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教学法的一次成功尝试
——记马恩来工作室与程少堂专家工作室、彩田学校联动教研活动
11月13日下午,马恩来工作室与深圳市程少堂专家工作室和福田区彩田学校语文组在彩田学校微格教室举行联动教研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工作室成员、彩田学校语文科组长宫君会老师的语文味教学法展示课研讨,以及梅山中学柏华老师校园文学成果汇报交流。马恩来工作室、彩田学校语文组全体成员、程少堂专家工作室部分成员参加联动活动。深圳市教科院研究员、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老师,福田区中学语文特色工作室主持人、莲花中学语文名师谭吉林老师,彩田学校夏若婷、官选艺副校长应邀莅临指导。
活动由展示课开始。宫君会老师以人教版九年级课文《关雎》为课题,按照程少堂老师语文味“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教学模式施教。
在悠扬古乐声中导入课文后,宫老师开始语言的品读。先聆听名家课文朗诵录音,再由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男女生交叉领读——齐读。学生在不断切换的诵读中,逐渐走进文本优美的意境中。接下来就是对语言的体味:宫老师让学生找出“参差”、“窈窕”、“辗转”等双声叠韵词,然后让通过发声来体会这些词语蕴含的意义和情感。如“参差”通过发音时舌头的长短变化,体会一种长短不齐和水波揉移不定的样子;“窈窕”通过发音时石头的柔婉翻动,体会一种少女柔美妖冶的样子;“辗转”通过发音时舌头来回移动,体会一种辗转反侧的感觉。学生在品味词语中,不仅深刻形象的领会到了词语的意思,更体会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让课堂妙趣横生。汉语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宫老师通过发音来感知语言的意蕴,令人耳目一新。
接下来是从章句和情感角度对诗歌品读。语文味教学法认为“文章”是文本教学的重点。宫老师在这个环节选取了《诗经·关雎》的起兴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特点,探讨诗经作品章法之美。宫老师采取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每章诗歌的故事内容;然后通过对“流”、“采”、“芼”三个动词的品析,体会“君子”对“淑女”情感的变化。在不断品味中,宫老师让一位女生尝试用保持许多中古音的粤语朗诵课文,抑扬顿挫,韵味十足,赢得一片喝彩。
最后是“赏意蕴,品文化”。在语文味教学模式中,“文化”既是亮点,也是难点、高点。宫老师这堂课将文化点设计为以“君子”的婚恋情感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含蓄中和之美。宫 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1.在《关雎》中,“君子”体会到了那些爱情的滋味?——这种滋味是一种虽然让人寤寐思服却依然含蓄克制的感情。2. 与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和《小苹果》比较,思考《关雎》中“君子”对于喜怒哀乐的表达有何不同?——《关雎》中君子的感情表达含蓄优美,而现代流行歌曲感情表达热情奔放。最后引出孔子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因为这种中和之美、适度之美的引导,中国文学才出现了许多含蓄美丽的作品。
宫老师的课展示完毕后,梅山中学柏华老师介绍了她日前参加第四届“全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的情况。同时给大家展示了梅山中学“梅之韵”文学社近年所开展的工作和获得的丰硕成果。
最后是评课环节,谭吉林老师、马恩来老师和程少堂老师先后进行了精彩点评。
谭老师首先对马恩来老师在引领工作室成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表示敬佩,对今天的活动,特别是宫老师大胆尝试语文味教学法的探索表示肯定和赞赏。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的,从这个角度理解,或许可以有新的东西。今天宫老师给我们呈现许多新的东西,《诗经》也可以这样教。同时谭老师建议,可以将“君子恋爱的感觉”这个环节可以适当深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说说,或许更好。对于和流行歌曲对比这个环节,谭老师认为可以让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声音,不必局限在在一个观点,通过争鸣,通过观点的碰撞得出的结论,或许比预设一个答案更好。
