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旁若无人”“旁若有人”与“不即不离”
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 李筱俐
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表现出这样的三种状态:一为“旁若无人”,就是授课者完全沉静于文本中,作为“融入者”,设身局中,与文本的情境完全没有了“距离”;二为“旁若有人”,就是授课者完全用实用的态度处理文本,作为“旁观者”,设身局外,情感没有与文本融入,授课者与文本的“距离”太远;三为“不即不离”,就是授课者对文本有着充分的理解、独到的解读、饱满的情感,却在讲授过程中不“滥情”,作为“观赏者”,他设身与局中与局外之间,站在客位的角度,在自己和这种情感之中把玩好了一个适度的“距离”。这就应了美学里的一个著名命题,即距离产生美。说的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审美过程中,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既不即也不离。
“旁若无人”,《词典》解释为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镇静自如的样子,也形容很投入,没有感到他人的存在。“旁若有人”,意思则相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二者都可视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的两种状态。前者的特点为,教者审美情感与文本的内容间距过近,不在意授课的章法,将自己对文本偏爱与自己的情感充分的融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全身心沉静于教材中,表现的是“唯我”的教学沉醉,心中只有文本,无视学生的存在,核心特征为“滥情”,我(授课者)与物(文本)两忘,二者之间缺少适度的间隔;后者的特点与上述相反,教者的审美情感与文本的内容间距过远,过于机械的、理性的处理教材,过于冷静地运用章法,核心特征为过于讲求实用,授课者与文本之间的情感间隔过远,没有把情感融入文本,无法激起听课者的情感共鸣。二者表现方式相异,却从不同的角度违背了审美的距离说。唯有“不即不离”才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最佳状态。朱光潜先生在他的《美学文学论文选集》中是这样解释“不即不离”的,“凡是艺术都要有几分近情理,却也都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距离’才不至于过远,才能使人了解欣赏;要有几分不近人情,‘距离’才不至于过近,才不至于使人由美感世界回到实用世界去。。。。。。应该让它们落到适宜的‘距离’。”
其实,授课者与文本的距离跟观众与剧情的距离是有相似之处的。据著名演员陈强回忆,1946年张家口保卫战间隙,他随联大文工团到怀来演出歌剧《白毛女》,演到最后一幕时,随着台上群众演员高呼“打倒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口号声响起,台下突然飞出无数果子(当地盛产果子),“黄世仁”变成了“乌眼青”。在冀中演出《白毛女》,正赶上部队开完“诉苦”大会,一个翻身后刚参军的战士“咔嚓”一声拉开了枪栓,咬牙切齿地要打死“黄世仁”,幸亏一旁的班长眼疾手快,一把抢过了枪,才救了“黄世仁”一命。(出自《陈强因演黄世仁差点被战士打死》一文)这里台下的观众尤其是拉枪栓的小战士,他太把自己的情感投身于剧情中,以致不能在自己和戏剧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对演戏者来说,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应该说技艺已算到家了,可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其结果就截然相反了,因为他已失去了美感的态度,一方面虽是在欣赏,另一方面却已让物与我的“距离”消失。
与此同时,演员与剧情也应存在一个适度的“距离”,这里就不在赘言了。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授课者之于文本,还是观众之于剧情,抑或演员之于剧情,都有一个“主位”与“客位”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都客观存在着“距离”问题,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切不可把对文本解读得过于“投入”以致“滥情”而视为感人的经典课,切不可把对文本解读得过于“冷静”、过于实用,能较好地应付考试实战而视为高效之课,而应该在对文本充分地深层阅读后,既要有近情理的情感渗透,又要有不近人情的理性分析,既给学生终身受用的感情熏陶,又让学生在概念、分析、归纳等方面对文本做出精辟的评价,并且根据教学需要使二者不见痕迹,水乳交融。等到我们把玩好了这个“距离”,让“不即不离”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那时老师呈现出的教学状态才是最规范的、最自然的、最有效的、最具审美情趣的,他在课堂上传授的每一个信息都是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并且是终身受益的,学生的儒雅之气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滋生开来,可以说那时语文课堂上所洋溢出的语文味一定是最地道的。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的文言文《愚公移山》,是他教学生涯中最满意的一堂课。他在总结这一堂课时说,我教文言文,从来不用串讲法,而是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这样教读文言文,实际上是领着学生慢慢进入文本的佳境,,以体现我倡导的“三主”导读教学指导思想。(出自钱梦龙《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一文)《愚公移山》一堂课之所以让钱梦龙老师感到如此满意,是因为钱先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能在“教师”“学生”“训练”三个点之间“游刃有余”“不即不离”,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的最佳状态。讲文言文不少老师爱用串讲法,因为这种教法易行,但常常太实用,太僵化,老师少了情趣,学生少了审美体验,学生很难学得主动,课堂气氛很难生动活泼,这就是授课者与文本“距离”太远惹的祸;相反,有的老师由于特别喜欢某文本,并对文本小有研究,这本来对教学是有益的,然而他生怕学生不知道,过于全情投入,一味的一个长调拉到底,结果是自己讲得尽兴了,痛快了,学生依然是雾里看花,这是由于授课者与文本的“距离”太近惹的祸。归根结蒂一句话,“不即不离”对语文老师如何逐渐修炼好自己的教学状态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