才是最重要的。儒家推重的“名正言顺”,原意是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其本质是主张名实相副。这和无论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新意,就先竖起一竿旗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学问与教改要立得住,靠什么?靠的是思想。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他是这样回答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根据科学的认识论规律,好的教育教学思想,都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来自于别人的成功实践,根据这些理论进行教改,是应用型教改,应用型教改也是需要的,并且值得大力提倡。而所谓“原创”型的教改,所依据的是教改者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它来自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显然,一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人比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从片断到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是需要漫长的打磨与提升过程的。这漫长,既是规律,也标明原创教研的难度与分量。所以,原创教改搞得好,教育教学思想上的贡献就更大些。就取名字而言,应用型的教改,可以按既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先取名后实践。而原创性的教改,取名字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条是先有目的地感性实践,后理性取名;一条是先在书斋理性取名,后感性实践。我把第一条道路称之为“唯物主义”路线,把第二条道路称之为“唯心主义”路线。这里的“唯物”与“唯心”,只是借用哲学术语,不是简单的价值判断。
如果把自己的教改定位为原创性质的话,我主张给其取名字,最好走“唯物主义”路线,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先生娃,再取名,即教改的名字最好从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性经验中逐步提升而来,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科学理论或自己的理论思考研究的结合中,不断检验、调整、发展名字的内涵。
教改取名中的“唯物主义”路线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符合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发展、成熟的规律。其次,它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论原则。第三,从这条路走出的教改,比较有根基,就比较容易叶茂,即比较容易成功。十多年来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之所以摇曳生姿,主要是由于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回顾语文味的成长史,开始我们并未把“语文味”作为一个流派的旗号打出,甚至对语文味的内涵也不是很明确,而只是通过《荷花淀》为代表一系列公开课实践探索之后,才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语文味的内涵明确与丰富起来的。换言之,不是我明白了如何教才能教出“语文味”,才来教这堂《荷花淀》的,而是这堂《荷花淀》教得非常成功,大家认为这样教才有“语文味”,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语文味”内涵的深度阐释和不断丰富。时间和实践都证明,我的语文味理论和实践探索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是值得向有志于搞教育教学改革的年轻人推荐的道路。
我认为急于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取名字的年轻人,有想法,好,但先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实践上,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科学理论和自己的理论思考研究的结合中,让理论思考与实践进行共生性互动和捆绑式提升。这样展开理论和实践的两翼,才飞得高,也才飞得远。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味之路,并非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不反对,但是不太主张先在书斋“唯心”的虚构一个教改项目的名字,继而不是通过反复的教育教学实践去丰富发展这个名字的内涵,而是通过或主要通过自己写文章去吆喝。从一般做学问的方法来说,“唯心”地虚构一个名字,然后主要通过写文章去丰富发展,这样的路子,搞纯理论研究是可以的,这样建构出来的是“经院式理论体系”。用这种办法搞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也不能说毫无意义。但再大胆的教育教学改革假设,也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小心求证,不然这个教育教学改革名字再好再响亮,其生命力也值得怀疑。如果取了一个名字,后续没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做倚靠,就是自己在那里王皮卖瓜自卖自夸,其应者寥寥,甚至无人响应,虽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意义总是有限的。
回头再说生孩子与取名字的关系。是的,无论做什么事情,给自己的东西取个好名字,是合理的,必要的。好比真有孩子了,或者怀孕了,预备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个名字,这很正常。退一步说,即使谈恋爱了,性急了也可以吃点热粥,给将来的孩子预备一个好名字,也不算为过。但如果连恋爱都没有进行,就想到给未来的孩子先定一个名字,总是给人重名过于重实,或急于求成之感。当然,急于求成是人性深处的潜流,一般人总是难以完全避免开它的冲击。
最后讲个我杜撰的故事结束这篇随笔:
设若老人家在毛主席纪念堂一翻身醒过来,接着猴性大发如此这般地喊道:“张玉凤你快过来,你马上通知政治局要他们发个文件,从明天开始我改名叫毛二狗。我辛辛苦苦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可毛泽东这个名字像第四座大山一样压在我头上120多年,我不想亚历山大,想过一下凡人生活。”可毛泽东真要是改名叫“毛二狗”了,他也是“伟大的毛二狗”不是?而隔壁家的毛二狗就是改名叫“毛泽东”,那也只是一个“凡夫毛泽东”罢了。
(2014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