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传统,远离浮躁
——兼评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罗怀海
新世纪之初,我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科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标教材的编写,是最显著的成果。这凝聚着成百上千的教育专家、课程专家的心血和智慧,成千上万的教师以巨大的热情参与试验。
笔者是一名基层教研员,进入新课程以来,在一线听了数百节课,参加过两次省级培训,组织过四次县级培训。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教研实践和理论学习,辨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借鉴了当代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新的价值追求
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往的不同之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坚持正确的课程理论,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的价值追求。新课程以守正的态度继承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以开放的视野吸收西方先进理念为课改注入生机。以语文课标而言,即以守正的态度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中重积累、重体验、重感悟的经验和读书、学习、习得、历练、不求甚解的认识。并以开放的视野借鉴了罗杰斯的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借鉴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理论,认为教学是广义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借鉴了尧斯的接受美学观点,认为作者创作的只是文本,还需要读者的参与,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可以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出现了一些连课标专家也始料不及的误区。有人批评说课程标准已经到了后现代,而教育界的现实情况还是“前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批评:伪科学太多,模式泛滥,名词乱飞,缺少实事求是的朴实学风。出现了许多如李泽厚批评的缺乏论证并无学术意义的煽情语言、激情口号和妙论奇谈。
其实,真理总是朴素的。李政道说过:不管对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的规律,叙述得越简单,应用越广泛,那么,这个科学的内容往往越深刻。哪有那么多的什么玄妙理论呢?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误区辨析
在课标解读和课改培训等过程中,有些人喜欢把简单的东西深奥化,以显示其学问。现在语文教学杂志上一谈到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之类,总是这个性那个性,简直就是“性”泛滥。其实王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批评过这种形式主义的学术研究的不良倾向:现在的年轻人一做学问就谈“性”,我老了,对“性”不感兴趣了。
现在的语文教育界比较浮躁,表现为一味否定传统,一味求新求异甚至求怪。报刊上的很多文章带有一种“左”的倾向,不尊重事实,不尊重学理,曲意迎合时尚的理想教育,鼓吹所谓教育的理想。
钱梦龙、李海林等专家已著文指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误区。我针对自己在一线听课发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自己的教学研究和理论学习,对以下五个误区进行辨析。
1.关于人文性。这不得不涉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很多人打着人文性的招牌,过分张扬人文性,漠视工具性。其实,对人文性的泛化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回到了政治说教的老路。在我看来,由政治说教到道德说教到人文说教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当前的语文课教学,有泛语文、去语文、泛人文、伪人文的倾向。
2.关于对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是我最早接触的“对话”论。新课改借鉴了西方的“对话”理论,把“对话”作为教学活动的本质。其实,常识告诉我们,对话的前提是理解,没有对学习内容的基本理解而奢谈对话,必然是言不及义及浅尝辄止。因此,应大张旗鼓地首先强调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3.关于感悟体验。语文学习要重视体验感悟,但应该是阅读、理解基础上的感悟。而有的教师恰恰忽略了体验感悟的基本前提,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课文内容都没读懂,字词都还未掌握,就去体验感悟,其效果可想而知。
4.关于诗意语文。大概是受海德格尔“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和王小波“一个人仅仅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的启发,近年来,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大力鼓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诗意。其实,仅仅诗意是不现实的,诗意不能代替语文的一切。语文主要用来交流思想,表情达意,文以载道,语文应该是简明的、朴素的、适用的,而不是虚幻的、缥缈的空中楼阁。谁能想像,朴素、平实居然成了在这个时代的奢侈品。
5.关于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应多元有界,多元有据。但目前的语文教学却远离文本,过度阐释,多元乱读。如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居然探究出父亲形象不潇洒,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教师居然对学生大加褒奖。一教师在市级新课程优质课竞赛中执教《石壕吏》,居然引导学生探究出老妇人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伟大的爱国母亲。
我以为,出现上述不该出现的误区,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教师缺乏厚实的知识功底而对课改的庸俗化、形式化、片面性的理解。我们的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念,更缺乏语文学科修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过于否定传统甚至一味否定传统,在教学中“貌”合“神”离,重“技”轻“道”,因此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把花样翻新视为创新,甚至不惜表演假课。
三、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走出误区的策略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专家思想、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和试验区宝贵教学经验的整合,课标中有很多科学的理论,很多先进的理念,凝聚着专家们的心血和智慧。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能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但缺乏深入理解,缺乏课标文字后面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支撑。因此,不可避免地对新课标进行误读和过度阐释。对语文课标,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辩证分析,但不必盲目崇拜,也不要随意否定。目前的情况是,一线教师对新理念无限崇拜者居多,而搞培训的研究者对课标随意否定的居多。当然,语文课标中有的地方确实需要修订,如对三维目标需要强调整合,对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弱化,对探究性学习的定位过高,对接受性学习重视不够,对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训练应给予肯定,对教师讲的作用重视不够等等。
针对这些误区,我认为,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传统、回归传统、敬畏传统,正本清源、夯实根基、远离浮躁,把握好“度”,坚持扬弃。
我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1.牢记“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求其放心(打开心灵)而已。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金圣叹说过:我最恨人家子弟读书但观大意而不去理会文字。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言语教学。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按照自己的理解上课,根据学生的需要上课。提倡以学论教,提倡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教学。学生喜欢,质量不错,就是好课。
而现在的很多课堂,教师关注的是仅仅是怎样教,把主要精力局限在教学设计上,尤其是怎样导入、安排几个环节、怎样设计高潮、怎样拓展延伸等技术操作层面,而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缺乏对文本资源进行大胆取舍的能力。
2.明确“重视能力对,轻视知识错”
初中阶段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代,应把握三个目标:一激发兴趣,二打好基础,三养成习惯。新课程淡化知识,但并不等于弱化知识,更不是轻视知识。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但并不认为不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初中要重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基本能力,教学目标就是打基础,语文教育不能包打天下,忽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3.提倡“关注生成,做足预设”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从生命的高度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充满灵性。教学活动肯定不完全是预设的,因其复杂性,有其生成性。当前的教学中,过于强调生成性,而否定预设性,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认为既要关注生成,也要做足预设。我认为教学离不开预设(笔者认为,预设并非预定)。不能否定预设,不要夸大生成。因此,我不赞成郑逸农的非指示语文课堂教学。
4.掌握语文教学的几种有效模式
教无定法,但有常法。语文教学反对模式化,但有其基本教学模式。如程翔的目标教学,余映潮的板块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我认为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当然,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根据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反对有的语文老师千篇一律的“激情导入、美点赏析、拓展延伸”这种新的模式化。
5.凸现语文课的“语文味”
语文课姓“语”,必须进行语言训练。我认为语文课教学的内容至少包括十个方面:认识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摘抄精彩语段;进行小组讨论;强化言语教学;注重朗读训练;重视情感体验;加强口语交际;提出问题探究;联系生活实际;重视课外阅读。不是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但语文就是语文,或者是语和文。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重在朗读,贵在引导,妙在点拨,难在探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