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2014年10月26日22:09:12按:一位署名为阿姣的老师给语文味网投稿邮箱发来三篇评论上周刚举行的深圳市初中寓言赛课的文章。我觉得写得都很好:见解好,褒贬有度,文笔干净利索,文字有张力,表达很到位。这位老师虽然在深圳教语文,但不愿署真名(从文风猜测,真身应该是位男教师),工作单位也没有写明是深圳的哪所学校,但从文章看,显然是用心之人,是在行之人,素质相当不低。
语文味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我的《语文味教学法又一个成功案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教学设计》昨天周六挂上去,不到两天,点击近500人次。两天这个数字,比较少见。
深圳市初中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大赛观课感
剑指王从从 ——看王从从老师的课
作者: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伍子胥小学 阿姣
我来,不是带来和平,而是带来刀剑
——耶稣
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
王从从老师的教学设计发到现场观摩者手中时,人人赞叹不绝。“三棱镜”“两相问”“一言鼎”“三个角度”“两次追问’”一次深掘”……这些极具概括色彩的学术语言让人无不称叹王老师的匠心独运。但在我看来,这堂课的缺点恰在于“匠心”过于浓厚,这堂课是一个完美的标本但不是作品,标本和作品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复制而后者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我佩服王老师的设计能力,但王老师在把教学设计演绎成教学实际的时候,以下几点我不得不指责(我和王老师素未谋面,无恩无怨,故我赞美她不是为了讨好她,我指责她亦非心怀恶意)
一、教学设计看似完美,实则繁琐.
三个篇章其实可以简化为读与品两个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复述故事,在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追问文本,探索人物性格。
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惑则乱,乱则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多一点自然会显得充实,但过于充实则显得臃肿,显得繁琐。
二、教学语言看似精致,实则板滞
在观摩现场,笔者明显看到,王老师的课堂语言与教学设计上的语言几乎无出入。换言之,王老师的课堂语言早就设计好了。
课堂语言是否需要预设呢?当然需要,凡事预则立。
预设的语言是否就等于课堂实际语言呢?答案是否定的。预设语言来自教师的假设,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而实际上的课堂语言还有学生的临场参与,是学生与教师思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交流的表现。
但王老师在课堂上实际上是在朗诵自己事先写好的散文诗,一首精致的散文诗,精致得如同放在展览柜里的标本。但那只是标本——缺少了灵动与鲜活。而这份灵动与鲜活从何而来?来自临场学生的参与。是不是说这节课学生没有与王老师对话呢?有,但这次的对话非常表浅。
举例: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赫尔墨斯是“神”的句子,学生通过赫尔墨斯的言行概括他的性格特点诸如妄自尊大,自信虚荣等,最后,教师提醒学生,对于人性,不仅要观察,更要洞察。很明显,这一环节中,学生仍然充当了木偶的角色:找句子——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太简单了;小组品味——小组品味后学生并没有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就急于在幻灯片上出示几个概括性的词语。小组讨论沦为形式。教学设计中有一个很前卫的词语——“学生活动”,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指出,检验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是看学生活动是否充分。但非常遗憾的是,在王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活动”这一词语只是教学设计中的摆设,在实际的课堂中,也沦为了形式。为什么预设的学生活动会沦为形式?在我看来,是因为王老师在讲课时心中时时想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语言,生怕自己设计好的精致的散文诗会在中途发生意外。中途有没有意外发生呢?有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有学生的回答很平庸,但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王老师都不予过多理睬,顶多只是点头微笑,依然毅然去朗诵自己的散文诗,那精致的语言,是不允许被打断的,即便有令人惊喜的意外发生。
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确实需要预先设计,但也不能忽略临场那些令人惊喜的抑或令人惊奇的意外。教学语言需要精致,更需要灵动。
三、学生齐读读什么
学生齐读到底该读什么?毋需置疑,当然应该读那些经典的语段,最好是正在品读的对象。在这节课中,王老师安排学生齐读全文,对文章整体感知后,接下来的齐读一共三次,内容是教学设计中的三次教师总结的话语。
笔者认为这三个语段的确写得既有文采,又有哲理。但即便这样,仍然不能代替对课文本身的朗读。且严格来说,这三个语段小有瑕疵。
语段一:这个语段有两个主题,一是阐明寻找真相的不同路径,二是呼吁大家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中间用破折号连接,我实在不懂这个破折号起什么作用,也不懂这次的总结和先前学生复述故事的环节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实在令人难以揣测。
语段二:没有对表象的观察,哪有对真理的洞察?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王老师用“只是…才是…”句式,似乎要否定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另外,从树梢上,从树根底下,这样的说法实为不妥。王老师难道要否定看问题时立足点选择的高度吗?王老师是要呼吁学生不要用高端的视角看问题,而应该老老实实匍匐在树根底下看问题吗?
语段三:“认清自己需要直面的勇气,认清别人更需要接纳的智慧”,著一“更”字,此句成为病句。
笔者认为,课堂上重点朗读的内容应该是正在品读的文段本身,至于与文段联系非常紧密的别的经典语段,也要谨慎安排,不要让次要内容抢了主要内容的风头。
鲍鹏山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悲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沦为“乡愿”。“乡愿”,就是指那些貌似忠厚,没有原则,只知媚时趋俗的人。语文评课界的“乡愿”是不是越来越多了?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快要沦为“乡愿”了,趁自己还没有沦为“乡愿”时,先吐为快。请王从从老师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