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的本义,是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如我们常说的“骂人”,就是用一些不堪入耳的下流话加之于人,以泄己之愤。现代汉语里,用“骂”字组成的词可谓不少,意义自然也有区别。如骂架,是二人或多人吵架;骂街,是心有怨怒却又找不到对象,胡乱发泄一通;骂阵,指在阵前叫骂,激惹对方出来应战;骂名,则指挨骂的名声、坏名声、臭名声。还有谩骂,是带轻慢性的骂;辱骂,是带污辱性的骂;咒骂,是带恶毒性的骂;笑骂,是带嘲笑性的骂。古代汉语里的“骂”,还有斥责、痛斥的意思,如《世说新语》里的“对子骂父”,《史记》里的“窃骂侯生”,《汉书》里的“武骂律曰”,《战国策》里的“箕踞以骂”等等。
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这样的骂固然可以算作国粹,却是不文明的表现,与现代公民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所以还是不传承的为好。而含有斥责、痛斥意义的骂,有时则代表着义正词严,却是有必要发扬光大的一种品格,否则邪恶便会压倒良善,从而肆无忌惮,乃至泛滥猖獗,无疑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
语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发生演变的。骂从最初“侮辱”的贬义,演变为后来“斥责”“痛斥”的褒义,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到了如今,有些人把“批评”也收归为骂的家族成员,从而使骂的词义进一步扩大了。譬如,一些朋友看到我写的一些批评性文字,就说我“骂党”“骂政府”“骂社会”云云。朋友们所说的骂,如果是贬义的“恶意”“侮辱”,我是断然不肯认领的;即便是褒义的“斥责”“痛斥”,我也不能完全接受;而假如是指中性的“批评”,则未尝不可。不过从内心说,我还是不喜欢别人把我的尖锐而善意的批评说成是骂,毕竟骂的本义中“粗野”“恶意”“侮辱”等都不是好话,更与我本人的素养和形象格格不入。
故此,下文用“批评”二字替代一个“骂”字。如果那位读者喜欢“骂”这个字眼儿,就在阅读时直接将“批评”替换成“骂”就是了。
请不要以为我只喜欢批评别人,而不懂得欣赏别人。事实上,在阅读思想、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文章时,每每读到精彩的篇什,我都禁不住击掌叫好,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绪降温以后,还常常敲着键盘,写下或长或短的文字加以评论。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要表达对作者的欣赏赞扬,二是想与其他读者分享交流。
请不要以为我只喜欢批评别人,其实我更乐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这里的“批评”,既指广义的批评,即指出优缺点,评判好坏;也指狭义的批评,即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在我看来,欣赏是好事,批评也同样是好事。无论是站在批评者的角度还是站在被批评者的角度来看,批评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平日里,我关注社会生活多,思考的东西也多,所以阅读时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这纯粹是无意间发现的,不是故意找茬或挑刺。现在科技发达,谁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大到洋洋几万言的长篇大论,小到区区百余字的微博微信,其中见解独到、立论稳妥的固然不少,但观点错误、逻辑不通的也数见不鲜。碰到后者,一般情况下我也不去理会;但若为大是大非问题或作者是朋友,我有时就忍不住要批评几句。我是这样想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可不辨,否则谬种流传害人不浅;既是朋友就最好做诤友,指谬补阙也是与人为善。
可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虚荣心,许多人只喜欢听赞扬的话,不喜欢听批评的话。这种人虽然也可能懂得“忠言逆耳”“信言不美”的道理,可心理上总是觉得不太美气,好像别人是故意要伤他面子给他难堪似的。其实你只要认真想想,就会明白别人批评你,正是为了帮助你修正错误,取得进步。倘若你拒绝批评,岂不是拒绝完善自己?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因此,对待批评,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闻过则怒,文过饰非。当然,如果别人批评得不对,你也不必客气,完全可以据理力争,进行反批评,直到讲透道理、厘清是非为止。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文字:从某种角度看,如果说欣赏别人是为己,那么批评别人则是为人,就像医生给人看病、啄木鸟啄食树虫一样。为人比为己显得高尚,所以批评比欣赏更值得肯定。也正因此,我是真诚欢迎别人批评的,不管批评得对不对,起码人家的动机是为了我好。
各位网友,本人以上关于批评的见解,应该还算不谬吧?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些人却硬是弄不明白。譬如,有人只要一看到谁批评政府批评社会,就绝对要跟谁急,不但口诛笔伐,还要上纲上线,给人家扣上“不爱国”的大帽子。
这种人一定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因为爱,所以才批评甚至批判;这种人也一定没有听说过托马斯·杰弗逊那句名言:“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所以,这种人永远不会理解保加利亚的乔治·马尔科夫为什么要与当局决裂,写作回忆录《被扼杀的真相》;永远不会理解俄罗斯的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为什么要批评斯大林,创作那部写劳改营生活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永远不会理解“民族魂”鲁迅为什么要去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创作出那么多“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这种人永远不会懂得:因为爱,所以才批评、批判;只有批评、批判,才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从而使自己所爱的国家变得更美、更好、更尽如人意。我们可以断言,大凡批评政府批评社会的人,几乎都是爱国的人,而且批之愈甚,爱之愈深。反过来说,倘若不爱,便无所谓,想咋整就咋整,爱咋的就咋的,他才懒得理会呢。如果一味歌颂而不批评,这种人倒是值得加倍警惕的,因为他们要么是愚昧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而不管属于哪一种,对于党、政府和国家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在此,我要奉劝所有的被批评者:批评、批判你的人,才是你的诤友。正因为是诤友,所以才不虚伪地奉承你,不无聊地颂扬你,反而是吹毛求疵般找你的茬挑你的刺。诤友的批评、批判,并非在诋毁、攻击你,而是希望你改正错误,完善自己。古人说:“亲贤臣,远小人。”是“贤臣”,才无所顾忌,直言谏诤;是“小人”,就只会逢迎拍马、吮痈舐痔。
从史书上看,无论中外,没有哪个被批评者是被“贤臣”骂倒的;相反的,被“小人”捧坏了的却不在少数。人们必须牢牢记住这样一条真理:“骂”,往往是救治疾病的良药;而“捧”,则常常是杀人不见血的钢刀!
2014年10月22日于三友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