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2014年10月26日22:09:12按:一位署名为阿姣的老师给语文味网投稿邮箱发来三篇评论上周刚举行的深圳市初中寓言赛课的文章。我觉得写得都很好:见解好,褒贬有度,文笔干净利索,文字有张力,表达很到位。这位老师虽然在深圳教语文,但不愿署真名(从文风猜测,真身应该是位男教师),工作单位也没有写明是深圳的哪所学校,但从文章看,显然是用心之人,是在行之人,素质相当不低。
语文味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我的《语文味教学法又一个成功案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设计》昨天周六挂上去,不到两天,点击近500人次。两天这个数字,比较少见。
众妙毕备 ——看王从从老师的课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子胥小学 阿姣
2014年10月23日,霜降,深圳市初中语文童话寓言阅读教学大赛在深圳市实验学校举行,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以为用“众妙毕备”来形容深圳市宝安中学王从从老师的讲课是非常恰当的。
一、课前交流之妙
上课铃还没敲响的时候,王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有一位圣人曾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位圣人是孔子,他的故乡在山东,和我是同乡。她这样介绍自己的时候,言语间透露出喜悦与自豪。山东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大都这样的豪情满怀,毕竟,山东的那位圣人以自己的人格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性格。之后,王老师继续说:子曰三人行,而我要说的是四人行,我的名字就是“四人行”。我叫王从从,今天大家将要和从从老师共度美好的四十分钟。这时候,上课铃响了,王老师一声响亮的“上课”,师生互相问好,美好的四十分钟开始了。
这个课前交流充满了文化气息,但绝不是生硬的灌注和搬套,教者很随意地就介绍了自己,并且把自己的姓名与圣人的籍贯和言论相互联系,满含着语文的底蕴。用程少堂先生的话来说:充满了语文味。
二、数字运用之妙
王老师的教案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分别命名为:
第一篇章:三棱镜——三个角度说清一个故事;
第二篇章:两相问——两次追问认清一个形象;
第三篇章:一言鼎——一次深掘明白一个道理。
这些数字的巧妙运用,不但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使得教者在课堂上的逻辑非常清晰。一个教师先要自己教学思路清晰,才能带领着学生去清晰地探掘课文的内涵。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倘若讲台上的老师自己一派“意识流”,学生的思路也就只能“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了。“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
三、教师总结之妙
王老师的教师总结不多,仅三次,然而,这三次总结的语言充满哲理,显得灵动睿智:
第一次总结:真相只有一个,简单寻找真相的路径各不相同,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在王老师要求学生分别从文本的角度,从赫尔墨斯的角度,从雕像者的角度复述了原文后,王老师这样的总结,意在激发学生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即一个会复述会转述会概括的人,能够透过文字表象去寻求意义真相。
第二次总结:观察的只是表象,洞察的才是真理。从树梢上看人,看到的是一幕幕人间闹剧;从树根底下看人,才看到人性本我。
带领学生对赫尔墨斯的神性和人性追问后,王老师这样的总结恰到好处,启发学生不断地追问文本的阅读习惯,通过观察表象去洞察真理,通过观察人间闹剧去洞察人性本我。
第三次总结: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认清自己需要直面的勇气,认清别人更需要接纳的智慧。
在帮助学生探究赫尔墨斯的本性后,教师适时地做出了这样的总结。如果语文课堂没有总结,知识将显得零碎和散乱;如果语文课堂一直在总结,则又将显得抽象和空洞。最好的总结就是恰如其时,遵循由浅显到深刻,由表象到内涵,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
四、开篇结尾之妙
以赫尔墨斯之靴和赫尔墨斯手杖导入,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王老师的课是本次同课异构教学大赛的第五节课(即上午的最后一节课),笔者观察了当时听课现场的数百名观摩者,当他们听到王老师的这个开篇时,脸上的倦意顿消,仿佛喝了一杯浓咖啡,神色兴奋。
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还是水”作为结束语,顿时提升了本节课的哲学高度。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既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的阅读理念。王国维先生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确乎如此。
五、音乐点染之妙
这节课的配乐绝不是随意为之。从音乐的内容来看,是舒缓又略显活泼的钢琴曲,与课文内容十分协调;从音乐在课堂中安放的位置来看,就更具匠心了。三个篇章,三段音乐,三段音乐都安放在教师总结前夕,于是,音乐,既为教师的讲课内容划分了层次,也为学生的听课思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小小的音乐点染,作用原来如此巨大!
以上五点,不能说尽王老师此节课的妙处,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课堂演绎,都堪称精彩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