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少堂研究
文章标题: 《湖南名师吴春来:打造教学主题:程少堂语文味教学重要特点》
   作者:吴春来 (湖南省永州市教研员 )   阅读次数:185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湖南名师吴春来:打造教学主题:程少堂语文味教学重要特点

(语文味网2011年10月5日堂按:感谢语文出版社刘立峰老师今天短信推荐本文。我的语文味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主张语文教师要像文学家、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一样,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艺术作品来打造;语文课堂教学要将师生(尤其是教师)的生命体验渗透进教学过程,在课文主题和师生(尤其是教师)的生命体验二者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课堂教学的新主题。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的语文味教学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课文主题之外,还有一个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教学主题。这一教学主题通常都是用课的标题来体现的。我讲课都不用课文标题做课的标题,而是另有一个教学标题。这一特点本来在我的公开课中是堂堂如此的,但能发现并概括这一特点的人很少。这篇文章是吴春来几年前写的,我也不认识他,但他当时已发现我的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密码。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据说讲课很有激情的吴春来(我还没有机会听过),同时颇具研究头脑和素养,是很适合做教研员的人选。吴春来有个性有思想,很敏锐,且很年轻,年龄差一点就进入80后,又相当勤奋,坚持读书、思考、写作,坚持教学实践,假以时日,必有所成。)

 

迟来的“语文味”

——喜读《程少堂讲语文》

 

吴春来 (湖南省永州市教研员 )

 

几年前就听说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其中《程少堂讲语文》是较有个性的一本好书,特别是他提倡的“语文味”在全国影响颇广。由于忙着应试教育且对自己的作文教学沾沾自喜,对这些名师的理念我接触不多,去年在中华语文网开博,张玉新老师给我博文留言:“春来,你要对你目前的东西不满意,要走上语文之道。“他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可谓是振聋发聩、一语惊醒梦中人,正是这句话的激励,后来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上,积极主动上网听名家的公开课,也看过很多公开课实录,但令人激动和欣赏的课不多,这里不是说自己的语文教学艺术有多么高深,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反映的却是语文届极其严重的问题——语文课缺少甚至没有语文味。

譬如说吧,一首读来令人动容的诗歌,一到课堂,味就全变了,经老师不厌其烦的意象的剖析、意境的讲解,仿佛课堂就是肢解文学的屠宰场,除了血腥味之外,其他全无。

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大家都心照不宣吧。

我常想,如何才让自己的课堂精美一点、简约一点、大气一点、生动一点、随心一点、激情一点呢?在苦闷、彷徨之时,偶然读到了程少堂先生执教的《荷花淀》,终于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小说还可以这样上?并且上得这样有味,难怪有人如是评价他的课——“但开风气不为师”。

何为语文味,程少堂老师是这样解释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单从语文味教学理念来看,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语文老师自觉追求的教学境界,只有这样的课堂,在一定程度说,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语文的课堂。

那么这样的“语文味”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营造课堂气场

程老师的课是有气场的,这种气场往往是文化的气场,开课前,程老师一般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上课的内容,而是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引导他们去感受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或是遥远的,或是熟悉的,总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譬如在执教《世说新语·咏雪》时他说:

章开源先生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国家教育部长到华中师范大学参观开会,通知九点钟开会,八点五十五分章开源就到了,结果九点十分,部长没到。于是章开源就走了。一会儿,部长来了,部长生气地说,“这个人怎么这样?”后来,部长仔细一想,晚上跟章开源打电话说,章先生,你是对的,我通知你九点钟来,我九点十分才到。章校长这种行为有点像我们教材后面的一课《陈太丘与友期》……

这样的例子,既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切合课堂的主题、引人深思。

确定教学主题

阅读程老师的教学实录,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每一节课都有其独特的课堂主题,无论是“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诗经?子衿》”,无论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还是“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每一节课都承载着程老师深邃的思考和个性的解读,正因为这样的思考与解读才凝结成极富文化韵味的课堂,也正如此,他的课才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自成一家。语文到底要教什么?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王尚文先生曾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程老师的课是彰显自我的好课,正如程老师在《呼唤“文人语文”》一文中说:“思想家可以“我注六经”,也可以“六经注我”,语文教师为什么只能够“我讲文本”,而不能“文本讲我”?”因为自我,课堂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会出彩、才会有味,这样的味不仅是文化的味、文学的味、文章的味,更有他自身的别样的“语文的味”。

品读涵咏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曾说:“语文的方法就是以听说读写为活动形式的方法,就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就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方法。”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过于追求课堂的新颖与热闹,离开基本的“语文意识”,脱离语言的品读与涵咏,语文课俨然成了历史课、政治课、话剧课,殊不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等有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请欣赏下面一段精彩的教学对话:

师:首先我们看一下夫妻之间,水生和他的媳妇之间的关系。大家看第2页。水生和他媳妇之间的对话,特别是他媳妇和水生之间的对话,非常简洁,但是又情意绵绵。是吧?我们看第2页,“水生笑了,女人看他笑得不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很多资料上都有。我把它改一改,两种改法。一种是把“你”字去掉,改成:“怎么了?”另一种是把主语“你”提到前面去,改成:“你怎么了?”它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关怀,还有她对丈夫一种挂心的感觉。

师:比较焦急,是吧?所以她先把一种状态问出来,然后再问“你”怎么样。如果不要“你”呢——“怎么样?”“怎么了?”啊,张晶说挺陌生的,好象不是很亲切。这位同学说硬了一点,这样说比较温柔,而且比较急切,这个你们自己体会一下。大家去问老师问题的时候,有两种问法。“老师,请问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这是一种问法,这比较好。还有一种问法是:“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老师。”这也可以,强调的是问题。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我不大懂。”行不行?不大好。

程老师提倡的“语文味”其实就是要夯实语言品味,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王尚文先生曾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说,以体验来关照文学作品教学,就是要走进文学作品中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就要体验作品中的那个有活气和生命的世界,体验的过程就是情感生发、深化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体验呢?刚才的这段教学对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走进文字、亲近语言。

当然,“语文味”离不开程老师的幽默,还有他的博学与痴学。

一本好书绝不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暗淡了光芒,时过境迁,若仍有读者从中汲取养分,爱不释手,它依然年轻着。


最后更新[2014-10-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