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学年度下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 二 语 文 单 元 检 测—(1)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监(jiàn)生 镯(zhuó)子 朱拓(tuò) 悚(sǒng)然
B.两颊(xiá) 荸(bí)荠 怂(sǒng)恿 竹篁(huáng)
C.炮(páo)烙 间(jiàn)或 吮(shǔn)吸 窈(yǎo)陷
D.涎(xián)皮 莞(wǎn)尔 晌(xiǎng)午 凫(fú)水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简捷 忌讳 聘礼 唉声叹气 B.芒剌 祭祀 蹒跚 走途无路
C.陶冶 缠绵 角喁 没精打采 D.精致 惦记 踌躇 张冠李带
3.解释词义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暄(指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委实(实在) 少不更事(年纪轻,
经历的事不多)
B.悚然(感到突然) 辖制(管束) 六神不安(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C.噩梦(可怕的梦)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D.莞尔(形容微笑)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话不投机(形容谈话时意见不合)
4.下面一句话中,①分号的作用是什么?②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A.①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提示下文。
B.①表示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②总结上文。
C.①表示句子之间的停顿,②提示下文。
D.①表示单句之间的停顿,②总结上文。
5.下面语句的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
只是我得跟您预先 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 避免
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 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A.申明 因为 以致 B.申明 为了 以至
C.声明 为了 以致 D.声明 因为 以至
6.下面句子中画了横线的词,可以用括号中的词语代替的一项是 ( )
A.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
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勤劳)
B.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平
静)
C.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来打搅他,也是
一个谬种……(庄重)
D.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
了。(终止)
7.对《祝福》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着力描写“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环境,是为了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
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我”在“祝福”声中也“懒散而且舒适”,所有的“疑虑”全被祝福的空气一扫而
空了,表现了“我”并不是真正地同情祥林嫂。
C.祥林嫂的一生有过许多不幸,而自己捐了门槛,四婶仍不要她在祭祀的时候沾手,
是对她最严重的一击。
D.“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在
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
8.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
裂……
A.在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以拜求来年好运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同情已沦为乞丐的
祥林嫂。
B.作者刻意地去描写竹竿比祥林嫂“更长”,意在衬托身心备受摧残的祥林嫂的令人心
酸的形象。
C.下端开裂的竹竿表明祥林嫂这时已完全靠竹竿来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从而深刻地揭
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D.这几句话暗示祥林嫂沦为乞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9.对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①,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②,使他借此③躲避现
实生活。
A.①与②指同一事物,③不是。 B.①与③指同一事物,②不是。
C.三者都指同一事物 D.三者各指一个事物。
10.填到横线上与下文衔接最好的一句是 ( )
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
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A.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了我。
B.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把我惊醒了。
C.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
D.我因为被那些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给惊醒。
二、阅读题(35分)
(一)课内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4题。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独自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1.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5分)
(1)先前:
(2)现在:
(3)现世:
(4)玩物:
(5)活得有趣的人们:
12.语段中的“想”字的宾语是什么?(3分)
答:
13.划线处正确标示朗读时停顿节奏的一项是( )(3分)
A.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14.“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4分)
答:
(二)迁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寻人启事 金文吉
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A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15.第三段“没有温暖的家”是什么意思?请你根据这篇小说对“没有温暖”作出具体说明。
(4分)
答:
16.第四段说“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请你挖掘一下这“留言”中所包含的“报
复的快意”。(6分)
答:
17.(1)把“母亲”的三次“寻人启事”看作一个变化过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3分)
答:
(2)“女儿”三次读“寻人启事”及给母亲打电话后的心态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答:
18.作为一个鉴赏者,你最欣赏这篇小说的哪一点?请作简要表达。(答案最好不超过80个
字)(4分)
答:
三、填空、简答题(25分)
19.填空(10分)
(1)小说是一种通过 、 和 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
生活的文学体裁,是生活容量最大的一种 形式。小说形象描写的最基
本的方面,往往是 的塑造,小说是 的艺术。
(2)《祝福》选自鲁迅小说集 ,鲁迅的另两部小说集命名为
和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的
短篇小说, 手法的运用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点。《边城》是现代著名作
家 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荷花淀》选自 ,是最能代表孙犁
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20.《祝福》前后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填空并简答所填词语的意义。(10分)
第一次逃到鲁镇时的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
二十六七,脸色 ① ,但两颊 ② 的。
①
②
第二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
青黄,只是两颊已经 ③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 ④ ,眼光也没有 ⑤ 了。
③
④
⑤
临死前的肖像:五年前的花白头发,即今已经 ⑥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
上 ⑦ ,黄中带 ⑧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 ⑨ 似的;只有那眼
珠 ⑩ 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⑥
⑦
⑧
⑨
⑩
21.将“他这个人真是热情”一句扩展60个字左右,具体体现“热情”二字。(5分)
他这个人真是热情,
。
四、作文(60分)
22.以“祥林嫂为什么会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艺短评。
高二语文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单元一
一、1.C(“拓、颊、晌”注音错) 2.A(“剌”为“刺”,“喁”为“隅”,“带”为“戴”) 3.B(“悚然”释
义错) 4.B 5.C 6.C 7.B 8.C 9.C 10.C
二、(一)11.(1)祥林嫂生前 (2)祥林嫂死后 (3)现在的世道(20世纪20年代) (4)供大家消
遣取乐的人,指祥林嫂 (5)鲁四老爷等一类富人 12.“这百无聊赖……干干净净了。” 13.D 14.表
现了“我”憎恨社会,同情祥林嫂的愤激而沉痛的心情。 (二)15.母亲只顾挣钱,忽略了对女儿的
精神关爱;对女儿限制太多。 16.借母亲的话来讽刺母亲;没有你,我活得更好;我可能利用美貌作
资本来求得生存。 17.(1)母亲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正在改变对女儿的态度。 (2)女儿一步一步
理解了母亲,加深了对母亲的感情。 18.(抓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19.(1)人物、情节和环境 叙事文学 典型人物 语言 (2)《彷徨》《呐喊》 《故事新编》
契诃夫 幽默讽刺 沈从文 《白洋淀纪事》 20.①青黄:这是生活磨难的标记 ②却还是红的:表
明这年青的劳动妇女还有青春的活力,生命力没有枯竭。 ③消失了血色:这个年青的劳动妇女经受又
一次打击后青春活力已消失,但并没有消尽生命力。 ④泪痕:表明她仍处在丧夫丧子的悲痛之中。 ⑤
先前那样精神:表明夫死子亡被赶出家门后内心的悲痛。 ⑥全白:外貌已衰老不堪。 ⑦瘦削不堪 ⑧
黑:表明此次打击实在沉重,这个中年劳动妇女已被折磨得不像人样。 ⑨木刻 ⑩间或:精神受到巨
大创伤后已变得麻木。 21.略 四、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