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语文周易
文章标题: 《【转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
     阅读次数:10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

 

 

(语文味网2014年9月21日编者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利用整个国家机器和智囊系统进行研究,经历半个多世纪之久才基本形成体系。就是从1982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之后的32年间,中国共产党整个智囊系统也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进行了长期研究,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做过多次定义,后续的定义与以前的定义有密切联系,也有不同与发展。

联想到语文味,我们提出这个学术概念迄今也只有十年多点时间,此前十年,以我一人之力不断在将研究推向深入。可有些同志总是好心而急躁地催促甚至责备我们的理论体系没有写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演变与内涵升华

余翔  陈金龙  20130116  来源:光明日报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30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时代的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经历了一个演变、拓展与升华的过程。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拓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启动的改革,最初设想是在坚持已有社会主义模式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不动、基本模式不变,但又要有中国特点。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维持社会主义已有框架、模式的前提下立论的,偏重的是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只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种修饰和限定。198371,《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出版。712,中共中央就学习《邓小平文选》向全党发出通知,强调学习《邓小平文选》能帮助我们认识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保证,表明这时偏重从发展道路的维度来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二大之后,邓小平在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同时,也频繁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如1984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的谈话;19855月,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拉马略·埃亚内斯的谈话;19859月,邓小平会见加纳国家元首、临时全国保卫委员会主席杰里·约翰·罗林斯的谈话;19874月,邓小平会见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体委员的讲话;19885月,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米洛什·雅克什的谈话,都使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当然,这一提法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更为清楚地表明,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改革探索的限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并不谋求对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基本模式的突破。

  中共十三大报告沿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并在这一主体概念的基础上,衍生系列相关提法,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等,均出现在中共十三大的报告中。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内涵得以充实和拓展。当然,中共十三大报告并未就这些衍生提法展开具体论述,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初步说明。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统一认识、增强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指引我们事业前进的伟大旗帜。这里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机制、性质、功能进行了界定,并通过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观点,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勾勒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的形成与替代

  1989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在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高度评价邓小平为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全会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着重强调了邓小平同志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重要功绩,实际上也在孕育一种新的提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19923月,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要求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形成新提法的前奏。

  中共十四大报告,鉴于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性、独创性贡献,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这一概念突出了邓小平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一阶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特征。为什么要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前加上邓小平同志?中共十四大报告对此作出了解释和说明: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中共十四大报告仍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等提法,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八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彰显了邓小平的理论贡献,为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念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共十四大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虽未明确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但实质上已肯定了其指导意义、指导地位。

  19972月,邓小平逝世。江泽民同志在悼词中,重申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继续使用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定位,强调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明确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众所周知,中共十五大开始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并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当然,中共十五大在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衍生提法,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行了具体阐述,框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三位一体的基本布局,进一步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与升华

  自中共十六大开始,原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中字不再保留,首次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更为简洁、有力的概念。这一概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独立意义,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不仅仅是满足于有中国特色,而是力求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主义形态或社会主义样式。由于主体概念发生改变,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相应的衍生提法也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提法随之出现。其实,早在1985年,意大利联合出版社出版《邓小平文选》时,其书名的副标题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随着实践发展和海外对中国模式关注的升温,中国共产党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总结和升华。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里从道路理论体系两个方面,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并进而界定了旗帜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则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

  20117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括为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邓小平19874月在会见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体委员的讲话中,曾使用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提法。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体概念之下,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由中共十七大的道路理论体系”“二位一体升华为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囊括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的主体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指这三个方面。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基本总结和升华。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十七大报告继续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提法。

  中共十八大报告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并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此同时,中共十八大报告还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四个方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大大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内涵的拓展与升华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理论探索、认识提升的过程,更是时代发展、实践发展的过程。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2007 11 19 08:19    深圳新闻网

 

    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专家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个精辟论断,激励和鼓舞着我们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而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则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例如,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1956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毛泽东同志“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为指针,在对比的基础上,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轻、农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原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这个讲话时,曾多次指出,十大关系是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比较。除了苏联的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能比苏联、欧洲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对立双方的关系中,斯大林只强调一面,强调搞工业,忽视搞农业,强调集中,忽视分散,强调大型的,忽视中小型的。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在建国以后的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这里所说“适合中国的路线”,它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但由于1957年下半年在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复杂形势和重大事件的冲击,再加上对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毛泽东同志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与客观实际日益相悖的错误估计,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离,使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在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毕竟为我们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造了前提。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了毛泽东探索中的积极成果,而纠正和克服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则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的新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就世情来说,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虽然从总体上看,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并没有改变,但在总体趋向和平、缓和、稳定的同时,局部出现战争、紧张、动荡;苏东剧变终结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以后,世界上各种力量之间的实力对比严重失衡,因此,尽管向多极化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却只能在单极和多极称霸和反霸的矛盾斗争中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但随着它的负面影响的日益扩散,许多发展中国家被进一步边缘化,西方发达国家转嫁风险、危机,酿成了世界经济动荡;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非传统安全因素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就国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和发展着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元化,这种变化向我们党执政和领导的各项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党既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又要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就党情方面来说,我们党从一个在建国前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建国以后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种地位变化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着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地发展起来,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越来越大的重要贡献。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楚地说明推动着这个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的探索;而这个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继续深化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索,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

 


最后更新[2014-9-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