马老师首先对柏华老师在梅山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并盛赞柏老师挚爱语文教育事业,以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努力构建立体语文课堂,在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所产生较大影响。接着点评宫老师的课。他认为这堂课以语言为基点,以文章为重点,文学为美点,文化为亮点,充分体现了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的基本要求,从整体设计和实施效果看,这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课。马老师认为这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发音体会语义这个环节。这是语言教学上的一种新的尝试。同时抓住不同章节用词变化讨论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突出课堂教学重点,而在最后将课文中的“君子”比较现代人不同的婚恋态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宫老师在文化层面的选点无疑是抓住了诗经的文学精神内核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含蓄有度”是君子的爱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重要特点。在当下个性张扬,情感奔放的社会风气中,让学生了解体会这种含蓄有度之美,无疑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他认为这堂课,从前置预习角度,从课堂的流畅角度,从小组讨论必要性的角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程少堂老师评课,首先从宏观角度谈语文味教学法的探索意义和价值。他鼓励大家要勇于实践,语文味教学不是那么难的,是可以操作的。当下语文教师觉得难的原因,是不敢突破自己。语文味教学模式难点在于要对文本进行四个层面的解读;而当下大多数语文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一两个层面,是滑冰,不深入,不深刻。程老师还指出,任何文章都要积累语言,只要多读多背,就是一堂不算失败的语文课,他认为语文教学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学方式的变化要朝多条路上走,条条大路通罗马。“一语三文”,文章最重要,文化最高妙。他特以语文味工作室成员一小学教师上《少年闰土》为例,给我们展示如何从“平等”这一普世价值角度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
程老师具体评价宫老师的这堂课,首先充分肯定这是对语文味教学法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备充分,备课认真。只有在充分的阅读和精心的准备才能在自己汪洋之水中萃取点滴滋润学生。
第二,对于语言文字理解准确,语文教学法四个层面均有涉及,教学内容丰富。
第三,教风稳重扎实,体现了教师良好的基本功。
第四,教学过程还算流畅,尽管有些地方可以更流畅些。
第五,对文本的理解到位。在品读语言环节,通过读音来理解文字的含义是一种正确而又有新意的尝试。
第六,尽管老师不算有激情,但是学生配合到位,整堂课效果良好。
第七,这是一次对语文味教学法的一次成功尝试,没有明显的失误。
程老师也对这堂课提出了自己建议:
首先是关于激情。程老师认为没有激情其实也可以很动人,但是一定要微笑,要春风化雨,让学生如沐春风。同时激情也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情感的酝酿让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的有感染力。他认为语文老师上课要疯一点,带着情绪。
其次是“文章”和“文学”要分得更开一点。讲重章叠句要和学生的写作联系起来,要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点。所有的文学作品,先有文章,再有文学,文章是重点。
最后是关于文化的环节。文化环节是语文味教学法的一个难点,程老师认为文化选点不宜过多,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要让“文化高点”与学生的生活找到共鸣点。程老师认为可以吧《关雎》中的“君子”的爱情和学生的爱情体验联系起来,以“从君子的爱情学习如何对待失恋”为主题,把《诗经》中的中和之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给学生。
程老师从文化品味引出了如何“打造教学主题”的话题。他认为一堂课一定要有一个教学主题,这个主题来源课文又高于课文。如他讲的课文《锦瑟》教学主题为《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荷花淀》教学主题为《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教学主题”是程老师独创的概念,体现了程老师的新颖视角和高妙立足。
程少堂老师的评课,体现他的一贯的“程氏风格”:风趣、深刻、精彩。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操作建议,让人如沐春风,给人深刻启发与教益。
总之,此次宫君会老师展示的《诗经·关雎》课例,是继马恩来老师的公开课《寻找丢失的尊严》之后,马恩来工作室对语文味教学模式的又一次重要尝试。相信在程少堂老师的指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一定会在推进语文教学方式转变,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思考探索,打造出更精彩的语文课堂。
撰文:李晓东