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试题下载文化天地
文章标题: 《放下之后又如何——禅宗的“安心”之道》
     阅读次数:9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放下之后又如何——禅宗的“安心”之道

放下之后又如何——禅宗的“安心”之道

 
 

传说,禅宗的和尚们大多是些让人安心的专家。《五灯会元》里记载了不少这样的故事。照这个书的说法,他们的技术是从佛教的祖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

    相传古印度有一个得道的仙人,叫梵志青目。他道行精深,已经得到了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这五种神通,所以人们又叫他“五通梵志”,连帝释天这样的大神(大概相当于我们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都来听他说法。但是,有一天,帝释天突然在梵志面前黯然落泪。梵志问出了什么事,天神回答说,你的寿命就要到头了,我在为你悲伤。梵志万分恐惧,听说佛陀能让人免除生死,就双手举着金花去拜见这位世尊。才一见面,佛陀就高声对梵志说:“放下吧!”梵志放下了左手中的花。佛陀又说:“放下吧!”梵志又放下了右手中的花。佛陀大喝一声:“放下吧!”这时,两手空空的梵志呆立在那里,茫然无措地问:“我已经把带来的花全都放下了,您还要我放下什么?”佛陀表情严肃地说:“我不是要你放下这些花,而是让你放下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一时间全部放下,一直到再没有什么可以放下的,那就是你免除生死的时候。”梵志大悟,由此得到了解脱。

    有人急切地求见禅师,说:“我心不安,求大师您为我安心。”禅师说:“把心拿过来,我给你安。”那人沉默半晌,说:“可是,我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自己的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禅师说:“是吗?那就安完了。”

    有人找禅师请教“解脱”的方法,禅师做出很关切的样子问:“谁捆绑你了?”那人摸不着头脑,说:“没有人捆绑我呀。”禅师厉声呵斥:“没有人捆绑你,你要解脱什么?”

这样的故事讲多了,所谓“法门”也就显露出来了。

粗略地理解,佛祖要梵志放下的内“六根”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肉体器官,外“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能够引起感觉的各种外界事物,中“六识”则是官能与外物接触后产生的各种感受。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或者说,就当它们没有了——放下了),那么,整个人甚至整个世界的存在也都被“放下”了——当它没有。照后世一些更加极端的说法,连“放下”这个想法本身也要被放下,那才叫干净。

如果没有存在,哪有什么消灭?如果没有生存,哪有什么死亡?所谓“安心”,所谓“解脱”,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佛教(至少是禅宗)让人安心的方法。

当你告诉他:我害怕死亡,他就回答说:你从来没有生存过。

当你告诉他,我的心惶恐不安,他就回答说:你说的那个“心”,本是幻影。

当你告诉他,我渴望自由,他就回答说:你从来都没有“不自由”过。你所做的,不过是“骑驴找驴”。

换句话说,他不是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取消这个问题。他们的理论就是要证明:你说的那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约就是对这思想的一种概括吧。

应当承认,这真是一个绝顶高明的方法。但是,管用吗?为什么佛教创立至今,数千年过去了,世间仍然充斥着惶恐不安、苦痛挣扎的众生?

也许,通过不懈的修行,我们可以荡涤心中的尘垢,放下执著的欲念,改变对世间的看法。也许,我们的心灵世界会因此而得到某种宁静和解脱。但是,身外的世界,那个曾经令我们惶惑不安并且仍然在永无止息地造出无尽苦难的现实世界,真的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吗?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另外一段禅宗公案:

有人问禅师,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成佛之后,又当如何?

禅师答道:拿起屠刀!


最后更新[2014-10-2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